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灼灼照山河

海鸥飞翔

孟夏的风裹着清漳河蒸腾的暑气,漫过蟒山苍郁的脊梁。这裹挟着阳光炽热的风,掠过每一寸土地时,都似在奏响生命的乐章。它拂过荒草,草叶舒展成碧色的浪;掠过枝头,花苞挣破禁锢,露出半卷红绡。当夕阳最后一缕余晖沉入山坳,第一朵芍药骤然绽放,宛如点燃夏夜的火把。刹那间,万千花朵竞相舒展,将积攒一春的炽烈与柔情,在太行山脉的褶皱间肆意泼洒,化作一片燃烧的云霞。 红的芍药似翻涌的晚霞坠落人间,热烈似火,每片花瓣都燃烧着对生命的热爱;粉的宛如少女含羞的脸颊,柔婉动人,层层花瓣藏着欲说还休的心事;白的犹如遗落人间的冬雪,纯净无瑕,静静伫立如不食烟火的仙子。巴茨拉身披金边华服闪耀,欧文斯舞着素纱翩跹,珊瑚落日抖落细碎金粉。这些形态各异的精灵,或昂首挺胸,或低垂颔首,将蟒山脚下绘成一幅流动的瑰丽画卷,美得令人屏息。 穿行花海小径,花瓣轻拂衣角,宛如恋人温柔的触碰,染上点点胭脂色。清甜的花香混着泥土与青草气息,丝丝缕缕沁人心脾。闭上眼深吸,这香气顺着鼻腔流淌进心田,让人沉醉。孩童银铃般的笑声惊起蜂蝶,老人们凝望的目光盛满岁月温柔,情侣依偎处飘落花瓣织成花环。欢声笑语与花香交织,为这片田园注入无尽生机,每个瞬间都成为记忆中温暖的珍藏。 这片花海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间温情的写照。孩子们在这里追逐梦想,老人们回味人生,恋人们许下誓言,每一朵芍药都聆听着这些动人故事,汲取养分生长。它们静静绽放,见证着不同年龄、身份的人们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也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温暖与希望。 谁能想到,这如梦似幻的盛景,竟与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坚守与情怀紧紧相连。他就是市、县人大代表,山西黎城粉末冶金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控股人——申金喜。他生于黄崖洞下那个宁静而又充满红色记忆的赤峪村。村头那棵古老的槐树,见证了他童年的天真烂漫,他曾在树下听老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村边蜿蜒的小溪,倒映过他年少时的身影,他曾在溪边嬉戏玩耍,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自儿时起,父亲讲述的王二小智斗日寇、潘冬子勇送情报、江姐宁死不屈、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故事,就如同一颗颗红色的种子,播撒在他幼小的心田。 在那些繁星点点的夜晚,他依偎在父亲身旁,仰望着浩瀚的星空,听着英雄们的传奇,想象着他们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无畏的模样。月光洒在他稚嫩的脸上,红色精神的基因便在这一个个故事中,悄然融入他的血脉。那些英雄们的事迹,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成长的道路,滋养着他成长为一个甘于吃苦、敢于担当的人。从那时起,他的心中便种下了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只待时机成熟,便生根发芽。 1969年,青涩的他满怀憧憬踏上工作岗位,带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一头扎进矿山建设。初入矿山,眼前的景象让他既兴奋又担忧。阴暗潮湿的矿井、繁重的体力劳动,都在考验着他的意志。但他没有退缩,像一块海绵,不断汲取着知识和经验,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矿井里,他和工友们一起搬运矿石,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在昏暗的灯光下,他认真学习采矿技术,常常忘记了时间。 1984年,当他庄严地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那铿锵有力的誓言,不仅是对党的承诺,更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坚定选择。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镌刻在心底,从此,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从未动摇过这份信念。在工作中,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1987年担任矿长后,他以身作则,每日天不亮便深入矿井。冬日的寒风如刀子般割在脸上,他却不顾严寒,仔细检查每一处安全隐患,确保工友们的生命安全;夏天,矿井内闷热潮湿,汗水湿透了衣衫,他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与工人们一同挥汗如雨。他常常对工友们说:“我们是一个大家庭,要互帮互助,共同把矿山建设好。”在他的带领下,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无论是巷道里昏暗的灯光,还是矿车上沉重的矿石,都见证了他的付出与坚持。那些日子里,他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亲如一家。在矿井遇到危险时,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工友;在工人们遇到困难时,他又像亲人一样,给予关心和帮助。有一次,一位工友的家人病重,他二话不说,掏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工友渡过难关。他的这些举动,赢得了工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申大哥”。 四十余载春秋,在岁月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可对申金喜和他的矿山团队来说,却是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坚守。从最初的筹建,资金短缺、设备简陋,他们便四处奔走筹措。为了争取资金,申金喜不知跑了多少路,磨破了多少双鞋;为了引进设备,他和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对比不同厂家的产品。技术难题无法攻克时,他们就日夜钻研,反复试验,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矿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他们的心血,每一块矿石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矿场,到年产205万吨原矿、70万吨铁精矿粉的民营中型企业;从简陋的工棚,到现代化的厂房,矿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期间,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每一次,申金喜都带领大家重新站起来,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行。2024年生产精矿粉77.2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8.0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83亿元,税金总额1.57亿元。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辉煌篇章,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坚守,是数不清的汗水与泪水的交织。 当企业蒸蒸日上,功成名就的申金喜并未停下脚步。已至古稀之年的他,依旧精神矍铄,目光如炬。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皱纹,却从未磨灭他心中的热忱与担当。他站在矿山的高处,俯瞰着这片自己奋斗了半生的土地,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更肩负着回馈社会的责任。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决定带领公司开启新的征程。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企理念,他将目光投向了蟒山脚下这片土地。他希望能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能保护好环境。他说:“我们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决心让这片土地在自己的努力下,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秉承“致富思源、回馈社会、发挥优势、创建和谐”的发展思路,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扶贫攻坚的路上,他走遍周边村镇,深入每一户贫困家庭。记得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看到村民们生活困苦,房屋破旧,孩子们衣衫褴褛,他的眼眶湿润了。回到公司后,他立即组织人员制定帮扶计划,不仅为村民们修建房屋,还帮助他们发展特色产业,如种植果树、养殖家禽等。在他的帮助下,村民们的生活逐渐改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捐资助教的行动中,他慷慨解囊,走进一间间教室,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他暗暗发誓要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他资助的孩子们,有的考上了重点大学,有的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每当收到孩子们的感谢信,他的心中都充满了欣慰。他说:“看到孩子们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慈善义捐的现场,他总是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累计2300万元的捐助,承载着他对社会的深厚情怀,每一笔捐款,都饱含着他对他人的关爱与牵挂。 <p class="ql-block">  2020年疫情肆虐,整个世界仿佛都被按下了暂停键。申金喜的心时刻牵挂着湖北武汉的同胞们。他第一时间组织公司采购抗疫物资,看着一箱箱口罩、防护服装车,他心急如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快,再快一点,把物资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为了确保物资能及时送达,他亲自协调运输车辆,与司机师傅们一起日夜兼程。不仅捐赠30多万元抗疫物资,他还发动党员干部职工捐款28万余元,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那段时间,他日夜操劳,电话不断,协调各方资源,只为能尽自己的一份力,与全国人民共克时艰。</p> 2019年,他带领公司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扩建300多亩土地,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黎城蟒山田园综合体观光园。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白天,他在施工现场指挥,监督工程质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有一次,为了确定园内一条小径的走向,他在现场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力求达到最美的效果。夜晚,他挑灯夜战,研究设计方案,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常常忙到深夜。他的执着和认真,感染着每一个参与建设的人。 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资金紧张时,他四处奔波筹集;技术难题出现时,他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攻关。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建成这座美丽的观光园。如今,这座观光园不仅成为了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带动了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漫步园中,指尖拂过柔软的花瓣,恍惚间仿佛触到了时光的温度。这里的每一株芍药,都是申金喜回馈社会的深情告白。它们在蟒山脚下,在清漳河畔,见证着一个企业的担当,也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奋进。风起时,花枝轻摇,似在吟唱一曲关于坚守与热爱的赞歌。那簌簌的花瓣飘落,宛如一场粉色的雨,落在肩头,也落在心间。 看着眼前的美景,不禁让人想起申金喜常说的话:“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才能对得起时代和社会、对得起家乡父老和生我养我的这片红色热土,才能使我的人生无悔。”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心怀家国情怀的使命和担当,也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他的故事,就像这漫山的芍药,美丽而动人,激励着每一个人。 而这歌声,必将随着漫山芬芳,飘向更远的远方,激励着无数人在奋斗的道路上,心怀家国,砥砺前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明天。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芍药花将继续绽放,申金喜的精神也将永远传承,成为照亮人们前行道路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