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千里草 美篇号124440955</p><p class="ql-block">七律·致敬川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蜀道烽烟起四方,单衣草履戍疆场。</p><p class="ql-block">枪林浴血忠魂烈,弹雨捐躯浩气扬。</p><p class="ql-block">十万儿郎离梓里,千重关塞挽沧桑。</p><p class="ql-block">至今犹听川江泪,长颂英名万古芳。</p> <p class="ql-block">巴山蜀水,血色壮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嘉陵江水裹挟着岁月的呜咽蜿蜒东去,巴山的云雾在晨曦中翻涌,似在无声诉说着八十余年前那场荡气回肠的抗争。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曾以茶馆里的闲适与市井间的烟火闻名,却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爆发出震撼山河的力量,用滚烫的热血与坚韧的脊梁,在华夏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慷慨悲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川军出川,是一场悲壮而决绝的远征。1937年的秋天,当抗日的号角撕破长空,四川盆地里响起了震耳欲聋的誓师声。川军将士们身着单衣、脚蹬草鞋,背着打满补丁的行囊,手持简陋的汉阳造步枪,从川西坝子到川东丘陵,从金沙江畔到大巴山麓,浩浩荡荡地踏上了抗日的征程。他们没有现代化的装备,没有精良的补给,甚至连像样的军服都难以凑齐,却怀着“若问中华谁做主,万众一心护山河”的信念,义无反顾地走向枪林弹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湘,这位身形魁梧的川军领袖,在重病缠身之际,依然坚持亲自率部出征。他站在成都的校场上,目光坚定地望着麾下的将士:“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掷地有声的誓言,如惊雷般响彻云霄,激荡在每一个川军将士的心中。然而,这位铁血将军最终没能实现凯旋的心愿,在奔赴前线的途中,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临终前仍不忘叮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他用生命践行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承诺,也为川军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 在淞沪会战的战场上,川军26师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面对日军的飞机大炮和坦克,他们毫不畏惧,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全师4000余官兵,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到撤离战场时,仅剩600多人,伤亡率高达85%。那些倒下的战士,有的是新婚不久的丈夫,有的是家中的独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州会战的藤县保卫战,是川军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王铭章将军率部奉命死守徐州北大门藤县,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他立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誓言。战斗打响后,日军的炮火将藤县炸成一片废墟,但川军将士们依然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逐屋逐巷的白刃战。王铭章将军在战斗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他的遗体被抬出战场时,双手仍紧握着指挥刀,双眼怒目圆睁,仿佛还在注视着敌人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家钰将军在豫中会战中的英勇牺牲,同样令人肃然起敬。1944年,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他率部主动承担起掩护友军撤退的重任。在战斗中,他的部队陷入重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战斗,最终不幸中弹,血洒疆场。他的牺牲,让无数人悲痛落泪,也让世人看到了川军将士宁死不屈的气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川军的英勇无畏,离不开四川人民的全力支持。在巴山蜀水间,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断上演。无数母亲含泪送子参军,妻子默默送别丈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颤抖着双手为儿子整理行囊。他们知道,此去或许再难相见,但为了国家的存亡,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毅然将最亲爱的人送上战场。八年抗战,四川出兵约340万人,每14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走上抗日前线。这些热血男儿,带着家乡父老的期望,带着对祖国的忠诚,奔赴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将生命定格在最灿烂的年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川人民不仅送子参军,还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四川承担了国民政府30%以上的财政支出,最困难时期甚至达到50%。每一粒粮食、每一分钱,都饱含着四川人民对国家的深情。从1941年至1945年,四川田赋共征收谷物8228.6万石左右,占当时全国征收谷物总量的1/3以上。这些粮食,是四川百姓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在田间地头,老人们弯着腰收割稻谷,妇女们背着孩子劳作,孩子们也帮着运送粮食,只为了让前线的将士们能够吃饱饭,有力气与敌人战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川的民工们,也在后方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250万民工,他们拿着锄头、扁担等简陋的工具,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在川陕、川黔、川滇、川湘四条公路干线的建设工地上。他们用双手凿开坚硬的岩石,用肩膀扛起沉重的泥土,在崇山峻岭间开辟出一条条生命通道。有的民工在施工中不幸受伤,却依然坚持工作;有的民工因为过度劳累,倒在了工地上,再也没有醒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抗战物资的运输开辟了一条条生命线。</p><p class="ql-block"> 如今,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那段悲壮的历史渐渐远去。但巴山蜀水记得,那些英勇的川军将士,那些无私奉献的四川人民,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每当我们漫步在四川的街头巷尾,看到那悠闲的茶馆、热闹的集市,都会想起那段烽火岁月。那些逝去的英灵,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和平与安宁。让我们向川军致敬,向四川人民致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英雄的故事将永远传颂,爱国的情怀将永远激荡。</p> <p class="ql-block">满江红·壮士出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鼓震夔门,号角响、川流如沸。回首处、妻儿遥望,泪凝双袂。誓斩倭奴平寇患,甘抛热血书忠睿。跨雄关、铁马踏霜寒,星霜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枪林险,何所畏;山河碎,谁之罪。纵烽烟蔽野,气吞胡垒。八百儿郎同赴难,万千肝胆史可酹。待归来、把酒祭英魂,青山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