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爱同行

谁家的小叔

<p class="ql-block">文/徐声明</p><p class="ql-block"> 昨天,万年县心愿儿童关爱福利中心35名孩子们,在神农源景区的关爱下,免费开展了一次“万年稻陶文化”研学活动,开拓了视野,增进了知识。</p> <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陶博物馆是他们这次研学的首站。博物馆内设5个基本陈列,分别为“天工开物”、“陶融天地”、“吉泥耀彩”、“汉唐雄风”和“瓷夺珠光”,馆藏文物723件(套),全方位展示了陶瓷文化的魅力。在解说员的引导下,孩子们深入陶博馆的各个展区,近距离欣赏众多珍贵的陶器。这些陶器不仅工艺精湛,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解说员的专业讲解,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到每一件陶器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故事,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孩子们仔细地看,认真地听,系统学习掌握了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p> <p class="ql-block">  研学第二站是神农源景区界福白茶基地。他们换上了采茶工作服,背起了竹制的小背篓,一个个俨然成了采茶工人,兴高采烈地来到了茶山上,和茶农一道学习采茶。采茶虽然没什么技艺,但对孩子们来说,是个新鲜事。茶农只是向他们简单地介绍了采茶要领,孩子们便忙碌了起来。只见他们的小小指头在茶丛上不停的飞舞,没一会儿,小背篓便装满了嫩嫩的茶叶。孩子们说,此次研学既看了自然风光,又学到了采茶技巧,收获真是不小。</p> <p class="ql-block">  在仙人洞遗址门口插秧,是他们这次研学的又一重头戏。今天,他们换上了虎皮衣服,将模拟原始先民栽稻插秧的情景,体验野生稻训化成人工栽培稻的这一伟大历史过程。仙人洞遗址经上世纪中美联合考古,出土了距今12000年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和距今20000年的陶器,是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遗址地和原始陶器发现地,仙人洞遗址被确定为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也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被证实为野生稻驯化成人工栽培稻最早遗址地,是世界最早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比河姆渡遗址早五千多年。</p> <p class="ql-block">  “我是小小插秧手!”孩子们经过专业老师的培训后,个个跃跃欲试,恨不得早一秒下田,让稻田早一刻插满秧苗。下田后的情景,却是让他们意料不到,年龄大一点的还好,小年龄的,别说插秧,小脚都拔不起来,整个现场笑哈哈一片,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插秧结束后,他们还体验了原始先民围捕——“浑水摸鱼”研学活动。——“开始摸鱼”,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冲向鱼田里,好像没有摸到鱼的人,便不是今天的英雄。一个大个子孩子第一个冲到了鱼田里,用时还不到一分钟,便抓到了一条大草鱼,他大声的叫道,抓到了,抓到了,兴奋的样子,让大家都很羡慕。</p> <p class="ql-block">  仙人洞遗址研学结束后,孩子们再次来到天下第一陶博物馆,听取了一堂“稻陶科普大讲堂”专业知识授课。在课堂上,老师以知识讲解和现场互动的形式,给孩子们讲述了“万年贡米”名称的来源及贡谷的生长习性。孩子们说,今天的研学,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万年贡米”的“前世今生”,更加明白了万年稻作文化的博大精髓。</p><p class="ql-block"> 在陶博馆的“陶工坊”,孩子们又开始了一趟“陶趣时光、因泥精彩”的研学之旅,让孩子掌握指尖的艺术,在陶泥中发现美。课程内容包括泥料的认识、拉坯、修坯、捏塑、泥条成型、泥球成型、泥板成型、注浆成型、釉下五彩、青花、上釉、作品烧制、窑炉的使用。孩子们在系统的学习中了解陶泥到成器的整个过程,通过课程学习和创作,对陶艺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研学,课程满满,让孩子们收获也满满,他们表示,今后要当好万年“稻陶文化”的宣传员,让更多的人来万年研学“稻陶文化”,让万年的“稻陶文化”走的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