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久前,有位未曾见面、因文结缘的梅姐,给我寄来几本新近刚出版,她们自己所著的书。</p><p class="ql-block">一本是她先生的《回望》,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可谓:一段宁波人对历史的回望,一部镶嵌在中国大时代背景中的平民史。诚如作者冯先生所说:《回望》是回忆录,散文,没有小说那样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读来犹如喝白茶,嚼橄榄,需慢慢品赏才能感受味道出来。细细品赏,内中热情、真挚、执着的赤子情怀令人感怀。</p><p class="ql-block">另两本是梅姐自己最近出版的《我的朋友圈》,她谦称是给先生《回望》配绿叶,特意把封面设计为红与绿,有“好吃不过鱼肉,好看不过红绿”,让夫妻俩的晚年作品带着浓浓情意,满满喜气之意。她把近八年来,发在朋友圈里的琐碎生活、亲友往来、自身感受以及喜怒哀乐都点点滴滴记录其中,汇编成册出版了。是不是很有创意呢?阅读起来如身临其境,亲切自然,让人沉浸于感动的潮流之中,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梅姐《我的朋友圈》,内容充满深情,亲情,爱情,师生情,友人情……梅姐就像一个“情”字的化身,一座感情的富矿,掘之不竭。情出于爱之源,爱不竭而情满溢!真情实意静静流淌在字里行间。人生最难得一个情字,这位大学教授却有天生的感观敏锐,从日常生活中感触情与爱。也许这并非理性的选择,而是本能的使然!</p><p class="ql-block">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她的生活同样艰辛。从梅姐的文稿中知晓,她生长在特殊年代,经历过世间的狂风暴雨,承受着肉体与心灵的双重创伤,从小在痛苦漩涡中挣扎,遭遇<span style="font-size:18px;">难以想象的磨难。</span>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早年参加中共地下党的父亲蒙受不公正批判,精神出现问题,从北京贬谪到福州,其母和她随父到偏僻乡村。直至七十年代初迁送回原藉,七九年平反落实政策。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好学成为一名厦门大学教授。由于父母亲晚年孤苦无依,贫病交加,调回本地大学工作,承担照顾老人的义务。</p><p class="ql-block">如今年近八十岁的她,依然热情洋溢,挚爱世界,拥抱生活!在写作中陶醉,让生命具有光彩,呈现价值。命运扼不住她的咽喉,而被她扼住命运的咽喉。照片中的她都是笑哈哈的,这是种穿越苦难的达观、是种笑对人生的释然。她说“经常被感动,永远热泪盈眶”,那是爱和真情的流露,是善良心灵酿就的蜜汁和诗意。</p> <p class="ql-block">朴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每日的生活与感悟,彰显出生命本真,向世界敞开胸怀。无论寻常还是奇异,无论痛苦还是快乐,梅姐的哲学还是幸福更多。于是乎,文字闪烁出光华,散发着馨香;如同海边的贝壳,山间的野花,夜空的星星;带着爱情、诗意、活力向人们扑面而来。人生便真诚,充实,宽容,豁达而精彩。生活像太阳般灿烂,阳光般温暖。</p><p class="ql-block">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活过。”我们是极其平凡的普通人,不必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而需作为一个普通人那样真正活着。梅姐随手写下的质朴文字,真诚不乏诗意,不时焕发深刻哲思的火花。可见其文学功底之深厚、思维能力之高度。比如在她刚经历大手术后,那段母女对话就十分出彩,看似随手记下,实则具有熟练的语言掌控能力,才能捕捉到如此感人至深的日常片段,将母女深情充分突显出来!甚至三言两语把人物性格衬托得淋漓尽致。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死,对疾病的无畏,坦然又乐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人陷入沉思,足</span>见其明智、懂得生命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认识梅姐纯属偶然,由于帮我老哥整理并发送相关“红色记忆”的文稿,认识了不少以前不曾相识的文人墨客、有名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梅姐就是其中之一。她不喜欢我称她为老师,说是显得“生份”,“还是与你哥一样称姐吧!”她不嫌弃我这个傻头巴脑、毫无文学基础的小妹还有什么可说的?假使真能拥有一位大学文科教授大姐,何乐而不为呢?<span style="font-size:18px;">深感幸运才是嘛!我</span>当然欣然接受。其实,我们第一次打交道,她就给了我个尴尬,并不令人愉快。</p><p class="ql-block">记得去年初吧?我刚答应协助哥为“红色记忆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某天老哥转过来梅姐的一篇文章和相关图片,让我编排好后让她审核,我按常规操作。梅姐回复:还是当年的照片比较符合!这?我想:您不给我原照片,往那里拿呀?正当我犹豫不决间,她告知在两年前的朋友圈里发过这篇文章。好吧,那就找呗!我不太情感地打开梅姐的朋友圈,使我惊呆了!她几乎天天发朋友圈,这么多内容要翻到何年何月呀?但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我只得快速拨动手机屏。渐渐地被其中丰富多彩的片段所吸引!于是,静下心来细细阅读,越看越有味道,这下发现了一个“宝藏”,欲罢不能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这篇文章还是没有用上。当我终于找到原文和照片时,她则表示不必麻烦了,说是朋友圈里文章未经修改,总嫌粗糙,存在众多问题!她会把积累的文稿,经慢慢修改后再发送过来。虽没有顺利完成这次任务,但从中学到许多东西,见识了一位老教授严谨规范,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行事态度。后来,她相继推出《孙钿先生》《老李伯二三事》《怀念赵朴初叔叔》等多篇回忆作品,为“红色记忆馆”增添一道亮色。如今看《我的朋友圈》,更了解一个知识女性的高贵情操,优雅气度。</p><p class="ql-block">我认为呀!当时梅姐引导去看她的朋友圈,或许在特意测试、指教我!一个人做事的态度、能力,还有责任感。就看我这个新手是不是懂得?有没有耐心?尽不尽心?可否放心将自己精雕细琢的作品交到我手中,同时也是一次敞开胸怀的接纳。毕竟值不值得打交道,可不可以信任,首先看内心有无共鸣之处?我感恩她的真情实意。我喜欢梅姐富含智慧,真实坦诚,容不得半点虚假的真心情。因此我深深地尊重敬佩她!珍惜这份情谊。</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阅读,以前我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名著佳作上。其实泛读亦同样重要,看到的东西更真实,更丰富多彩。从不同人群,不同层面的日常生活中,了解情感、心理以及思绪,读懂人性、生活和千变万化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我从事的职业是挽救生命,那些勇于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人们常常令人感动,值得尊敬!但对生命真实的含义从未真正思考。何为活出价值?何为虚度年华?对于这一科目的深奥知识,我们永远都是懵懂学生,永远值得深究探讨。也许像梅姐这样的热爱生活,笔耕不辍,书写人生,正是诠释出生命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