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身患重疾,无法经口进食或存在胃排空障碍(如重症胰腺炎、胃瘫、高位肠梗阻等)的患者来说,如何有效的保证患者全方位的营养摄入,已成为了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br><br>目前,我们主要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个渠道来解决。<br><br>1. 肠内营养 <br>适用条件:胃肠道功能部分或完全保留的患者(如吞咽障碍、食管梗阻、胃瘫但肠道功能正常)。 <br>(1)鼻胃管:短期使用(<4周),适合胃排空正常者。 <br>(2)鼻空肠管:胃排空障碍(如重症胰腺炎、胃瘫)时,需越过幽门置管至空肠,超声/X线引导可提高成功率。空肠管可直接将营养液输送到空肠,避免胃潴留风险,保障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br>(3)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造瘘:长期需营养支持(>4周)或头颈部肿瘤患者,减少鼻咽部并发症。 <br>2. 肠外营养<br>适用条件:肠道功能衰竭(如肠梗阻、短肠综合征、高流量肠瘘)。 <br>(1)外周静脉营养:短期(<2周)、低热卡需求者。 <br>(2)中心静脉营养:长期、高渗透压营养液输注(如锁骨下/颈内静脉置管)。<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案例分享 </b></h3> 患者宴某某,男性,63岁,因不慎从高处摔倒致短暂意识障碍及头痛3小时入我院,入科诊断:1.双侧额叶、右侧颞叶多发脑挫裂伤 2.右侧颞枕部硬膜外血肿 3.脑疝形成 4.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5.右侧颞骨及枕骨骨折 6.左锁骨骨折 7.多发肋骨骨折(右侧第6、7肋及左侧第10、11、12肋) 8.左侧肩胛骨骨折 9.L1左侧横突骨折 10.双肺肺挫伤 11.脑震荡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需立马行急诊手术。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右侧额颞部脑血肿清除术,术后入ICU继续治疗。入科后患者神志昏迷,不能自行进食,顽固性呃逆,有呕吐,需行胃肠减压,经医疗组评估此患者需置入空肠管行肠内营养治疗,在导管小组黄琼英老师和贺靖老师配合下,于4月15日10:30成功在B超引导下置入我院首例鼻空肠管,即时为该患者启动肠内营养治疗。 本次在超声下引导鼻空肠管置入的成功,标志着我院护理工作在超声介入技术应用上的扩展,从传统血管、体腔穿刺延伸到消化道领域,体现多学科协作(如超声科、临床营养科)的创新能力。首例经验为后续操作积累了关键数据(如超声定位标准、并发症处理预案),推动相关操作指南的制定。同时也证明我院护理导管小组具备高难度置管的技术储备,为申请新技术资质或科研项目奠定基础。<div><br>鼻空肠管置管成功可作为典型案例示范,促进技术在全院(如ICU、康复科、肿瘤科、普外科)的普及,惠及更多需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同时也减少对放射科X线引导的依赖,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尤其适合床旁紧急置管或基层医院的推广。在对以后的科研与教学方面可延伸至超声引导下其他消化道介入技术(如肠造瘘),或开展与传统方法的对比研究,产出学术成果;同时作为教学案例培训更多护理骨干力量。</div><div> <br>全方位营养支持需以“肠内优先、肠外补充”为原则,通过精准置管、科学配方和动态监测实现。首例超声引导空肠管的成功,标志着我院在肠内营养技术迈入精准化阶段,未来可进一步整合多模态影像、人工智能(如喂养耐受性预测模型),优化患者预后。首例超声引导空肠管置入不仅是技术里程碑,更为我院营养支持治疗体系注入新动能,未来需持续跟踪病例、完善流程,以技术优势提升患者获益。</div> <h5><font color="#9b9b9b">内容来源于管道小组<br>通讯员 | 李 沸 <br>编 辑 | 周世楠<br>校 对 | 黄琼英<br>审 核 | 黄伦芳</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