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人走四方】庐山游记之二——东线景区风光美景

平常人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平常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272589</p><p class="ql-block">美篇图片:手机自拍</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安静叙事 * 感动抒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q4ayt3" target="_blank">【惠州人走四方】庐山游记之一——西线景区风光美景</a></p> <p class="ql-block">庐山旅游的第二天,我们参观浏览庐山的东线风光景点,先到“小天池”参观,清晨吃过早餐之后乘坐庐山景区的旅游观光车到达小天池站。</p> <p class="ql-block">庐山小天池位于庐山牯岭北面,是庐山一个著名的自然风光景点。小天池以其终年不溢不涸的池水而著称;此外,池后的山脊上屹立着一座建于1936年的喇嘛塔,增添了一丝宗教色彩和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庐山牌坊到“小天池”上的诺那塔院,要爬200多阶的蜿蜒崎岖石阶山路,石阶两旁矗立着不少白塔,上山的路十分幽静,绿树成荫,青翠秀丽,偶尔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游客沿着石阶上落。</p> <p class="ql-block">不久,我们来到诺那塔院的山门。塔院山门不同于我国大乘佛教的山门,十分简朴,横眉上刻着赵朴初题写的“诺那塔院”四个金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进入塔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殿堂前的一圆形水池,这就是海拔一千多米高的小天池,池水清澈,久旱不涸,久雨不溢,自古蔚为奇观。小天池后面是祖师殿,祖师殿内供奉着奉圆觉宗的历代祖师,中间供奉着一尊形似释迦摩尼的坐像。</p> <p class="ql-block">诺那塔院为我国南方少有对外开放的密宗道场,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为无染和尚创建,初名法海寺,也叫小天池寺。小天池山海拔1213米,是庐山第八高峰,山势巍峨,青翠秀丽,于殿堂前可见一圆形水池,即小天池。诺那活佛一八六五年生于西康,七岁被认定为七世转活佛。他主张“汉满蒙回藏大一统”的爱国精神,他反对分裂祖国,并为反分裂祖国的军队捐资。他一生在汉地弘扬藏蒙佛教,打破了藏蒙佛教只传藏族、蒙族及满清皇室贵族的无上密宗大法。将藏蒙佛教传给广大的汉人平民,彻底打破了民族和谐及偏见。诺那活佛在甘孜圆寂,享寿七十三岁。其骨灰,由门人韩大载居士依遗嘱携至庐山葬于小天池山,并于一九三八年建成诺那塔及莲花生大士殿。</p> <p class="ql-block">我们游览诺那塔时,天上阳光灿烂,站在山上远眺诺那塔方向,白塔在山峦起伏的群山中,屹立于簇拥的绿树丛,在蓝天、白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构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小天池不仅是观赏日出、晚霞和云海的绝佳地点,还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而受到游客的喜爱。小天池附近山顶上的的望江亭为游客提供了极佳的视野,可以远眺长江的壮观景色。</p> <p class="ql-block">沿着诺那塔上山的小路可到山顶上的天池亭,登亭远望,在天气睛好时可东见浩瀚鄱阳湖,北见长江若带,西见田园如画,南望牯岭山城。</p><p class="ql-block">据说,在天池亭观晚霞和云景,别有奇趣,有时云雾弥漫,游者背阳而立,偶尔可见云雾屏幕上出现围绕人形的彩色光环,称为“宝光”,俗称“佛光”。有时云海翻腾,可见东南山峰的“瀑布云”。</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的时候太巧了,天上艳阳高照,从观景亭望向长江和鄱阳湖方向,只见漫天遍野的云雾也即“云瀑”,下面这个短视频,及上下的几张照片即为我当时拍摄的“云瀑”美景。</p> <p class="ql-block">在美景如画的庐山上呼吸着饱含氧气负离子的新鲜空气,再打上一套太极拳,这是多么美好的感受和记忆啊!</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小天池”美景后,我们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继续前往“含鄱口”景点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海拔 1211米,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山势高峻,怪石磷峋,形凹如口,正对着鄱阳湖,似乎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下似的,故名含鄱口。</p> <p class="ql-block">含鄱口西侧,为著名的冰川角锋“犁头尖”活象一块犀利的犁头,耕耘着茫茫云海。含鄱口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为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p> <p class="ql-block">含鄱岭上有一座圆型亭阁式楼台,这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含鄱亭”。游客踏着熹微的晨光登上望鄱亭,依栏远望着呈现鱼肚白的天际。不一会儿,一望无涯的鄱阳湖上,拉开了红色的天幕,天幕上金光万道,紫霞升腾。轻扬天际的密密云层,在霞光的印染下,如同一大片重重迭迭的金色金鳞。蓦地,一轮旭日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喷薄而出,染红了蓝天、绿水、远山、近岭。倚亭四望,浩浩荡荡,胸襟顿时为之开阔。这里是看鄱阳湖日出的绝妙佳境,每当晨光微曦,天水一色,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光万道,绚丽多彩,景色迷人。这里也是观看庐山云雾的佳地,游客常一饱眼福,定使你留连忘返,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伟人毛泽东及国家领导人当年就曾多次来到含鄱口,看庐山美景,观鄱阳湖壮观,并留下难得的珍贵照片,给我们以深深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参观“含翻口”之后,我们又前往庐山最著名的景点“三叠泉”参观游览。小学的时候我们语文课本上就有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的诗词描写庐山瀑布美景:</p><p class="ql-block">《望庐山瀑布》</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白】</p><p class="ql-block">【年代:唐朝】</p><p class="ql-block">日照香炉生紫烟,</p><p class="ql-block">遥看瀑布挂前川。</p><p class="ql-block">飞流直下三千尺,</p><p class="ql-block">疑是银河落九天。</p> <p class="ql-block">特别说明:以下“三叠泉”瀑布的美景照片,因本人身体的原因,未能与朋友们同行下到山崖底部观赏瀑布,因此由此以下的“三叠泉”瀑布美景照片皆为与我同行旅游的朋友所拍摄(没有标注手机拍照参数)。特此致谢!</p> <p class="ql-block">庐山“三叠泉”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南的九叠谷中,是庐山瀑布的代表之一。“三叠泉”的瀑布垂直落差达到208.86米,分为三叠,分别被称为上级瀑布、中级瀑布和下级瀑布。这种独特的三层瀑布景观使其得名“三叠泉”,并且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p><p class="ql-block">“三叠泉”的形成与庐山地区的地质变迁密切相关,特别是“燕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对地形的影响。这些地质运动导致庐山地壳的抬升和水系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今天所见的“三叠泉”瀑布。</p> <p class="ql-block">“三叠泉”于宋绍熙二年被樵者发现,主要景点有锦绣谷、三宝树等。水流从五老峰北悬崖口落下,冲击三级盘石而形成“三叠”。“三叠泉”四季景色各异,一般在春末夏初时水量较大,可以看到飞流直下的瀑布,是观赏“三叠泉”的最佳时机。而仲夏和严冬时雨水较少,看到的则是秀气柔美的水帘。</p> <p class="ql-block">“三叠泉”瀑布三叠各有风采,各异其趣,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p> <p class="ql-block">“飘如雪、断如雾、缀如流、挂如帘”!它随着季节和雨水多寡的变化而不同,暮春初夏季节,飞瀑如发怒的玉龙,轰然疾下,震天动地;仲夏严冬,雨水较少,则水帘如丝,轻盈柔美,春夏秋冬,各有千秋。“三叠泉”的壮丽,曾引起当时已离任的朱熹的向往,请人将“三叠新泉”绘成一图,挂在堂上时时欣赏,以弥补他“未能一游其下,一快心目”的愿望。诗人曾为之讴歌赞美,宋代诗人白玉蟾《三叠泉》诗云:“九层峭壁划青空,三叠鸣泉飞暮雨”、“寒入山谷吼千雪,派出银河轰万古”。</p> <p class="ql-block">立于泉下盘石向上仰观,但见抛珠溅玉的“三叠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幅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经阳光折射,五光十色,瑰丽夺目,恰似银河九天飞来。立于“观瀑亭”可又俯视三叠。听瀑鸣如击鼓,吼若轰雷;见瀑像喷晶抛珠,水洒溅玉,连垂素练,落入深谷。仰看与俯视各蔚壮观,自成美趣,故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p> <p class="ql-block">游览一天,太累了。我们坐车回到所住的“见山居”民宿。庐山太极拳师姐正在屋子里等我们回来。</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吃着庐山著名的点心“茶饼”和庐山特产桔子,品尝着甘香美味的庐山绿茶,与庐山太极拳师姐沟通交流学习、练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大家兴高彩烈,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谈论着学习太极拳的经过和感受……,能够在庐山上这样特别的场合谈论交流太极拳,既是难得也是缘份。</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在庐山上练习太极拳的美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7日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