<p class="ql-block">成立于1968年的博罗县文艺宣传队,至今已走过了57年的历程。当年,一群风华正茂的年青人,文艺轻骑,深入工农。青春的足迹踏遍了罗浮山的青山绿水,青春的激情飞扬在蓝天大地,他们一专多能,能歌善舞、能弹善唱,<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广东省文艺轻骑队的一面旗帜。1972</span>年在广东省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南方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罗浮山下红艺兵,赤足千里为人民》的专题报道,从此。“罗浮山下红艺兵”就成为了我们骄傲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春飞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意气风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似水年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朝气蓬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纯真无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活力四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葱可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样年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身姿矫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迎风展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亭亭玉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轻盈优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英姿飒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能说会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能歌善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能弹善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翻山越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盘丘涉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栉风沐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任重道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蓝天作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地为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田间演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地飞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工矿交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营欢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怀岁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深情依旧</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当年队员之间相亲相爱,亲如手足。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大家庭成员依然保持密切往来,依然团结如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生罗浮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世战友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水作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地可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相约广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汇聚娘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忘初心,共聚情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罗浮情 云天梦 中国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春万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激情飞扬</p> <p class="ql-block">罗浮情深,山高水长!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青春小伙伴已不再年轻,然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罗浮山下红艺兵精神还在传扬,我们这个温暖大家庭的故事还在延续</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令人伤感而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两年前,当得知队员张秉光同志得了不治之症,大家都感到十难过,纷纷伸出援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张秉光及其家人以温暖和帮助,给危难中的他们送去一束光。</p><p class="ql-block">张秉光对这个大家庭充满感情,他感恩同事们的关心,在病重期间,执笔完成了《芳华颂》的手稿。</p><p class="ql-block">《芳华颂》写的是博罗文艺宣传队青葱岁月中的趣闻轶事。当年一群朝气蓬勃的年青人工作、学习、演出、生活在一起,发生了很多有趣而难忘的人和事,这些事有些令人捧腹,有些令人唏嘘、有些令人思考……几十年来,只要大家聚在一起,这些故事就会被兴致勃勃地、绘声绘色地重复着一次又一次,擅长表演的人还会手舞足蹈地、加油添醋地进行着二度创作,令大家笑得前仰后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手舞足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仰后翻</p> <p class="ql-block">这些故事是罗浮山下红艺兵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连结着我们的青春岁月,连结着我们的深厚情谊,连结着我们一辈子的罗浮情怀。</p><p class="ql-block">张秉光以其独特的眼光抓住了这一富有意义的题材,病重中,他把自己的一腔深情倾注在《芳华颂》的写作上,以顽强的毅力,几经艰辛写出了这部作品的初稿,并陆续把写好的四十篇故事发表在我们的微信群中。</p><p class="ql-block">每次聚会,他都不顾身体不适,坚持抱病参加,我们能体会到他对这个温暖大家庭的深情与不舍。每次见面,他都与我探讨如何把《芳华颂》制作成书。</p><p class="ql-block">可是,书还没完成,他却带着对青春岁月的缅怀,带着对亲人朋友的眷念、带着对美好世界的不舍,永远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爱的接力,为了纪念我们的好同事张秉光,为了帮助他实现未完成的遗愿,我从微信群下载了他的书稿,并为《芳华颂》作了《序》,配上芳华时期的照片,编辑制作成此书。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张秉光饱含深情写下的文字鲜活起来,让已沉寂的作品焕发光彩,以告慰张秉光的在天之灵,并以此书,纪念我们一起走过的芳华岁月。</p> <p class="ql-block">《芳华颂》于2025年3月正式出版,我在微信群里发布了消息:</p><p class="ql-block">@所有人 </p><p class="ql-block">各位罗浮山下红艺兵战友们:</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好战友张秉光离开我们快一年了。他在生前用心血把当年宣传队流传的小故事编写成文字,取名《芳华颂》,并曾发表在罗浮山群,得到了大家的呼应和好评。他在病重期间多次与我商量如何把这些文字编成书,可是书还没完成,他却离我们而去……</p><p class="ql-block">为了实现张秉光的遗愿,我在群里下载了他的书稿,为书写了《序》,再配上当年的一些照片加以编辑,把书做好并出版了!</p><p class="ql-block">我编书的目的是希望让张秉光饱含深情写下的文字能鲜活起来,让已沉寂的作品重新焕发光彩!让罗浮山下红艺兵的精神发扬光大,辉映于后人。</p><p class="ql-block">我编这本书的原则是,除了以我的名义写了《序》,文章的排列和个别文字稍作调整和补充外。其他基本尊重作者原来的意图和行文风格。因为它是从秉光个人视觉写的趣闻逸事而不是正史,所以可以表达得更轻松。因为是张秉光以第一人称写下的手笔,所以更应该保留他个人的特色。</p><p class="ql-block">用文字记录那么生动的故事有点难,正如我在“序”中所说:</p><p class="ql-block">“这些故事说起来容易写起来难,既要生动,又要严谨;既要真实,又要虚化;既要口语化,又要文字化;既要有大场景,又要有小细节……”</p><p class="ql-block">张秉光已经很努力了,这是他带病拼尽自己最后能力完成的作品。我敬佩张秉光的精神和情怀,因而也希望尽我的最大努力帮他完成心愿!</p><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遗愿已圆!在清明将至,张秉光周年祭之时出版《芳华颂》,以共同怀念我们的好战友,并告慰张秉光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谨以此书,纪念我们一起走过的芳华岁月!</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1日,为《芳华颂》的赠书活动,我(左二)从广州坐新开通的高铁抵达博罗,同事们热情到车站接送。</p> <p class="ql-block">张秉光的妻子林巧珍也是我们团队的演员,她非常感激大家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感恩的话语,一次又一次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动!她在自己经济并不富有的情况下,慷慨地为大家送出这本精装版的《芳华颂》,并把书捐赠给博罗县文化馆收藏。(图为林巧珍赠书予县文化馆,张馆长接受赠书)</p> <p class="ql-block">林巧珍说:“懵懂如青葱的岁月,我们有幸一同并肩,红艺兵的路上,我们有幸一起前进。那时的嬉笑怒骂,那时的汗与泪水,终将化作来时路上的璀璨繁星。秉光同志是一个试图摘星的孩子,渴望用稚嫩的手去收集那点点星光,虽然天不遂人愿。但他的稚子之心在战友们的珍爱下终究凝聚成了这一本《芳华颂》。我们是战友。更是亲人!每一位亲人的离去,都不会只是一场暴雨,而是一辈子的潮湿。但擦干泪水,我们依然砥砺前行。因为我们知道,来时路上,一路有你,往后余生,依然是你。感恩以江平姐姐为首的,为这本书的面世提供帮助的所有亲人。向前进!这条路,有你有我!”</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宣传部长,97岁的钱老携93岁夫人前来参加我们的赠书聚会,钱老说:“什么叫图文并茂?《芳华颂》就是,什么是青春万岁?《芳华颂》的图文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那难忘的青春岁月里,朝气蓬勃,家国情怀,艰苦奋斗,快乐欢笑,付出多多,收获满满……所有这些宝贵的青春经历,将永远刻在每个人的心里,不但自己永远难忘,还将传之后辈,成为历史资料,将真实地“留取丹心照汗青”!</p><p class="ql-block">图为钱老及夫人兴致勃勃地翻看《芳华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钱老夫妇与何江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钱老夫妇与林巧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钱老夫妇与何江平、林巧珍一起赏读《芳华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先睹为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们与敬爱的钱老夫妇合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7日,在博罗县文化馆排练场举行了一场简单而热烈的赠书仪式,林巧珍把精装版《芳华颂》郑重地赠给每位青春小伙伴。大家接过《芳华颂》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相互传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与叶大兴、曾伟水、李仕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与曾伟水</p> <p class="ql-block">老队长叶大兴说:张秉光是个好同志、好战友!这几年他不遗余力搜集了我们博罗县文艺宣传(文工团)同事们工作、生活的趣事。精神可嘉,大家共同工作、生活在一起这么多年,情谊深厚!这些往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些都值得我们每个战友去怀念,也是一种乐趣!</span></p><p class="ql-block">江平同志尽了很大努力,将秉光没完成的工作完成了。而且还是图文并茂,花了一定的心血,给江平点赞!</p> <p class="ql-block">李仕梅说:“江平,我把你出这本书的好消息报告给战友们了,大家都非常高兴。我觉得能把青春岁月的生活点滴故事编成一本书,那是多么好的事,又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我非常佩服张秉光的精神!更佩服江平你的为人!你们的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永远支持你们!我认为这本书秉光写得好,你编辑的非常好!图文并茂,生动真实。我边看边哭,激动万分!你们写得太好了!把我们过去光荣的历史编成一本书,让我们不留遗憾,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这不仅仅是还秉光的一个心愿,更是还我们全体战友们的一个心愿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与李月明、李仕梅</p> <p class="ql-block">梁丹嘉感言:“江平姐姐,您的执着让我深深敬佩。您得知,您的学生我们的艺友张秉光生前未能完成《芳华颂》一书的心愿时,您默默地承担起了这份使命。您在繁忙的工作事务之余,将张秉光的手稿截图、整理、排版、还配上了博罗文艺宣传队员们的芳华靚照,给您的学生《芳华颂》一书写《序》,只为还原张秉光最真实的青春模样。您用图文为张秉光搭建了一座通往永恒的桥梁,让他的梦想得以在另一个维度延续。您的付出让我们看到了师者的大爱无疆,也让我们明白,有一种深情,叫做为学生圆梦。您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榜样,愿您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用爱与温暖,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p><p class="ql-block">我的回复:</p><p class="ql-block">@丹嘉,谢谢你讲出了我的心里话。我对《芳华颂》的执着源于张秉光的执着,记得他在病重期间,不管身体多么不适,他都坚持来参加宣传队的聚会,这是一种深情与不舍!每次聚会,他都迫切地与我探讨如何把《芳华颂》制作成书,这是他梦想的呼唤!张秉光离我们而去,我们都感到很悲痛,我想,纪念张秉光的最好方式,是帮他实现未完成的遗愿。让张秉光活在我们心里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的文字鲜活起来,永留人间。丹嘉你说得太好了:“用图文为张秉光搭建一座通往永恒的桥梁,让他的梦想在另一个维度延续!”这就是我纯粹而美好的愿望。每个人都有闪光之处,我想,如果能用自己身上的光去点燃他人的梦想,这是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p><p class="ql-block">谢谢丹嘉的赞美!谢谢大家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梁丹嘉说:“巧珍,太感谢你了!这本书意义非凡。张秉光用笔记录下我们的过去,虽然他没能等到书出版,但这份心意我们感受到了。他用文字定格了我们的芳华岁月,那些下乡演出的趣事、共同生活的点滴,仿佛又在眼前重现。</p><p class="ql-block">感谢巧珍和江平姐把张秉光没完成的遗愿《芳华颂》整理出书,把这份珍贵的回忆送到我们手中,让我们能再次回味那段美好的时光,一起欢笑的日子瞬间被唤醒,让我们能永远铭记那段芳华岁月,真的太有意义了,这本书我会一直珍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与梁丹嘉、张月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龚国民即兴为《芳华颂》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秉光遗作《芳华颂》问世感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龚国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昔年红艺韵长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轶事传扬意未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君赴九泉音影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遗篇今现忆情稠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江平沤心融情整理出书致谢!</p> <p class="ql-block">蔡艳琴感言:“看完《芳华颂》真是让人心情激动,仿佛回到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怀念我们亲如兄弟姐妹的日子。一个个忍俊不禁令人发笑的小故事也只有我们才能体会个中的酸甜苦辣。感谢张秉光的《芳华颂》留住了我们的青春芳华!是啊!那个时代我们辛苦并快乐着,这本书记载着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乐观主义精神,记载了由集体创造的许多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那一桩桩一件件充满魅力的趣事,让我们回味了几十年,开心了几十年!特别是每每回想起这些趣事的时候,华庆和颜姐等几个搞笑的开心果加油添醋的模仿描绘,让人捧腹大笑,开心能让大家更加年轻。再一次感谢江平姐姐的辛勤付出,缅怀我们的战友秉光同志!”</p> <p class="ql-block">林巧珍感言:“《芳华颂》隐藏着满满的故事印记和细腻如丝的回忆,每一次翻阅都轻轻地唤醒过往的温情与感动,让心灵在字里行间穿梭,与往昔重逢,让记忆在墨香中缓缓流淌,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与陈八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与苏积常、袁石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与卢柱和、苏积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手捧《芳华颂》,能歌善舞的她们就象回到了当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与李华庆、李仕梅、叶大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与李仕梅、梁丹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与李华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与梁丹嘉、李月明、张月梅</p> <p class="ql-block">陈育权感言:“当我翻开《芳华颂》的那一刻,总有一阵松脂混合汗味的气息扑面而来。似乎又见队友们背着二胡、快板、三弦和风琴,在县文化局斑驳的砖楼里集结成队的情形。怀着对党和毛泽东思想忠诚,以文艺的方式爬山涉水日夜奔驰在农村、厂矿、部队,不辞劳苦宣传毛泽东思想,把党和人民群众牢牢地维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抵抗一切污泥浊水的铜墙铁壁。我们快乐的辛苦得到了党和社会的高度认可。树于“罗浮山下红艺兵”的光荣称号。成为我们一辈子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芳华颂》记录了艰苦岁月里的快乐和辛酸,那汽灯、单车、拖拉机、手扶仔、牛拉车、小金幕、长桶短勺、扁担萝筐、黄蜂、嫩鹅和越抬越重的布幕……似电影一一展现。形成了我们一辈子的甜美记忆。</p><p class="ql-block">感谢《芳华颂》的成书,将五十多年前那团炽热的青春星火永远定格在罗浮山的层林叠嶂之间。</p><p class="ql-block">感谢付出辛勤劳动的江平!怀念我们的战友秉光同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姐妹们对《芳华颂》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林惠珍感言:《芳华颂》记录着我们的芳华岁月,记录着“罗浮山下红艺兵”难忘的战友情怀!感恩为此书付出心血的作者张秉光和编辑何江平老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蔡艳琴回到家后,饶有兴致地翻阅起《芳华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卢柱和与妻子刘清茶一起分享《芳华颂》</p> <p class="ql-block">八十多岁的老同志冯福林在老家也收到了寄去的《芳华颂》,手捧着书感慨万分。</p> <p class="ql-block">远在深圳、广州的同事们虽没赶上在博罗举办的赠书仪式,但也纷纷在微信上发表感言。黄北全以诗抒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收到《芳华颂》,有谢巧珍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读忆当年,掀神难入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遇烦看一看,释怀又解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拾光标题好,江平功不少!</p> <p class="ql-block">叶琇方感言:“看完张秉光的遗作《芳华颂》后,心情激动,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我们的青春岁月。那一张张照片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风华正茂,纯真无暇的笑容。那一个个小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让人忍俊不禁,开怀一笑的同时,更怀念我们亲如兄弟姐妹的情感。《芳华颂》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我们的青春记忆!感谢张秉光的《芳华颂》留住了我们青春芳华!”</p><p class="ql-block">“张秉光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用他的深情唤醒了我们难忘的青春岁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敬佩他的精神与情怀,怀念我们的战友张秉光。感恩江平姐姐你的付出,完成了他的心愿,功德圆满。张秉光《芳华颂》的面世,倾注了他对我们这个团队几十年的情感和友谊,更少不了何江平姐姐的托举和大爱!你就是我们的向心力和定海神针!”</p> <p class="ql-block">李新添和徐美菊夫妇收到书后十分开心,美菊感言道:“看到大家给予《芳华颂》很高的评价,我也很有同感!新添看到书里面的照片和宣传队经典的小故事他笑得合不拢嘴!他很喜欢看这本书!这次江平姐和巧珍姐鼎力相助完成秉光生前的愿望,把《芳华颂》一书编辑赠送,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值得敬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阎炳珍在为孙子们讲过去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阎炳珍感言:“青春的岁月已经远去,但是那段令人回味的历程久久让人难忘!</p><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那段同吃同住,同练功同演出的日子,似乎还在我们脑海当中,不曾远去。每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开展周年庆典活动的时候,都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绽放了岁月的激情。</p><p class="ql-block">我同批参队的战友张秉光同志,真是我们的好战友!记得我们一同练功压腿,汗流浃背的时候,秉光打趣地说了一句话:炳珍,此刻我们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人了……是啊!没有功底怎么上得了舞台呢?没有汗水哪来的功底呢?只有刻苦地练,才能练出真功夫。</p><p class="ql-block">罗浮山下红艺兵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我们除了每天的练功排练演出,更多的还是欢歌笑语!一件件一桩桩的趣事不断地发生在我们这支队伍当中。大家辛苦并快乐着。感谢秉光同志把那段如歌岁月的点滴趣事积累起来,感谢江平姐姐把书编辑出版,成为我们罗浮山下红艺兵自己的书!让我们久久的怀念,回味隽永!</p><p class="ql-block">手捧《芳华颂》竟然沉浸在那个岁月当中,久久,久久……是那段岁月为我们积累了人生的财富,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没有青春芳华岁月的磨练,也没有我们今天的人生果实。感恩岁月!感恩这支特别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李志新说:“一口气看完《芳华颂》,那些趣事好有意思,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感受到个中喜乐!”</p> <p class="ql-block">佟广莲感言:“读罢秉光的《芳华颂》,我的耳边响起了美妙的手风琴声,仿佛那架老式手风琴的黑白键仍在眼前跳动。书页间飘出的不只是油墨味,还有当年文工团大家的蓬勃朝气。书中的趣事像放幻灯片一般在我眼前闪过,伴随着想象中的手风琴声,构成了我看过的最美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梁笑颜感言:“翻阅《芳华颂》带着墨香的字句,仿佛推开了一扇时光的宝库。我看见,张秉光以笔为针,将散落的记忆珍珠穿成串串项链;何江平妙手回春,让串串项链幻化出神奇的亮光。原来,最动人的出版奇迹,从来不是铅字与纸张加照片的相遇,而是罗浮山下红兵青春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高东辉感言:“岁月可以流逝,但我们的情谊不会!青春可以远去,但我们的故事不会!那一个个令人捧腹的段子,重复了几十年,开心了几十载,从不用铺垫,也不用解释,一说就笑,一演就活。那是我们的青春情怀,那是我们的芳华颂歌!感谢秉光夫妇和江平以《芳华颂》一书升华了这些美好的回忆,让罗浮山下红艺兵的精神永远传扬!”</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芳华颂》的问世,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了大家的积极支持,整个过程很暖心!战友们以满腔的热情托举起了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你们</span>的感言令我很受感动!我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对《芳华颂》的珍爱和重视,感受到大家对秉光的怀念和尊重,感受到罗浮山下红艺兵的友谊与情怀!感受到这份爱的传递和温暖!</p><p class="ql-block">感恩我们有一个如此温暖的集体,感恩我们有一群如此共情的青春小伙伴!感谢大家为传递爱伸出热情的手!感谢林巧珍接过爱的接力棒,把爱又回馈给大家……以爱的名义,我们共同续写着一曲新的《芳华颂》赞歌!</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温暖传递温暖!生命影响生命的故事,这是罗浮山下红艺兵精神的又一动人乐章!爱,让青春永远绽放,让芳华永远传颂!罗浮情深,山高水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