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陵川

诗乐

<p class="ql-block">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沿南太行山山脊与河南省林州、辉县紧邻。古称泽州,春秋时属晋国,后来韩赵魏分晋,这里属于赵国。秦统一中国之前最重要的秦赵长平之战就发生于晋城市高平。作为连接长安到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自古文化和经济都很发达。尤其唐代和宋金元时期,留下很多文化遗存。此行主要看了晋城市陵川的国保级古建。</p><p class="ql-block"> 崇安寺。</p><p class="ql-block"> 崇安寺位于陵川县卧龙岗上,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俯瞰全城。崇安寺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推测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所建。唐初称丈八佛寺,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赐名崇安寺并新建山门,明万历、清乾隆及道光年间多次重修,为陵川十大佛寺之首。崇安寺规模宏大,前后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三台石阶上去一座四重檐的山门,上书古陵楼和行山钟秀,极有气势。此后,过殿、大雄宝殿、石佛殿依次展开。东西两侧为钟鼓楼扳门、廊房、插花楼等建筑。最古老的建筑石佛殿是隋唐时期遗物,其实只剩一面墙,上面的一组石雕佛像已经多有剝落、模糊不清。最吸引眼球的插花楼实为藏经楼,因屋檐翼角起翘形态与状元所戴插花官帽相似而被称插花楼。总的来说,晋东面的佛寺都特别讲究殿楼的屋顶,从复杂的斗拱、起翘的屋檐,到充满装饰的屋脊以至有图案的瓦顶等等。相比之下,门窗风格就显得简单朴素,基本没有装饰。崇安寺于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溪二仙庙。</p><p class="ql-block"> 二仙即冲惠、冲淑两姐妹,据传为唐德宗年间陵川人,虽遭后母虐待而坚守孝道,并做了很多忠善之事,如赠馍给被围困中的军队、治病救人等等而成仙,被奉为神明。北宋时民间的二仙信仰因官方认可而兴盛,并沿袭直今。晋东南地区有很多二仙庙,西溪二仙庙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西溪二仙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但整体呈倒置形状,山门在南,依山势而下。庙的创建年代不详,金、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正殿、东西梳妆楼为金代建筑。一庙之中保存三座金代建筑比较罕见,尤其两座梳妆楼为晋城最早的阁楼建筑,也是金代楼阁式建筑的上乘之作。正殿旁的两棵古柏高大苍劲,其树瘤奇形怪状,足可以解读为十二生肖。还有历代碑刻,涵盖重修、题咏、禁约等多种内容。其最著名的是金末元初的“一代文宗”元好问游二仙庙留题碑刻:“期岁之间一再来,青山无恙画屏开。出门依旧黄尘道,啼杀金衣唤不回。”诗人赞美了二仙庙的美景,又借对“二仙”的感叹抒发出江山换代的哀伤与无奈。碑刻上也同时镌下他的名作《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p><p class="ql-block"> 西溪二仙庙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龙岩寺</p><p class="ql-block"> 位于陵川县礼仪镇龙泉村的龙岩寺建在一片黄土塬上,坐北朝南,远望太行山。寺现有上下两进院落,过殿、正殿,东西垛楼、耳殿、禅房,山门仅存基址。龙岩寺始建于唐总章二年,原名龙泉寺。金天会七年重修过殿,金大定三年赐名为“龙岩寺”。寺院的管理人马六儿向我们介绍的第一句话:“这是皇家寺院!”兄弟中排行老六的马六儿七十岁,官名马少勇,体格壮硕,声音宏亮,爷爷辈从山东迁徒至此。解放时他家分到龙岩寺,僧人被赶走,禅房变成他家。改革开放后寺院划为县级文物保护,马六儿也就成为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现在退休回来。马六儿强调的一个意思,寺院是他家的财产!看寺内的铜钟铜香炉,都铸有马六儿监制的字样。马六儿祖辈居住生活在此,对龙岩寺如数家珍。听得懂并记住的大致有几条:一是过殿斗拱结构特殊,挑出的飞檐长近一米;二是过殿内架构是巧妙的“偷樑换柱”;三是两通金代的碑记,碑文杂有草、篆、隶、楷、行多种字体,还有压字、印章、纹饰等,且非常清晰;四是正殿内佛像坐在一块大岩石上,整座寺院就是以此为基础建起来的。龙岩寺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顺带说一句,龙泉村还有一项流传久远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在元宵节家家扎彩灯,布置灯阵,俗称“黄河灯”。其原型是“九曲黄河灯阵”,据说起源于殷商时期,其式样布置由八卦图演绎而来。</p> <p class="ql-block">  崔府君庙</p><p class="ql-block"> 崔府君庙位于礼仪镇北街村。崔府君是唐朝官员崔珏,李商隐的好友。因为政清廉,善判奇案,被民间神化,说他“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为唐太宗延寿等,死后更升格为阴府四大判官之首。全国各地都建有崔府君庙祭祀他,祈祷他保佑一方安宁。陵州崔府君庙始建于唐,金大定四年(1184)重修,明洪武二年(1369)及清末均有修葺。现存山门为金代建筑,其余为明清建筑。山门筑于高台之上,两侧石阶对称而上,形制独特,是我国罕见的高台建筑实例。山门为阁楼式,重檐歇山顶。沿山门中轴线有舞楼、献亭、正殿,两侧有厢房、廊房、耳殿、垛殿。建筑均保存完整,樑上雕花精彩生动,石柱础纹饰颇有金人风格,但殿内空空如也。崔府君庙2001年列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吉祥寺</p><p class="ql-block"> 距崔府君庙不远,北吉祥寺位于礼仪镇的西街村,同样始建于唐代。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朝廷赐额“北吉祥院”,并颁牒文:泽州(即今晋城)所有32所无名额寺院,都需要依附北吉祥院,悬挂北吉祥寺的院额。等于赐予北吉祥寺泽州总寺院的地位,其它都是它的分院。寺宇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原有三进院落,但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拆毁一进。寺院中轴线上现存前殿,为宋代遗构;中殿,为金元建筑;后殿及两侧掖门、厢房、配殿等则为明清重建。北吉祥寺1996年就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算老资格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吉祥寺</p><p class="ql-block"> 距礼仪镇2公里处的平川村中,还有一座南吉祥寺。南吉祥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据碑载为唐贞观年间奉敕修建,最初在村东南的宋家川,宋天圣八年(1030)迁至今址。南吉祥寺的精华在过殿,其梁架规整,檐下斗拱用材硕大,形制古朴,且为斜拱,称国内最早见,为一座保存完整的宋代建筑。过殿旁还有一座高大的方形耳楼,也比较稀罕。院内住着一位老人负责照管,寺院内空空如也,没有什么陈设,但打扫得很干净,也很寂静,可让人慢慢观赏。南吉祥寺同样是1996年列入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