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年在玉渊潭赏紫藤,见科技文化广场紫藤架周围,搭建了一道背景墙,画面是宋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紫藤原产中国,是一种可食,可药,可观赏的爬藤植物,分布在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野生紫藤可生长于坡地河畔,家种紫藤则入庭院,供人乘凉观赏。玉渊潭紫藤背景墙的搭建,从视觉上摈弃环境的杂乱,增添了庭院人文景观的特点,而画面黄色的画地,所绘青绿山水,又与紫藤明艳的色彩相辉映,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 今年紫藤花开,再至玉渊潭。背景墙换成一幅风俗画,画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根据题款,回家查阅资料,知此图被称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为清朝宫廷画师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人奉乾隆帝诏令,于乾隆元年绘制成图,曾收藏于养心殿,今藏台北故宫。引首乾隆题写“绘苑琼瑶”四字,喻其画苑之美玉。</p> <p class="ql-block">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以乡村、运河、虹桥、都市的生活场景以及皇家御苑作为绘画主题。其中人物众多,生活气息极为浓厚,于是有了一个小想法,寻找图中人物,结合古人寻花,赏花诗文,结合玉渊潭紫藤花开,虚拟以寻花、赏花、文会、作画、仕女赏花不同场景。</p> <p class="ql-block"> 寻花</p><p class="ql-block"> 对花的喜好与追求,古人与今人同。古人有踏雪寻梅雅趣,古诗有“人间三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冬天阻挡不了寻花人的脚步;距离同样阻挡不了寻花人的心,故古人才有了“游春未足春将度,访紫寻红少在家”的诗句,于是春日暖阳、山林幽径,只要有花的地方就有爱花人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赏花与文会</p><p class="ql-block"> 诗为心声,文以载道,笔墨寓情。文人或独自欣赏,以笔墨绘其姿容,抒其情思,借花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怀;或以花会友,文会品评,吟诵文章,附庸风雅。</p> <p class="ql-block"> 仕女赏花</p><p class="ql-block"> 古代女子,尤其富贵人家女子,不能随意抛头露面,少有的游春或庭院赏花就是她们娴雅的生活,或簪花于头,插花于瓶,或吟诵于诗,绘制成图,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皇家御苑部分就绘多组女子,或交谈,或出门,或铺地宴饮,图绘清明早春时节,虽然紫藤花开晚于桃花,但宫中女子赏花心境应该是一样的,春天带给她们的是万物生机,百花争艳,春天带给她们的是美好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玉渊潭樱花花期已过,宣传标语“共度光"樱","玉"见美好”还在,我补上一句,“藤因画美,心在"玉"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