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忆事:镌刻在时光里的童年印记

飞 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堤口路西段路北,五十多座居民楼组成的堤口铁路宿舍,如一位沉静的老者,静谧地安卧着。它的北面,与无影山坡地紧紧相依。在铁路宿舍居民的记忆深处,无影山一直被亲切地唤作“北山”。这一称谓由来已久,附近宝华街的北山粮库,便是有力的佐证。年少时的我,早已听惯了“北山”这个称呼,只知道家北面那片坡地叫北山,却不知它还有“无影山”这样一个正式的大名。“北山”二字,已悄然刻进我初生的年轮里。而我渐渐知晓“无影山”这个称谓,大概是上中学以后的事情了。对我而言,北山是我童年的专属之山,随着我的成长,它才慢慢变成了“无影山”。北山就像大自然特意为我们宿舍馈赠的后花园,盛满了我年少时数不清的欢乐时光,是我心心念念、最爱嬉戏玩耍的一方乐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堤口铁路宿舍的东北角一路向北,有一条并不宽阔的沙土上坡路,仅能容一辆卡车勉强通过,长度大概二百来米。路的东侧,是一长溜由红砖垒砌而成的围墙,围墙里面是山东煤矿学院的北院。靠南区域,几排二层小楼整齐排列,那是大学生宿舍。时不时,音乐和歌声从楼里飘出,散发着青春的蓬勃生气;靠北的地方,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果林。年少调皮的我,和小伙伴们总是按捺不住对果子的渴望,悄悄翻过围墙。先蹲下身子,警惕地观察四周,确认无人后,才偷偷溜进去摘杏子、采葡萄。那酸甜的滋味,至今仍萦绕在舌尖。记得有一次,我们差点被看果园的老头逮住,慌乱之中往外翻围墙,兜里的葡萄被挤碎了不少,弄得身上黏糊糊的。那时十来岁的我们,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当时矿院因停课闹革命,校园里一片混乱,我们常去捡些传单,回来叠成纸板玩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土沙路的西侧,是一条沙土旱沟,沟里裸露着不少埋在沙土里的青石。沟的西边是一小片庄稼地,上面隆起了不少坟头,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又肃穆的乡野气息。靠近沟沿的几座坟,因有人挖沙子,侧面被刨开,露出了里面的棺材板。初次看到时,心里直发毛,浑身起鸡皮疙瘩,可看得多了,也就慢慢习以为常了。抬眼向北望去,一座三层高的黄色大楼稳稳矗立在山坡之上,那便是坐落在无影山上的济南第二十九中学。走进二十九中的校门,能看到教学楼建在一个三四米高的大平台上,位置显眼,十分气派。教学楼前,是开阔的足球场、篮排球场和田径场,周边双杠单杠等体育器材一应俱全,校园环境十分优越。清晨,阳光还未完全洒满大地,我们常常会到这里跑步锻炼,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宁静氛围。那些热爱唱歌的小伙伴,也喜欢来这儿喊嗓子,他们“咿——”“啊——”的拖腔,在空旷的山坡上悠悠飘荡,与周围的公鸡打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北山晨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直默默无闻的无影山,在1969年发生了一件在全国有影响的大事。山上的石头属于青砂石,风化后变成一层层青沙,是优质的建筑原材料。附近的农民靠山吃山,常到这里采石挖沙卖钱。这年四月,他们在挖沙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古墓中出土的“乐舞杂技陶俑”,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消息一出,古墓附近聚集了许多围观的人,我们这些小孩子也闻讯跑去看热闹。听说出土的文物当天就被送到济南市博物馆收藏,后来还送到北京鉴定、展览,并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历史文物,成为济南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久,电影放映前加演的《新闻简报》电影纪录片报道了这件事,相当于现在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文物的发现者是堤口庄的一位农民,可见即便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很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介绍,这次在无影山南坡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的一组彩绘乐舞杂技俑,在一个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长方形陶盘上,21个栩栩如生的彩绘陶俑,生动逼真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人们饮酒宴会时观赏乐舞杂技,钟鼓齐鸣、笙瑟悠扬、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这是最早立体反映汉代“百戏”演出整体情景的实物,填补了我国西汉时期杂技立体形象的实物空白。迄今为止,如此久远年代的陶俑群塑,其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都极为罕见和珍贵。随后,省里和市里的考古专家多次到无影山进行古墓发掘,共发现挖掘了十四座西汉墓葬,还出土了“彩绘载人载鼎陶鸟”等一批国宝级文物。真没想到,北山上竟藏着这么多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济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印证了泉城济南“曲山艺海”文脉传承的源远流长,更为无影山增添了一层浪漫而神秘的色彩,让无影山堪称一处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风水宝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无影山这个名字也颇具奇妙之处,名为“山”,却不见巍峨山峦。其实,无影山不过是一大片山坡高地,或许正因如此,才不见山影,正应了那句“有地隐然而高”。虽说“无影”,却并非无迹可寻。远处望去,很难察觉它的存在,唯有走近,方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风韵扑面而来。深入其中,可见怪石嶙峋、沟壑纵横,原来无影山是隐藏在地下的山脉,是横亘在市区西北隅的“黄土高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六七十年代,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北山充满了山的魅力与神秘。山上遍布大青石和青沙,由于长期采石挖沙,形成了众多大大小小的沙坑。许多沙坑积满了雨水,较深的沙坑即便天旱也不干涸,推测应有地下水渗出,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水潭。这里地势高,周围没有污染源,潭水格外清澈干净,宛如一面面明亮的镜子。这里也成了我们最爱的水上乐园。潭边和潭中分布着边角圆润的大青石,我们常常站在上面,像跳水运动员一样纵身跃入水中,溅起一片片欢乐的水花。游累了,就躺在青石上惬意休憩,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微风轻拂,无比舒服。我们还会把湿漉漉的衣服晾在石头上,不多时便被太阳晒干。别以为只有男孩子在这里玩水,不少女孩子也常来游泳,她们的欢声笑语随着风儿飘过水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的潭水很深,扎猛子下去,根本摸不到底。扎猛子有许多花样,是展现勇敢和技巧的运动。其中最叫绝的当属“双飞燕”。宿舍四区的两个孩子配合默契、动作娴熟,堪称“双飞燕”的高手。两人站在水边高石上,一人双手后背,十指交叉,当作“登台”;另一人踩着他的手,扳着头登上肩膀站立起来,随后两人双臂平展,同时扎入水中,接近水面时收拢双臂入水。他们精彩的表演,每次都能博得一片叫好声。这样危险的动作,在游泳池里是严令禁止的,唯有在北山上,我们才能尽情施展。在较浅的水潭,我们玩摸鞋比赛。把塑料凉鞋远远抛入水中,大家争先潜水寻找,看谁能最早捞上来。我们睁着眼睛潜水搜寻,常常把潭底的水搅得浑浊不堪,出水后眼睛上蒙着一层雾状的膜。估计我的沙眼,就是那时候落下的。我还多次带着四五岁的弟弟到潭中玩耍。在水中,我游蛙泳,弟弟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背上戏水,或者我拉着他的手仰泳。如今想来,真是后怕。当时要是被父亲知道,我肯定要挨揍。潭水下面地形复杂,曾有人不幸溺亡。我这个十多岁不知天高地厚的楞头小子,竟自恃水性好带弟弟下水,胆子实在太大了。此外,我们还常玩诓鱼。水潭里有小草鱼和五彩鱼,我们把玻璃瓶子吊在竹竿上,里面放上骨头,沉入水中吸引鱼儿。等鱼儿进了瓶子,迅速提起竹竿,就能捕获到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这些水潭大多被填埋,仅有少数得以保存。其中,位于无影山路与无影山中路交叉路口东北处的一个水潭,水质清澈,长年不涸,被命名为“无影潭”,成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如今,这里已开辟成社区公园,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好去处。无影山上,除了无影潭,南面无影山路东侧还有一个浅水湾,也被称为小无影潭,现在仍有人常在那里游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山还是我们外出的便捷通道。每年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到金牛公园的烈士陵园扫墓;秋季,到济南第二工人文化宫开田径运动会,我们都会走无影山路。路过山东省气象台时,经常能看到那里放飞大气球,这里算是无影山的最高处了。还有到西郊匡山大队支农劳动、夏收拾麦穗,来回也都走北山西侧的近路。从堤口庄西边出发,路过一个大型养鸡场(山东省农科院家禽研究所),沿着交通学校和锅炉厂的围墙边走到黄岗,再向西不远越过兴济河,就到“齐烟九点”之一的匡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我爱看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一方面是因为李玉和是铁路工人,就像邻里干铁路的大叔一样,让人倍感亲近;另一方面,戏里的北山游击队也引发了我的无限联想。虽然我知道戏里的北山并非我们这儿的北山,但仍觉得十分亲切,仿佛我们的北山上,当年也有抗日游击队奋勇杀鬼子,宿舍区里扛着长条板凳,吆喝着“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大爷,就是当年的地下交通员。在我心中,北山既是现实的,又是梦幻的;它看似无影,却又有形,宛如一个童话般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记得上小学时,班级组织我们到无影山开展活动。老师提前把一些写有“特务”字样的小纸条藏在石头缝或石头下面,让同学们去“捉特务”,优胜者可以凭纸条领取一块橡皮或一支铅笔。对于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兴奋不已,山谷里回荡着小鸟般欢快的笑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更多时候,是小伙伴们相约去北山捉蜻蜓、逮蚂蚱、放风筝,冬天在潭上滑冰。“走啊,去北山玩!”是最有吸引力的召唤。这片北山,承载着我们童年最纯真美好的回忆,那些在山坡上、水潭里度过的欢乐时光,早已深深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成为心中最珍贵的宝藏。那童年的北山,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永远熠熠生辉,在记忆的长河中闪耀着金色的光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