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 甘肃简牍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李逸峰新书首发式暨集唐诗书法展</b></p> 序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i>叶培贵</i></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逸峰学兄2008年随我问学于欧阳中石先生门下,2011年在首都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适时与趋变:敦煌汉简书写研究》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历经十多年打磨后,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并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举办首发式。这是非常可喜可庆的事情,不仅因为自己的成果簿上多了一个沉甸甸的新记录,更因为其中的很多思考终于获得了向更多大雅方家请教的机会。为了分享这份喜悦,也为了使学术发布更多一些艺术氛围,馆方同时为他举办一个小型书法展览。展览作品的文辞全部是他近年来读唐诗所集的对联和律句。欧阳中石夫子告诫我们要两条腿走路,既不能放松学问研究,也不能忽视艺术实践,还要求我们"作字行文"时要追求"文以载道","以书焕采"时毋忘记"切时如需"。逸峰学兄在各个方面,都很好地践行了欧阳先生的教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句被黄庭坚称为"百家衣体",至少在宋代就已臻于高峰,张福清《宋代集句校注》收集了1500多首,名家如王安石、黄庭坚均有涉猎,苏轼甚至还有集句词。宋代之后,亦多绍继,如汤显祖《牡丹亭》有54首集句诗。对联发展至于鼎盛后,名家更常以集句为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逸峰学兄是古典情结深厚的勤勉学人,于教学、研究、学科建设以及书法创作之馀,更大量阅读经典诗歌,且踵武前贤,寻章摘句,连缀为许多诗联。他本有较为全面的诗词知识和超逸的创作才情,自作句在同龄人中堪称翘楚,转入集句则是对自己的进一步锤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句与自作相比,至少有两大不同:第一是阅读,第二是化用。阅读务广采而深悟,化用必合辙且通方。"广采"关乎素材来源,"深悟"关乎精神传承;"合辙"关乎形式规范,"通方"关乎最终成败。四个要求缺一不可,又以"通方"为最紧要。而"通方"之要,又在钱锺书《管锥编》中所说的"以供今我之用"的"我"和"今"这两端。盖诗句既出于古人,自有其依托于原境而产生的原意,若不能化为"我"而应于"今",在重新组织的过程中形成新语境、产生新意义,则不免于拾人牙慧与食古不化,即使原句再好,于创作者何有哉?!逸峰学兄采摭既广,妙悟复深,加以格律精通、才学富赡,又牢记欧阳先生"载道""切时"之训,宜乎所集之句,形式工整,逻辑畅达,恍然新构,很多作品更似有感而发,宛如己出,别成新意。如集王昌龄、韦应物句:"岭上梅花侵雪暗,枕边书卷讶风开。"境界清新;集张谓、王湾句:"北斗回新岁,江春入旧年。"正是新年气象;《集唐人句遣怀》十二首,可谓"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尤其是集杜甫《秋风二首》《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句"不知明月为谁好,信有人间行路难"以及七律《客豫遣怀》尾联所集高適、岑参句"垂竿已羡礌溪老,归去礌豁梦里山",似有"归欤"之叹,对于逸峰学兄这些年多地辗转的情况有所了解的朋友,不难理解其中深蕴的人生感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然是书法展,当然也要说说笔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逸峰学兄自评:"因曾钟爱唐人楷书,对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都下过功夫,但唐人尚法的风格会影响艺术表现的自由度,所以有些作品的点画与结构就显得相对单一与拘谨。"这虽然有自谦的成分,却可能也真实反映了某种程度的自我判断。但我并不完全赞同。他曾经修读佛学硕士课程,甚至一度欲以"书法与佛学"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方向,博士毕业后又到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做博士后研究,所以我很怀疑,他的所谓"单一与拘谨",其实是"泊然无所起"的心态在笔墨上的投射,因而毋宁说是"淡泊"更为恰当。这种"淡泊",叠加上长期锐身自任于书法学科建设的担当精神以及浸淫于古典诗词而养成的书卷气息,使逸峰学兄的笔墨,总是带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气质。据我了解,他似乎并未在董其昌和八大山人的书法上专门下过功夫,但我看他的字,却常常联想起虞世南的柔中寓刚、董其昌的清通淡雅和八大的简约幽深。前贤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书也要文。欧阳先生在1985年就提出"文心书面"的主张。这个"文"不仅是文学,更是文化,是对支撑传统文艺的文化基本精神的领悟。"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窃以为,欣赏逸峰学兄的笔墨,很需要张怀瑾的这种态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不见字形"不是不要技术。事实上,逸峰学兄的书法不仅与"文心"结合妥帖,还很好地做到了与理论研究兼容。细看他这几年书法创作的若干进步,应该是颇有得于简牍笔法方面微观研究的助益的。他的博士论文做敦煌汉简书写研究,既有本体论的思考,又有方法论的探讨,尤其对敦煌汉简笔形进行了可以说是学术界迄今为止最为细致入微的考察,正应了孙过庭《书谱》所言强调的"察之者尚精",极大地锻炼了他的观察力、领悟力与具体表现力。在此之后的笔墨,逐渐拥有了更多的笔法细节,吸纳了更多的古人营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次展览作品是他近年来做理论研究的附属成果。他除了汉简研究,从事博士后工作期间还完成了敦煌楷书写本的书写研究。这次展出的作品有些取法汉代简牍,有些取法敦煌写经,有的二者均有融入。其实无论简牍还是写经,多是民间书手的笔迹,他能抓住这些书迹中自然生动的艺术因子,提炼出自己所需的笔墨语言,显示出理论研究的巨大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代学科建立以前,书法虽常常被视为小道,甚至是"小道中的小道"(邱振中先生采访中转述陆维钊先生语),但却始终有一个宏大的追求,即求其通。欧阳中石先生的文心书面、文以载道、切时如需,就是"求其通"的若干方面。逸峰学兄不仅通过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阶段求学于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为自己奠定了学问和文章的"通",也在近些年的诗词创作、教学、研究乃至于学科建设上进一步打通了一些固有壁垒,从而使自己的文学、书法、科研乃至于思维,渐渐地打叠成一片,开始具有了"通人"的气象,迈向了"通人"之境。当然,从"迈向"到"迈入",还需要持续而艰苦的努力,但我相信,只要他坚定不移地循此前行,未来一定是可期待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书协主席)</p> 序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i>李刚田</i></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林集古录﹣﹣李逸峰集唐诗书法展"及作品集即将隆重推出,可喜可贺。这是李逸峰先生继2015年4月在甘肃美术馆举办"静水流深﹣-李逸峰禅意书法小品展"之后的又一次个人书法展。这次展览与众不同处在于作者书写的全是自己集唐诗的对联与集唐人诗句的自作诗。集句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形式,这种全用自自集联语诗篇的书法展览,在当下林林总总、各种形式与内容的书法展览中,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可谓别开生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联创作很难,在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浩如烟海的古人诗篇中集句为联,力求句式结构相同、词性对仗、平仄合律、浑然天成,在此基础上思绪跨越时空,在集联中再造一番新的诗境,可谓古韵新裁。正如钱钟书所言:"古人之诗,如镜中花、水中月,集句者乃将花月重排,另造一天地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联创作也很有趣。逸峰先生在四万多首唐诗的海洋中漫游,寻寻觅觅,揽雄掬秀,把这些散金碎玉、吉光片羽连缀成新的联语诗篇,即是与古人"悟言一室之内",在古人的诗意中享受,又是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在追求新的诗境中徘徊,沉浸在古今诗境的交汇之中,忘我忘世,每寻得一佳构奇联,心中快慰非局外人可解,而为逸峰先生之独乐。而常年陶冶于古今诗境之中,人的心境自然纯净如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逸峰先生的书法,其名字中有一字可道尽其妙,曰"逸"。通读其展览作品,感到有一种使人心境轻松自然的愉悦,而不像看当下其他展览,作品对视觉有一种压迫感。逸峰笔下无意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力量感,笔下不刻意求奇,不著拙力,自然顺势款款而行,正如前人评王羲之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读其书作,其中有二王,有米芾,有苏轼等等多家意味,但又不全似古人形貌。缘于逸峰先生是研究汉代简牍书法的专家,在他的笔下又能看到简牍及章草的影响。取法多元融会贯通,合以自家情性,渐成自家风格。他的书法不仅仅能让人"看",而且更能让人"读",看只是欣赏作品的外在形式之美,而读则是感受其中文与艺双璧合一的境界之美。他的书法没有靠近时下的"展览体",没有铅华粉黛而取悦于人,他将日常书写与书法创作融合一体,在当代书法的展览时代尤为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逸峰先生在郑州大学书法学院负责教学与管理工作,书法教育、书学研究、书法创作三者并举,这其中有时间与精力的矛盾,也有三者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作用。逸峰先生正值盛年,成果丰硕,假以时日,前途无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为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副社长)</p> 开幕式现场 研讨会现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i>书法创作根植于深厚的学术沉淀</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i><span class="ql-cursor"></span>马国俊</i></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逸峰先生是我最为关注且尊重的一位年轻的学者型书法工作者。他从书法创作入手,逐步走向文化、哲学、文艺学等高端学术视野,进而走向对高等书法教育的反观和深度思考。在长期的学术思考和创作实践中,他逐渐确立了中国书法的现代表现与传统文化支撑相结合的学术思路,即在追寻当代极度形式化创作样式的同时,不断开创一条同传统书法文化实现深层而具有高度的对话方式,也就是书法内在文化语言与外在形式语言之间的关系。他将学问研究、诗文创作与书法传承与创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但具有学术高度的书法创作思维。同时,又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书学与创作相融合的自我路径,强化了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艺术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为书法的高度与深度,以及书法未来的文化指向,提出了一种新思路。他本人也是这个思路的探寻者与践行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法是以文学为主体,以文化为本源,以诗文为主体内涵的汉字书写艺术。明末清初以来,考据之学兴起,使书法走向了对文字考据与学术以及相关样态的关注。于是,在帖学书法传承之外,形成了新型的碑学书写与评价体系,再从文人的诗文书画的认知体系中,增加了以趣味性绘画语言表达文人个性的书法语言特征。在近代"西学东渐"之后的学科定位中,便以西方艺术学的立场,将书法归入了美术学,至今仍然同美术学并列并存。这应当是近三四百年来书法发展的历史事实。汉末魏晋以降,书法一千七百多年的艺术化表达,紧紧依赖于中国诗文发展的核心主体,而在书写的形式表达上,不断赋予时代性的发展印迹与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逸峰先生的"诗林集古",就是利用古人的诗词,进行集句创作,这既需要内容上的品读,更需要形式上的研究,特别是平仄、对仗、韵律,以及诗意的重新创造。如他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诗韵,对接了"李嘉佑《送严员外(一作刘长卿诗)》、杜甫《越王楼歌(太宗子越王贞为绵州刺史,作台于州城西北)》、王昌龄《送魏二》、贾至《西亭春望》、张谓《春园家宴》、李嘉佑《杂兴》、刘长卿《时平后春日思归》、杜甫《江村》、钱起《送毕侍御谪居》、郎士元《送张光归吴》、杜甫《宿府》、秦系《山中书怀寄张建封大夫》、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张继《重经巴丘》"等唐人诗句,创作了新的集句《春江花月夜》,并以八条屏书法巨作呈现,颇具气势与规模。作品以《春江花月夜》的婉约意境,以及流畅而深沉的行书线条和轻松而疏朗的构思布白,使文字内容与艺术形式达成了完美统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逸峰先生的集唐诗书法展作品是学问、诗文、书法的联动性创作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其中,学问是书法创作的根基,得益于他古典文学的学术积淀。"集唐诗",需要对唐代诗歌史、诗人风格、文本意象进行系统性研究,要求学者对唐诗的格律、主题及时代背景有深刻把握。这种文本重构背后,体现了对古典诗歌的考据功底与跨文本重构与创造的能力。诗文与书法互为表现的文本载体,相互产生意境延伸,书法作品蕴含着诗境向书境的有机转化。同时,学术的深度与厚度,是书法文化的根基。中国书法的灵魂本源是深厚的学术积淀。古代书法家不仅是笔墨技艺的传承者,更是"究研书理,博通书史"的学者。书法创作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根基,融合思想境界、生活阅历与知识积累。黄庭坚强调书法家需"胸中有道义,广之以圣哲之学",否则即使技法精湛也难脱俗气。李逸峰先生以唐诗作为"诗林集古"的文化载体,进行诗文、书法的多重创造,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书法创作样式,从学术思考与书法实践互动与结合的角度,展现出作者的学问研究对书法形神塑造的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文的内容与形式,是书法的精神载体,书法艺术与诗文创作存在天然共生的关系。李逸峰先生"诗林集古录·集唐诗书法展"及作品集,对经典名句的辑录与再创作,不仅保存了文学经典的内涵,同时也再现了自我对唐诗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更通过书法语言的表达,赋予文本新的审美维度,实现了文字韵律与笔墨节奏之间的相互激荡,形成"诗情墨韵"的双重表达。作者以对书法内在语言以及综合形制的组织与运用的高度认知,将单幅作品升华为文化图景的缩影,构成了完整而具有新意的书法展,并将此形成了一本极具独特内含的书法作品集,用书法的内在语言与外在形制,实现了书法文化意义的空间呈现,映射出时代精神的多元性与创新性。其文化意义与艺术理念的深度表达,构成了对书法深度思考后的一种综合互动性创造,从而实现了以学养书、诗书一体、以形写象的自我理想追求。学养与文化是记忆的载体,更是学问与艺术的必然桥梁,书法的灵魂本源在于其对文化基因与"心画"人格的理解、互动与投射。"诗林集古录"展览与作品集的价值,正在于将学问、诗文与书法置于同一文化生态中,揭示了三者互为表里、共筑精神高地的本质。这种高度互动,不仅塑造了书法的艺术高度,更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哲学观与文艺观的具象表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逸峰先生多年来始终践行以学养书,以学问支撑书法的风格选择,坚守着以诗启书,用诗句的节奏、意象激发自我书法笔墨的呈现与表达,强化以书彰诗的思路与精神,彰显并强化自我的书法形式创造。这种跨学科创作思路,对作为精神内涵的诗文所应有的传播力与审美层次,对当代书法教育、研究与创作等方面,都具有新的启示,甚至在方法论方面具有延伸价值。李逸峰先生创作的八十多件书法作品,内容是丰厚的,有长诗、律诗,有字数多少与长短不等的对联,并对诗句的出处给予明晰的注释。有精美的小字扇面,更有尺幅不一的楹联书法,呈现形式丰富多样。书体上,充分表现了对古代经典书法形式语言的融合。在以行书为主体的基础上,吸纳与运用历代经典楷书、篆隶,以及汉简、写经等多种书法语言,形成了一种自然而文雅,古朴而高远的自我风格追求。所有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理念,最终都以外在呈现的展览与作品集来予以集中表达。本次展览与作品集,全面印证了一种相对特殊而真实的实践与结果:那就是,传统艺术需以学问为根基,书法艺术要在诗书互动中,突破原有和当下相对单一的创作模式和思维与能力的限制。这不仅是对唐诗的致敬,更是通过书法重构完成了古典文本的当代转译,为文化遗产的活化提供了生动范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愿李逸峰先生的探索不断结出新的硕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甘肃画院院长、甘肃省文联副主席)</p> 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