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都说南美旅游是旅游的天花板,我们这次从3月4号到3月29号的南美26天游确实有这点感觉。如果说景观行程如何如何达到了天堂水平,还不如说景观虽有独到之处,但行程上19趟飞机(18趟行程飞机外加一趟自费飞机)也就独此一份儿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南美游的景观主要分两大类:一类自然风光景观,比如伊瓜苏瀑布,亚马逊河、卡拉法特冰川、乌斯怀亚火地岛等。一类是南美古文明景观:主要有以库斯克马丘比丘为代表的印加文明,复活节岛摩艾巨石像、纳斯卡大地画等。</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主要说说南美古文明,分别为印加文明、摩艾巨石像和纳斯卡大地画。至于风光,打算用图片掠影。</p><p class="ql-block"> </p> 一、印加帝国 <p class="ql-block"> 对于南美洲的历史文明确实比较陌生,知之甚少。以前看书就知道拉丁美洲有三大古文明,分别是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如下图所示:</p> <p class="ql-block"> 在网上查资料得知玛雅文明历史比较悠久,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世纪,主要分布在中美洲一带。玛雅从来不像中国、古埃及等文明似的拥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全盛期的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但各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p><p class="ql-block"> 阿兹特克文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古文明,于15世纪在墨西哥中部建立了帝国。在16世纪初,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p><p class="ql-block"> 印加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于11世纪至16世纪在南美洲建立了统一的君主专制帝国。在1532年继阿兹特克帝国灭亡后,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南美游主要是参观了以秘鲁库斯科城为中心的印加文明。</p><p class="ql-block"> 印加文明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文字。印加的文字叫“结绳文字”(印加人叫“奇普”),对于“结绳”在我们的概念中通常是拿来“记事”的,在印加却是拿来当文字的,这与玛雅文明不同,玛雅是有文字的,现已为历史学家破译,故而能更深入的了解玛雅文明。但印加的结绳文字由于难以理解至今未能破译,所以要说印加的历史很多只能靠传说了。</p><p class="ql-block"> 传说有四兄弟带着姐妹们住在安蒂斯山中的一处洞穴里。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他们带着姐妹离家出走。一路上由于各种情况有三兄弟变成了石头。只剩下阿亚尔.曼科跟他的姐妹们继续前行。到了乌鲁班巴河与阿普里马克河之间的一处地方。阿亚尔.曼科由于得到太阳神因蒂相助,在那儿兴建起库斯科城,安置族人。并改名曼科.卡帕克,宣告自己为这一新社会的统治者,这便是印加帝国的首位统治者(大约在1200年)。曼柯选他的姐姐玛玛.奥克略为妻,从而开创了印加人通常取其姐或妹为妻的历史习俗。</p><p class="ql-block"> 印加帝国前后经历了13位统治者(300多年)。从第九代皇帝帕查库特克统治时期开始扩张领土(约15世纪30年代),到图帕克.尤潘基统治时期(1471-1493),印加帝国从不到200平方公里的版图,扩大到北至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北部和中部、东南的玻利维亚、阿根廷西北及半个智利。然而,他的后嗣们为争夺皇位引起许多内战,至最后一个皇帝阿塔瓦尔帕时期为西班牙殖民者灭亡(1533年)。</p><p class="ql-block"> 印加帝国的灭亡颇有戏剧性。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克.皮萨罗带领168人在秘鲁北部城市卡哈马卡一仗打败号称有8万人的印加帝国精锐部队,生摛国王阿塔瓦尔帕。下图便是描述当时情景的一幅绘画。</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并不少见。可是以168人覆灭整个帝国却是极为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1532年,皮萨罗带着远征队来到印加帝国,发现当地正在发生王位争斗,当时皇帝阿塔瓦尔帕驻扎在卡哈马卡。 皮萨罗便带着自己的主力向卡哈马卡前进。此时帝国皇帝刚经历了王位争夺战的胜利,得知皮萨罗一行人的踪迹后,他非但没有阻挠,反而门户大开,充满好奇的等待他们到来。</p><p class="ql-block"> 1532年11月16日。皮萨罗到达卡哈马卡后迅速布防,然后派出神父觐见阿塔瓦尔帕,神父手捧《圣经》宣称“以上帝和西班牙国王的名义”要求阿塔瓦尔帕皈依基督教。印加人当时还不知道怎样造纸,更谈不上印刷书籍,阿塔瓦尔帕把《圣经》要过去,想看看这本小册子究竟有什么神秘的力量。随后阿塔瓦尔帕把书打开,发现里面并无神奇,愤怒的把书扔出几米远,说:“我们只相信太阳,不相信上帝和基督”。这个举动使西班牙人找到了动手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皮萨罗一声令下,喇叭与炮声齐鸣。全副武装的西班牙殖民军喊叫着从两翼杀出。西班牙人事先在战马身上系了许多能发出巨大声响的响器。皮萨罗的部队中只装备了十几只前膛枪。这些枪既难填装又难发射,但对印加人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印加帝国虽然疆域辽阔,但技术落后,印加武士的装备仅是石头、青铜或木棍棒,短斧、弹弓和护身软垫。在西班牙骑兵的冲击下。印家大军陷入混战,彼此踩压,许多人窒息而亡。</p><p class="ql-block"> 皮萨罗本人一手拿剑,一手高擎匕首冲进了印加人群中,想亲自抓住皇帝阿塔瓦尔帕。几经努力,七八名西班牙骑手策马冲过来,撞翻了皇帝的肩舆,印加帝国的皇帝就这样被活捉。失去皇帝的印加人顿时失去了战斗力,全面溃退。几十名西班牙骑兵继续追杀,山谷中全是印加人的哀嚎声。要不是因夜幕降临收兵,恐怕这8万印加大军会全军覆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人让印加人用黄金堆满一间长22英尺、宽17英尺、高8英尺的房间换取他们的皇帝。阿塔瓦尔帕尽管被关进监狱,他的臣民们仍听从他从狱中发出的命令。当从帝国各地源源不断运来的黄金堆满了西班牙人的宝库后。西班牙人却背信弃义杀死了阿塔瓦尔帕。印加人反抗西班牙人的战争这才真正开始。而此时西班牙殖民军的实力已大大加强。皮萨罗在向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进军途中昂仗钢铁和骑兵优势,又先后在豪哈、比尔卡苏阿曼、比尔卡康加和库斯科四次战役中大败印加军队,参加这些战役的西班牙人分别只有80人、30人,110人和40人,而每次战役击溃的印加军队则往往数以万计。不过印加帝国在皇室曼科及继承人的领导下继续抗击西班牙殖民者,直到1572年才被最终消灭。</p><p class="ql-block"> 从印加帝国覆灭的历史可以看出现代文明与古文明的优势差距。西班牙及整个欧洲当年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帝国在全世界扩张版图,正处在上升阶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加人总体上还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还十分愚昧。印加</span>人失败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观念落后和技术落后。皇帝的中央集权统治手段极其残酷,神权思想刻骨铭心,皇帝就是神的化身,皇帝的一切都是神的旨意。皇帝一旦被捕,其他人立刻失去了支柱力量,溃不成军。打仗时西班牙人的枪炮虽然威力有限,但火枪发射时的声响、火光及远距离杀人力量却仿如神明打雷闪电的威力,这感觉对印加人的心理打击很大,他们都不愿意对“神灵”作战。特别当西班牙人的骑兵冲过来时,对印加人的影响更大。印加人当年没见过马,只有羊驼和骆马。面对骑兵有如见到天兵神将,早已吓破了胆,更徨论对阵抗击了。</p> <p class="ql-block"> 总体来看,美洲地区(含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原生态、原驻民的历史都是古文明。古文明结束后就是近代的殖民地历史和现代的民族解放独立历史。</p><p class="ql-block"> 讲完印加帝国的历史,我们再回到现实。3月22号,我们来到秘鲁南部的库斯克市。库斯科是古印加帝国的首都,世界文化遗产。位于秘鲁安蒂斯山脉海拔3410米的东安第斯山脉丰饶的山谷中,气候宜人,崇山峻岭和充裕的林木围绕在城市四周。现在看到的库斯科,古印加帝国的建筑为数不多,大部分是殖民地时期的建筑。此图是网上下载的库斯科中心阿玛斯广场全景,也叫武器广场。(武器广场在南美许多城市都有,广场因曾经建有存放武器的库房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广场是当地人的生活文化中心。四周有许多商场、饭店和娱乐场所。</p> <p class="ql-block"> 此图即为基督教征服印加帝国后在南美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库斯科大教堂。正式名称为圣母升天大教堂,始建于1559年,耗时近100年。是西班牙人迫使印加人在以前的印加神庙的基础上建造而成。教堂前的雕像据说是纪念印加民族英雄、第九代君主帕查库特克的。我只拍到背面。</p> <p class="ql-block">库斯科大教堂正面</p> <p class="ql-block">外墙局部</p> <p class="ql-block">侧门。参观库斯库大教堂是要买门票的,而且价钱不菲。由于导游没有说清楚,大家也就没有进去参观。这座教堂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教堂中除了有精美的宗教艺术品外,还有一尊被称为地震之神的黑色基督雕像和一幅400多年前著名艺术家的真迹《最后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网上下载的库斯科大教堂黑基督雕像的图片。据说1650年,库斯科大地震的时候,人们将这尊雕像抬上街头游行,并祈求灾难结束。结果地震果然停止了。从此人们相信他是库斯科城的保护神,特别崇拜他。</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座黑基督雕像是因当年很多黑奴到达南美洲淘金、种植甘蔗等,从事最艰苦的劳作,大教堂制作了这尊黑皮肤的基督雕像也是为了收买人心的。没想到后来却成了“地震之神”。</p> <p class="ql-block">这是3月27号在秘鲁首都利马市的利马大教堂拍到的黑基督雕像。</p> <p class="ql-block">虽然没有进去看到《最后的晚餐》的真迹。但刚巧我们吃中午饭的饭店(就在武器广场边上)有一副这幅画的仿真作。这幅画与达.芬奇的那幅画不一样。犹大是右侧离观赏者最近的手握钱袋子的那个人,他的脸与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的脸是白白的圣徒脸,而他的脸有些黝黑,特别像西班牙第一个入侵者弗朗西斯克.皮萨罗的脸。耶稣与12门徒围坐的餐桌中间放着一个大金盘,金盘里盛的不是通常的鱼,居然是一只秘鲁人最爱吃的烤豚鼠。可见这幅画本地化实属了得,也是一种民族自信的表现吧。</p> <p class="ql-block"> 从这幅网上下载的画里可以看清楚点。这幅画作者是马科斯·萨帕塔(Marcos Zapata) 。他生活于18世纪,是南美洲秘鲁杰出的油画艺术家,擅长巴洛克绘画风格 。</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幅作品对传统题材进行了“本土化”创新,使其在库斯科大教堂乃至秘鲁都有极高地位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广场另一侧的耶稣会教堂。</p> <p class="ql-block">离武器广场约500米,有一条街叫哈通鲁米约克街。这条街有一堵看似寻常的火山岩墙。600年前的印加工匠以手掌为尺,双眼为规,将坚硬的火山岩精准切割,以多边形榫卯结构拼成石墙。西班牙侵略者在拆除旧建筑修建有殖民特色的新库斯科城时,这堵墙作为地基被保留了下来,经过几次大地震后都屹立不倒,一直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的“十二边形石”就藏在这些鳞次栉比的石块中,它拥有不可思议的12条边,重达六吨,巧妙地与相邻的墙壁契合无间,缝隙间却寻不到一片刀刃插入的地方。展现了印加建筑的精湛技术。</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是需要合影留念的。</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就去参观太阳神殿,这座奇异的建筑原本是印加人最神圣的一座太阳神殿,是伟大的印加国王帕查库特克的杰作之一,始建于11世纪, 具体什么样如今已不得而知,据说在印加帝国最鼎盛的时期,这是一座镀金的神殿,内外墙壁都被黄金所覆盖,一共用了700片两公斤重的金片。太阳神殿是由几个不同神殿组成的建筑群。分别供奉着印家神话中的神灵。但现今仅能看到巨石的建筑架构。神殿内有黄金神坛以及许多由黄金白银打造,与实体相当的农作物共丰年祭用,所有的贵重金属、宝石都在西班牙人初到库斯克时被掠夺一空,被西班牙人俘获的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的赎金绝大多数来源于这里。</p><p class="ql-block"> 1533年,西班牙人征服库斯克摧毁了绝大多数的印加建筑,其中就包括这座太阳神殿。之后西班牙人就地取材,在摧毁之后的太阳神殿基础上新建起了圣多明戈教堂和修道院。在后来的400多年中,库斯克经历了三次大地震,西班牙人修筑的部分在地震中屡遭损毁,但遗存的印加建筑部分则安然无恙。如今修道院已经变成了太阳神殿博物馆,里头修复了一些太阳神殿的房间供游人参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整座建筑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后面看到的太阳神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修道院的天井。中间的水井是印加时期奉为世界中心的地方,也叫地球的肚脐。</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看一下这个“肚脐”。</p> <p class="ql-block">这是太阳神殿的后花园,花园中心草坪上摆成弧形的方块石围修剪出的图案,最上面是老鹰,下面左右分别是美洲狮和蛇。这是印加人的世界观,印加人的世界是三元的,天、地和地下,分别对应神界、人界和冥界,且分别以秃鹰、美洲狮和蛇作为象征之物,所以经常可以在印加的图腾里看到这三种动物,还有说老鹰代表自由,美洲狮代表力量和权力,蛇代表生命。</p> <p class="ql-block">印加人的主食,据说印加的土豆和玉米都有很多品种。</p> <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是圣米格尔(西班牙语:San Miguel ),也就是圣·迈克尔 ,在基督教文化里是天使长。他被视为天堂军队的领袖,负责对抗邪恶势力,尤其是在与撒旦的战斗中表现英勇。被认定为以色列人的保护者、犹太人的拥护者 ,并且在世界末日来临时,他将出现。</p><p class="ql-block"> 宗教艺术作品中,圣米格尔常被描绘成身披战甲、带有翅膀、手持武器(剑等)的形象,就如同这尊雕像所呈现的那样,象征着他对抗邪恶、守护正义的职责 。</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阳台上的花。</p> <p class="ql-block">印加人在天文、历法和数学领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是印加人的天象图。</p> <p class="ql-block">这表示太阳神崇拜。</p> <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里面一副印加金箔画。是1613年绘制的印加众神像。右边的图是对这幅金箔画的解释。在网上找到这幅解释图的翻译图,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在印家神话中,创世神维拉科查有一个儿子(即太阳神因蒂)和两个女儿(月亮女神基利亚和大地母亲帕查玛玛)。还有其他众神,如雷电之神尤拉帕、少女之神查斯卡、海洋之神查玛玛等。</p> <p class="ql-block"> 这是3月28号在利马银行博物馆里拍到的“奇普”。</p><p class="ql-block"> 印加人的语言叫克丘亚语,使用的文字叫“奇普”。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印加克丘亚语没有像其他文明那样成体系的书写文字 ,而是依靠奇普(结绳记事工具,在库斯科方言里是绳结的意思 )来记录信息、传递事务。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后,为便于传教和殖民统治,传教士开始用拉丁字母拼写克丘亚语。最早的书面文献是传教士F.D.圣托马斯编写并于1560年出版的一部词典 。1975年,秘鲁通过法令使克丘亚语官方化,与西班牙语同等地位,此后基于拉丁字母的克丘亚语字母表在秘鲁被广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 这些是太阳神殿墙上挂的有关印加文化相关的展示牌。上面的文字是克丘亚语,展示牌上的图案和文字很可能是在讲述印加传统故事、农事活动、宗教仪式或历史事件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这是修道院内部分经过修复的太阳神殿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 在印加,建筑所用的石材代表了建筑的等级,最高级建筑以规整方形巨石建造,其次为不规则巨石,再次为小型不规则巨石,库斯科太阳神殿所用的石块不仅巨大而且异常光滑,当年建神庙时印加人还没有铜铁,武器还是木棍加石块,在缺乏金属工具的年代,建造房屋的石头被打磨的如此方方正正,光滑细致,石头之间根本不用任何粘合剂,却严丝合缝,石头与和石头之间的缝隙连一张纸都成无法插入,坚固无比。令人难以想象。</p> <p class="ql-block">玻璃里展示的是墙体里面石头的榫卯结构。</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殿教堂正在进行弥撒。</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参观萨萨瓦曼,它在印加克丘亚语中是“山鹰”的意思。库斯科四面的制高点建有四座用于守卫都城的卫城制高点,萨萨瓦曼是保留下来的最大最主要的遗址,位于城西北海拔3630米的山顶,可以俯瞰库斯科城的全貌。有人称为城堡、古堡,也有人称为军事要塞、巨石阵。</p> <p class="ql-block"> 萨萨瓦曼遗址包括了一个大型的广场、广场北面的梯田以及广场南面由三道高耸的锯齿状围墙构成的城堡。它是印加帝国规模最大的建筑群,然而在西班牙人征服了印加帝国之后,它遭受了和罗马斗兽场一样的命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作采石场,为库斯克城的各种大型建筑提供石材,如今萨萨瓦曼地表以上的绝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了,然而那残存的建筑及地基所勾勒出来的轮廓仍然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这是登上城堡的阶梯。</p> <p class="ql-block">这是防御堑壕</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是印加王的行宫遗址。</p> <p class="ql-block">城堡山顶的建筑只剩下地基。</p> <p class="ql-block">城堡对面的梯田。</p> <p class="ql-block">印加人的石墙。</p> <p class="ql-block">趁着日落拍城堡剪影。</p> <p class="ql-block">3月23日,我们从库斯科出发,经圣谷前往热水镇。圣谷是安第斯山脉中乌鲁班巴河的河谷(如下图所示)。它靠近库斯克,海拔比库斯克要低,在2000-3000米之间,落差很大,这里的物产丰富,可以种植从土豆玉米到香蕉等各种寒带温带甚至热带的作物,是印加时期的经济基础。经过河谷印加人可以到达亚马逊平原与居住在那里的部落交换农作物,在西班牙人攻陷库斯科后,印加国王曾退入山谷,依赖因地势而建的防御攻势,继续抵抗。</p> <p class="ql-block">如图可见,圣谷就是从西面的马丘比丘沿乌鲁班巴河经欧雁台、乌鲁班巴到东面的皮萨克之间的河谷。我们从库斯克出发,经马里的莫奈梯田、马拉斯盐田到欧雁台,坐火车到马丘比丘的热水镇。</p> <p class="ql-block">马里的莫奈Moray梯田遗址是由摄影师Shippe Johnson在1932年的一次航拍中发现,巨大的梯田层层叠加形似圆形的古罗马剧场。这是当年的航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马里的莫奈梯田在半干旱和盐碱化的马拉斯平原上。海拔3200米到3500米之间,由于有最适合耕种的气候,所以这里就成为印加人进行农业研究的基地。莫奈梯田是印家国家最复杂的环境实验室。梯田的设计是利用一些天然的漏斗式的洼地,沿着这些洼地排列的同心梯田,每一条梯田的宽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根据风力和太阳来设计的,目的是在顶部和底部间创造15℃的温差。温度和湿度的差别打造出20种微气候和生态环境,印加人可以集中在一片区域内进行农业试验,包括寻化野生可食用的植物、物种杂交以及改良外来的物种(如古柯)以适应当地气侯条件等。</p> <p class="ql-block">在圣谷的众多遗迹中,玛纳斯近3500块渐变色的盐田,层层叠叠覆盖了半座山,绝美的风景让他成为了秘鲁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马拉斯盐田是一处珍贵的印加遗址。拥有近2000年历史的盐田至今从未停止过运转。是当地人食用盐的主要来源。</p> <p class="ql-block">马拉斯盐田得益于富含盐分的温泉水,这些水被引导到成千上万的小浅水池中,这些小浅水池看起来就像建在峡谷一侧的微型梯田,通过蒸发产生相当数量的盐。</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富含盐分的温泉水泉眼,下图是泉水流经的小溪河道。</p> <p class="ql-block"> 自印加时代以来,盐田都是由当地居民以家庭方式采收,据说每生一个孩子就能分到一小块儿盐田。采收方式也比较原始。这里总共大约有3500个浅水池,每年产盐数吨。据说盐品质极好,出口国际。</p> <p class="ql-block">上下两张图是导游提供的,反映了当地人在盐田的劳动情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午到达欧雁台,利用上火车之前的空余时间参观了欧雁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欧雁台位于圣谷的西北方,这里群山环绕,旁边就是乌鲁班巴河,是天然的军事防御工事。根据历史记载, 欧雁台是由印家帝国第九代皇帝帕查库特克建立的。在印加帝国时期,他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和宗教中心,也是印加帝国的军事前哨。据说,帕查库特克为了纪念他的胜利和巩固统治,下令修建欧雁台,作为他的皇家府邸和宫殿。这个城市也成为连接库斯科和马丘比丘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驿站)。</p><p class="ql-block"> 欧雁台的建筑采用了卓越的施工技术,包括大型的石块和精准的石墙,然而在印加帝国面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时欧雁台成为了最后的抵抗据点。1536年,这里发生了著名的战役,成为印加抵抗者的重要堡垒。最终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了这座城市,并在之后将其改造为殖民地城镇。</p> <p class="ql-block"> 在欧雁台对面是平库伊鲁纳山。据说印加的造世神维拉科查的代表就住在这山中。这里因为季节阳光的照射,被称为宇宙的轴线,是冬至和春分(播种和收获)的天文位置。</p><p class="ql-block"> 山上的峭壁有一处天然形成一个人形的脸。据说是位将军的脸。</p> <p class="ql-block"> 在印家的传说中,有位将军叫欧雁台,跟随印加王南征北战,后来爱上了印加王的女儿,因她不是王族血统,印加王反对这门婚事,并将公主软禁保护起来。欧雁台将军冲冠一怒为红颜,愤然起兵救出公主后,就带领部下驻扎在这个四面环山的驿站达十年之久。印加王被他的痴情所感动,终于下令赦免他,成全了这段爱情。</p> <p class="ql-block">下午坐火车到热水镇,这是在候车室候车时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排队上火车。</p> <p class="ql-block">3月24号早晨在热水镇小广场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然后在这里等车,准备坐车去马丘比丘。</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是秘鲁著名的建于公元1500年左右的印加帝国遗址,位于现今的秘鲁境内库斯科西北130公里,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为热带丛林所包围,是保存完好的前哥伦布时期的印加遗迹。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马丘比丘要建在高山上呢?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马丘比丘三面环山又占据高点,是军事防御的战略需要。当时印加人经常需要抵御附近战斗民族(昌卡人)的攻击,因此他们选择在一个易守难攻的制高点建立基地,便于更好的防御。虽然说法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马丘比丘确实是当时印加帝国辐射整个区域的政治、行政、宗教中心。同时位居高点也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p> <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印加文明的缩影,印加人以其卓越的农业、建筑和社会制度而闻名,他们修建了庞大的道路网络,连接起整个帝国,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印加人还创造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梯田和灌溉系统,使得在高山地区也能实现高产。然而印加文明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1531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印加帝国,带来了战争和疾病,导致这个伟大的文明迅速崩溃。马丘比丘在西班牙征服期间被遗弃,逐渐被自然吞噬。直到20世纪才重新被世人所知。</p> <p class="ql-block">由于印加文明无文字记载。关于马丘比丘的历史已无从考究。但也幸于此。西班牙侵略者在占领秘鲁的百年间也未发现这座古迹的存在。西班牙人在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时期对它一无所知,秘鲁独立后100年里也无人涉足。</p><p class="ql-block"> 1911年探险家Hiram Bingham无意发现了这座隐藏了百年的帝国,并决定对此进行研究,将这份失落了百年的辉煌,历史归还人类文明。马丘比丘被称为失而复得的城市。其实居住在周围的秘鲁人,世世代代都知道马丘比丘的存在,他从来不曾真正消失过。在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马丘比丘的行程路线,我们走的是2号线。</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合影是非常有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上下两张是全景照,山谷的下面就是乌鲁班巴河。</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梯田旁边的房间是粮仓。据说这个粮仓充分利用了山谷风的作用使粮食保持干燥,能够长期储存。</p> <p class="ql-block">梯田部分是农业区。</p> <p class="ql-block">左边的梯田为农业区,右边的房屋为平民居住区。</p> <p class="ql-block">田间通道。</p> <p class="ql-block">有工人在维修围墙。</p> <p class="ql-block">印加人的房子结构。</p> <p class="ql-block">印加人的石砌技术。</p> <p class="ql-block">圣殿区的太阳神庙。</p> <p class="ql-block">是贵族居住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窗寺</p> <p class="ql-block">通过三窗寺的一个窗户看出去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印加人宰牛杀羊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采石场。眼前的一块石头还有凿石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山顶的警卫室。</p> <p class="ql-block">农田灌溉渠道。</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导游从网上下载的印加人脸型的想象图。下图是我碰巧拍到的一张很接近这个脸型的马丘比丘整体图。</p> <p class="ql-block">有人在网上做了一个马丘比丘的复原图,可以想象一下当年印加帝国简朴殷实的生活状况以及仙境般的居住环境。</p> <p class="ql-block">用一张黑白照拍出《马丘比丘 古城沧桑》。不知是否能达到如此意境?!</p> 二、摩艾巨石像 <p class="ql-block">3月19号,我们从智利圣地亚哥坐了五个多钟头的飞机到复活节岛,准备参观人类文明的一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到这个岛主要参观摩艾巨石像。建造这些巨石像的原住民来自大洋州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人,由他们创造的当地文明可以说与南美洲印第安人没什么关系。虽然说他们现在属于智利,那仅仅是因为一是离智利最近,二是他们没有办法独立生存。正因为这个岛归属智利,所以这个岛上的古文明从总体上也应归属南美古文明。</p> <p class="ql-block"> 大约在11世纪,大洋洲东部群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坐着木筏来到这个岛上,给这个岛起名叫拉帕鲁伊岛。一段时间之后,岛上人口增长到数千,形成了具有复杂社会结构的地区性文明,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头领,而且还有祭祀。有一段时间,岛上的生活相当稳定。根据研究,在波利尼西亚人上岛初期,岛上覆盖着浓密的亚热带森林,到处长满了各种各样的灌木和野草,绝大多数是一种岛上目前已经绝迹的棕榈树。这种高高的棕榈树树干很合适用来建造大型独木舟,运输石像和盖房子,肥沃的火山土壤给拉帕努伊人带来了丰收。岛上还种植香蕉、芋头、白薯和甘蔗,再加上养家畜、捕鱼,岛上居民生活已经过得相当不错。</p> <p class="ql-block"> 但是时间一长岛上开始了部落之间的纷争,每一个部落和他的祭祀都在力求表现自己强于邻居。为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为了恐吓敌人,大家都争相建造石像,哪个部落建的石像大就证明他的实力强,那些弱小和贫穷的部落雕凿的石像就小的多。</p> <p class="ql-block"> 各个部落建造的巨大石像有的高达几十米,重达80多吨,而且几乎遍及全岛。如何让这些庞然大物挪动地方,有些甚至要送到十几公里开外的地方,据专家推测,很有可能是用滚轮来运送,这就需要大量的滚圆的圆木和人工,也有可能是靠“滑板”运输,不管用什么办法,都缺不了原木,这就必然造成要大量伐木。岛上的石像文化于公元1500年左右达到巅峰,但求大求高的倾向导致岛上经济和生态灾难,有限的自然资源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了,树被砍光以后接踵而来的是饥馑年代。</p> <p class="ql-block"> 除了大量砍伐树木之外, 波利尼西亚人带到岛上来的老鼠把种子都吃掉了,极大的影响了植物的种植传播,等岛上只剩下一小块儿棕榈林,当地人就再找不到原材料来建造渔船,捕鱼也就发生了困难。候鸟也不愿再到岛上来休息,这就使得当地的飞禽种类急剧减少。当地人为了养家糊口,开始利用带草的土壤表层,由于没有了树木,风雨加速了破坏肥沃层的进程,土壤贫瘠化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岛上开始出现纷争与混乱,人食人的现象也多了起来,当人口减少到近2000人的时候,局势好歹稳定了下来,可这时欧洲人又来了,岛上居民本来对客人还持欢迎态度,同他们分享为数不多的食物,可并没料到自己已处在灾难边缘。航海家带来了鼠疫、斑疹、伤寒和天花,疾病夺去了90%岛上居民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据说,1722年荷兰探险家雅可布.洛吉文在南太平洋上航行探险,突然发现一片陆地,他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赶紧登陆,结果上来后才知道是个海岛,正巧这天是复活节,于时就将这个无名小岛命名为复活节岛。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该岛,说来也巧,这天也又正好是复活节。</p><p class="ql-block"> 复活节岛距离智利本土3600多公里。呈三角形状,面积为117平方公里,岛上死火山颇多,有三座较高的火山雄居岛上三个角的顶端。岛上的居民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世界的肚脐”,这种叫法一开始人们并不理解,直到后来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从高空鸟瞰地球时,才发现这种叫法完全没错,复活节岛孤悬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确实跟一个小小的肚脐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这是岛上出镜率最高的景点Ahu Tongar iki,是岛上最为壮观的一组摩艾石像群,共有15尊石像在220米长的石台上站成一排。</p> <p class="ql-block">人们在这里欢呼雀跃!</p> <p class="ql-block">真人模仿!给我感觉这些石像都是大腹便便的!</p> <p class="ql-block">石像群远眺!感觉石像群永远守护着复活节岛的海岸线。</p> <p class="ql-block">Rano Raraku火山釆石场,摩艾巨石像在此开采雕琢,并顺着山坡滑动运输。当岛上衰落时,许多未完工的石像散落一地。</p> <p class="ql-block">上下图表现的是岛上唯一一座带腿的下跪的石像。</p> <p class="ql-block">带点驼背的石像</p> <p class="ql-block">精彩照片是这样产生的!</p> <p class="ql-block">白色珊瑚沙滩的石像。</p> <p class="ql-block">所住酒店海边的石像模型。</p> <p class="ql-block">复活节岛海港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复活节岛的日落晚霞。</p> 三、纳斯卡大地画 <p class="ql-block">纳斯卡位于秘鲁伊卡省的东南部,它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但是到20世纪中叶这儿却热闹起来,因为在这里挖掘出大批古墓,而里面有许多彩陶和纺织等殉葬品引起了国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注意,然而更有意义的是有一次考古学家乘坐飞机在“塞罗斯”草原上空,突然发现许多巨大的图案,即被人民称为“纳斯卡谷地巨画”。</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大地画存在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荒原上,于1939年被叫做保罗.科索克的科学家最先发现。地画图案的轮廓类似动物、植物和人类等,形成时间大约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众多令人惊叹的图案:一只46米长的细腰蜘蛛,其右脚末端的生殖器官都描绘的十分精致;一只大约300米的蜂鸟,展开的双翼仿佛随时要翱翔天际;一只108米的卷尾猴,形态憨态可掬;一只188米的蜥蜴,蜿蜒爬行的身姿栩栩如生;一支122米的兀鹫,威风凛凛地俯视着大地,还有一只巨大的蜡烛台,仿如古老的图腾静静耸立在荒原上。截至2022年,发现的纳斯卡线条及图案数量达到358个. 都分布在秘鲁南部一块完整地域上,北由英吉尼奥河开始南至纳斯卡河,面积达200平方英里。</p><p class="ql-block"> 这些神秘巨画究竟是谁创造的?是古老的纳斯卡文明,还是来自遥远星空的外星访客?他们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这片荒漠上留下这些巨画,究竟有着怎样的目的?是宗教祭祀、天文观测,还是向宇宙传递某种神秘信息?纳斯卡巨画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神秘世界的大门,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索背后的真相。</p> <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些巨图大概率是由纳斯卡文明所创造。纳斯卡文明存在于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八世纪的秘鲁南部地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纳斯卡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他们以农业为生,精通灌溉技术,建造了复杂的水渠系统,使得这边干旱的土地能够孕育生命;他们擅长纺织,用棉花、羊毛等材料织出精美的织物,上面的图案与巨图中的元素有着微妙的呼应,他们还制作独具特色的陶器,那些陶器上的几何花纹和动植物图案仿佛是巨图的微缩版。</p> <p class="ql-block"> 关于纳斯卡巨画的用途,学术界众说纷纭,每一种观点都蕴含着研究者的智慧与探索精神,却又都难以完全解释这千古谜团。大致有天文观测说,宗教仪式说,农业规划说,以及外星交流说,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 这些图案是纳斯卡人将地面褐色岩层的表面刮去数公分,从而露出下面的浅色岩层,而所形成的坑道线条,每条的平均宽度约为10-20公分,而当中最长的可达十公尺,所以有这些长度不一的线条所构成的图案,其面积也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这些巨型图案能够保存2000多年,而没遭受到大自然的破坏,是和纳斯卡平原的气候有关的,纳斯卡平原是一个气候干旱而贫瘠的高原,由于遍布高原的碎石,将阳光的热能吸收及保留,从而散发出一种温暖的空气,在空中形成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屏障,令到高原上的风不像平地般的强劲。从而使这些巨图长期保留而未被风沙掩盖。</p> <p class="ql-block">纳斯卡大地画是要在300米的高空才能看到的,当地有自费坐小飞机看大地画的旅游项目。我们同团八人自费准备上小飞机去看纳斯卡大地画。</p> <p class="ql-block">机上座位是按照每个人的体重来排位的。</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我拍到的纳斯卡大地画照片。由于我被分配坐在右排座位,而机长驾驶座在左边,所以在飞机飞行过程中,向右的倾斜度就不如向左的倾斜度那么大,我在右侧窗户拍的大地画总是有一定的角度,很难有垂直往下拍画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p> <p class="ql-block">花</p> <p class="ql-block">树</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我觉得像我们国家的“如意”。</p> <p class="ql-block">兀鹫。122米</p> <p class="ql-block">蜘蛛。46米</p> <p class="ql-block">螺旋</p> <p class="ql-block">蜂鸟。300米</p> <p class="ql-block">狗</p> <p class="ql-block">卷尾猴。108米</p> <p class="ql-block">鲸鱼</p> <p class="ql-block">外星人</p> <p class="ql-block">飞行回来与机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每人有一张纪念卡。</p> <p class="ql-block">世纪烛台。这是我们去鸟岛途经的大地画。</p> 四、自然风光掠影 <p class="ql-block">《糖面包山》</p><p class="ql-block"> 3月7号拍摄于巴西里约热内卢</p> <p class="ql-block">《云雾基督》(上、下图)</p><p class="ql-block"> 3月7号拍摄于巴西里约糖面包山</p> <p class="ql-block">《泾渭分明》</p><p class="ql-block"> 3月10号拍摄于巴西玛瑙斯亚马逊河黑白两河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魔鬼咽喉》</p><p class="ql-block"> 3月13号拍摄于阿根廷伊瓜苏瀑布国家公园。</p> <p class="ql-block">《拉普拉塔河出海口》</p><p class="ql-block"> 3月14号拍摄于乌拉圭科洛尼亚小镇</p><p class="ql-block"> 拉普拉塔河南岸是阿根廷,北岸是乌拉圭,出海口最宽处有200多公里。看图片很像是海边,但从河水的颜色可以看出来不是海边而是河边。</p> <p class="ql-block">组照《雅典书店》1</p> <p class="ql-block">组照《雅典书店》2</p> <p class="ql-block">组照《雅典书店》3</p> <p class="ql-block">组照《雅典书店》4</p> <p class="ql-block">组照《雅典书店》5</p><p class="ql-block"> 3月15号拍摄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p> <p class="ql-block">《阿根廷湖的月夜》</p><p class="ql-block"> 3月15号拍摄于阿根廷卡拉法特小镇</p> <p class="ql-block">《阿根廷湖的日出》1</p><p class="ql-block"> 3月16日拍摄于阿根廷卡拉法特小镇</p> <p class="ql-block">《阿根廷湖的日出》2</p><p class="ql-block"> 3月16日拍摄于阿根廷卡拉法特小镇</p> <p class="ql-block">《莫雷诺大冰川》1</p><p class="ql-block"> 3月16号拍摄于阿根廷卡拉法特大冰川国家公园</p> <p class="ql-block">《莫雷诺大冰川》2</p><p class="ql-block"> 3月16号拍摄于阿根廷卡拉法特大冰川国家公园</p> <p class="ql-block">《莫雷诺大冰川》3</p><p class="ql-block"> 3月16号拍摄于阿根廷卡拉法特大冰川国家公园</p> <p class="ql-block">《火地岛》</p><p class="ql-block"> 3月17号拍摄于阿根廷乌斯怀亚火地岛。</p> <p class="ql-block">《火地岛小火车》</p><p class="ql-block"> 3月17号拍摄于阿根廷乌斯怀亚火地岛。</p> <p class="ql-block">《小憩的信天翁》</p><p class="ql-block"> 3月17号拍摄于阿根廷乌斯怀亚海边</p> <p class="ql-block">《雨》</p><p class="ql-block"> 3月19号拍摄于复活节岛</p> <p class="ql-block">《晚霞》1</p><p class="ql-block"> 3月25日拍摄于秘鲁皮斯科海边酒店。</p> <p class="ql-block">《晚霞》2</p><p class="ql-block"> 3月25日拍摄于秘鲁皮斯科海边酒店。</p> <p class="ql-block">《鸟岛》1</p><p class="ql-block"> 3月26号拍摄于秘鲁皮斯科鸟岛。</p> <p class="ql-block">《鸟岛》2</p><p class="ql-block"> 3月26号拍摄于秘鲁皮斯科鸟岛。</p> <p class="ql-block">《鸟岛》3</p><p class="ql-block"> 3月26号拍摄于秘鲁皮斯科鸟岛。</p> <p class="ql-block">《鸟岛》4</p><p class="ql-block"> 3月26号拍摄于秘鲁皮斯科鸟岛。</p> <p class="ql-block">《鸟岛》5</p><p class="ql-block"> 3月26号拍摄于秘鲁皮斯科鸟岛。</p> <p class="ql-block">《鸟岛》6</p><p class="ql-block"> 3月26号拍摄于秘鲁皮斯科鸟岛。</p> <p class="ql-block">《利马海岸线》</p><p class="ql-block"> 3月27号拍摄于秘鲁利马爱情公园</p> <p class="ql-block">《展翅》</p><p class="ql-block"> 3月19号拍摄于复活节岛。</p><p class="ql-block"> 飞机是我们这趟南美游的主要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三个代表”真人模仿秀》</p><p class="ql-block"> 3月18日拍摄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卡米尼托街(Caminito)。</p><p class="ql-block"> “三个代表”是我们团友对二楼阳台上三个雕塑像的俗称。三个雕塑像从左到右分别是马拉多纳、贝隆夫人和卡洛斯·加德尔(Carlos Gardel)(探戈之王,阿根廷国宝级音乐家)</p> <p class="ql-block">这次南美行我拍了两张自我感觉挺好的人像作品。一张是上面的《“三个代表”真人模仿秀》,人物姿势表情欢快搞笑,抓拍的正当其时;另一张是下面的《回归原生态》,人物动作自然、表情祥和,颜色搭配适当,与背景融为一体,仿佛回归大自然,有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回归原生态》</p><p class="ql-block"> 3月11号拍摄于圣保罗一个小修道院的印第安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仅以此美篇记录此次愉快难忘的南美之旅!</p><p class="ql-block"> 美篇采用的歌曲是秘鲁民歌《老鹰之歌》,是一首反抗西班牙殖民地的秘鲁民歌。在秘鲁的很多饭店都有歌手在演奏这首歌。这首歌以其悠远、神秘的旋律和古朴独特的安蒂斯山区民乐编曲令无数人对南美印第安文化心驰神往。秘鲁政府将作曲家达尼埃尔.阿洛米亚.罗布莱斯(Daniel alomia robles)于1913年创作的这首名曲宣布为该国的国家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