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诗阅心</p><p class="ql-block"> ◎常书喜</p><p class="ql-block"> 诗人傅永生先生最近写了两首体为《阅心》的诗,外加一首《戒律》,细细品味,又是一组联诗。围绕一个主题,营造不同意象,直面社会现实,揭露人性丑恶,或直接,或隐喻,或含蓄,或愤然,以其顺畅和跳荡的笔触,别致的表现手法,加之娴熟的运用断句、转意的语言技巧,往往一个命题,写一首思路洞开,写两首高潮迭起,写三首仍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阅心》,即读心,由此衍生出阅读来。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自信的像征,我倒以为:人生要读三本书,一是“有字之书”,然为人之本;二是“无字之书”,然为人之骨,即实践之书、阅历之书;三是“心灵之书”,然为人之魂,即经历岁月磨砺,阅尽人间百态,必先扪心自阅。要处处留心生活的细节,领略世间的人情冷暖,尝遍心心相撞的苦涩,从中撷取成长和命运所需的营养,以做到经世致用。也许,此可能就是阅心吧。</p><p class="ql-block"> 傅先生的诗,初读有点玄妙,有点与众不同,甚至有点不可思议。但他往往是一题多诗,就像纪叙文一样,一件事总要力求展现完整,欲说还休。像去年冬季《万宝山的冬天》就写了十首,今春《万宝山的春天》写了六首,八角杏花会时《杏花.春雨》又写了六首,其中一首还被林州市作协的诗者们现场朗诵过。他的诗,都是在被窝里酝酿成的诗,每天清晨醒来,趁着心清思姁,未起床先写诗,一气呵成,再在手机上修改一遍,点击发出后才起床、洗漱、早餐。他总是说:一个人如果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应,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是不完美的。</p><p class="ql-block"> 我很欣赏傅先生的诗,喜欢其诗句的语出惊人,喜欢其字节的灵气跳跃,喜欢其意象的出其不意,更喜欢其身上的文化气和豪爽劲儿。我邂逅傅先生还不到一年,读其诗已上百首了。我也曾经学过写诗,近体诗不谙平仄,现代诗平铺直叙,跟人家比相形见拙,不值一谈。其实,傅先生三十年前就已经在内蒙古和北京一些著名诗刋上诗出有名了,只是随国企南迁广州,深耕商海,无暇再顾及写作,至退休后又喜欢上了收藏和慈善事业,因故依然搁笔。去年偶然撞进民协,才又重新燃起了那颗躁动的诗心。</p><p class="ql-block"> 有哲人说过:“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就是要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极难题。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的人格血液,学习和借鉴他人虽是一条捷径,但只有读懂自己的内心,才是根本之策。人只有具备了阅读够量的有字、无字和心灵之书后,阅世,阅人,阅己,辩证阅事,坦然阅心,才能多一些清醒和力量,少一些怨懑和迷惘。也会藉此生出“谈笑有鸿儒”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由此看来,写诗是在用心,读诗即可阅心。一部史需要手不释卷,方可明其秋毫,一首诗也需要多读多揉才会解其真啼。</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对《阅心》及其诗的解读和理解,一己之见,权作一言之励!</p><p class="ql-block"> 2025.04.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