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是中国北方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科举考场,其建筑形制与历史价值深刻反映了科举制度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一、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始建与扩建: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定州知州王大年创建,最初为文场考场;道光十四年(1834年),知州王仲槐劝捐扩建,形成文武兼备的完整格局,成为定州及周边地区选拔秀才、贡生的核心场所 。</p><p class="ql-block">功能演变:科举废除后(1905年),贡院曾作为平民教育促进会办公地,后逐渐荒废。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家与地方联合修缮后恢复原貌 。</p><p class="ql-block">二、建筑布局与特色</p><p class="ql-block">中轴对称结构:现存中轴线上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5座主体建筑,东西对称布局,占地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魁阁号舍:</p><p class="ql-block">独特形制:面阔七间、进深九间,采用“半四角攒尖顶+三檐硬山卷棚顶”组合,殿脊叠涩四层出檐,形似展翅飞鸟,兼具采光与象征意义(寓意“步步高升”) 。</p><p class="ql-block">功能细节:号舍内设考桌、号板,可容纳百余人应试;魁阁二层供奉魁星像,体现“魁星点斗”的科举文化信仰 。</p><p class="ql-block">其他建筑:</p><p class="ql-block">影壁:高6.1米、长22.5米,为揭榜之地,榜文以考号排圈、“中”字居中的形式书写,象征“富贵吉祥” 。</p><p class="ql-block">后楼(揽胜楼):三层砖木结构,考官登楼可俯瞰贡院全景,现为科举文物展厅 。</p><p class="ql-block">三、文化价值与科举遗产</p><p class="ql-block">科举实证:定州贡院是清代地方科举制度的缩影,见证了定州作为“状元之乡”的辉煌,清代共出文武进士33名、举人227名,包括武状元邢敦行等 。</p><p class="ql-block">建筑艺术:融合北方官式建筑与地方特色,如魁阁的复杂屋面结构、号舍的实用性与象征性设计,展现了清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p><p class="ql-block">教育意义:现为科举文化专题博物馆,陈列考生试卷、状元匾额等文物,并复原科举考试场景,成为青少年研学基地 。</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俗称考棚,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是我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封建社会科举取仕的场所。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贡院布局原为中轴对称式建筑群体,规模庞大,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大门、二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大门两侧设东、西辕门,贡院东侧为武考场,有跑马道、演武厅、文昌宫、后宫等。现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保存完整。魁阁号舍是考文贡生和秀才的正式场所,是贡院的主要建筑,可容纳考生百余人。魁阁为明间九檩,庑顶三坡五脊,外观由七个攒尖顶组成,全貌呈“品”字形罗列,尤如燕翅疾飞,又宛如七星北斗横挂苍穹。整座建筑构思独特,别具一格,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自始建至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了,其整体建筑气势雄伟,雍容壮观,建筑构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展示出清代建筑的特有风貌,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定州文状元</p> <p class="ql-block">科举文化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进京赶考</p><p class="ql-block">是古代科举制度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考生们为了追求功名而踏上的一条艰辛之路,考生们需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童试、乡试,考取举人身份,才有资格进京赶考,到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每到科举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子们便踏上漫长而艰苦的旅程,前往京城应试,希望能够金榜题名。</p> <p class="ql-block">魁星点斗</p> <p class="ql-block">隋唐建科举</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与武举开科</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殿试图</p> <p class="ql-block">清代最后一次殿试</p> <p class="ql-block">读书郎</p> <p class="ql-block">秀才晒书</p><p class="ql-block">“晒书”,也叫“曝书”,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习俗。即在伏暑时节,将书籍或者藏书搬出来进行翻晒,避免书籍因为受潮或者被蛀虫损坏。曝书习俗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穆天子传》’中就有“夫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北宋时期,形成了馆阁翰院文人的曝书会,此后晒书之事,依宋旧制。晒书不仅是一种保护书籍方法,还成为文人墨客展示才学和品趣的方式,促进了书籍的交流和展示,类似于现代的图书博览会。</p> <p class="ql-block">教学</p> <p class="ql-block">秀才待遇</p><p class="ql-block">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p><p class="ql-block">政治待遇</p><p class="ql-block">1、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p><p class="ql-block">2、他们可成为普通百姓与官府之间沟通的代言人,受到百姓的尊敬,人称“相公”。</p><p class="ql-block">3、成为秀才后,他家的大门总比别人家的高出三寸,显示读书考秀才可以光耀门楣、扬眉吐气。</p><p class="ql-block">经济待遇</p><p class="ql-block">1、秀才可以免除部分地丁钱粮和差赋徭役。</p><p class="ql-block">2、食原,即国家供给衣食,称“廪生”;廪生可享受官府的生活补贴,每年能得到国库支付的“廪饩银”(生活费)四两。不仅如此,秀才这个名号也可以成为读书人的一种谋生手段。</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高中小三元</p> <p class="ql-block">独占鳌头</p> <p class="ql-block">殿试</p><p class="ql-block">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殿试定在三月。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起,殿试日期定为四月二十一日。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殿试地点由天安门改在太和殿前丹墀,如果遇到风雨天气则移至太和殿的东西两庑。自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起,殿试改在保和殿内进行,成为定制。</p><p class="ql-block">殿试后共分三甲排序,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若干人,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p> <p class="ql-block">入场搜检</p><p class="ql-block">清代考生进入考场大门之前,有专门人员对其所携带笔墨、食品、衣物等进行严格搜查,以防止夹带作弊。考生要解开发髻,袒露衣服,连鼻孔耳朵都要仔细检查。后来因这样检查对读书人有辱斯文,受到不少官员的反对,于是改成了考试之前必须在考场指定的地方沐浴洗澡,然后换上官方准备的衣服。这样一来,明显显得斯文文明许多,作弊现象也大减。</p> <p class="ql-block">贴榜法</p> <p class="ql-block">看榜</p> <p class="ql-block">魁阁号舍</p><p class="ql-block">为贡院的主体建筑,是考取秀才的正式场所。号舍面阔七间,进深九同,可容纳考生百余人。最南端魁阁为道光十四年,王仲槐重修贡院时所增建,魁阁上供奉“魁星”为主管文运之神。魁阁为半四角攒尖结构,叠涩四层出檐,全貌呈“品”字形罗列,犹如鸿雁振翅高飞,意在向所有的学子昭示着仕途的艰难。整座建筑,雍容壮观,构思独特,显示了清代特有的建筑风格与高超的设计技巧。</p> <p class="ql-block">乾隆双槐</p><p class="ql-block">文你”文昌槐”,传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过定州,曾到贡院慰问考生,并亲手栽下了这两棵槐树以示纪念。至今已有276年的历史了(2022年)。</p> <p class="ql-block">二门:大门经过搜检以后,二门还要再次进行复查。如发现有挟带作弊现象,对所涉及人员均按大清律例加以处治。</p><p class="ql-block">二门建筑已遭到破坏,此处为二门基址。</p> <p class="ql-block">读书人命运的守护神一魁星</p><p class="ql-block">魁星本作奎星,二十八星宿之一,民间有奎星主管文运之说,故改奎星为魁星,取高中魁首之意。魁星是中国神话中主宰文字兴衰的神,备受读书人尊崇。中国人讲究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读书人能否取得功名,苦读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掌管文运的魁星朱笔点中,也会名落孙山。现在我们看到的魁星手中朱笔就是专门用来批点名次的,故有“任你才学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的说法。由此看来魁星在读书人心目中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它能保佑你金榜题名、官运亨通。尤其是高考、中考期间,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祈福,凡所许愿望都能实现。如果你或家人或朋友正面临考试,不妨也拜一拜魁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不定你能超常发挥,“一不小心”点了个状元郎呢!</p> <p class="ql-block">江泽民题词</p> <p class="ql-block">考生作弊的“小抄”</p> <p class="ql-block">龙门</p><p class="ql-block">取自鲤鱼跃龙门之意,龙门本为我国第二大黄河的咽喉。传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之下,竟相跳跃。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的鲤鱼只有七十二条。一登龙门,云雨随之,天火烧其尾,乃化为龙;登不上龙门者,点额爆鳃“指伤其额”。因其不易登越,是为可贵。</p><p class="ql-block">赶考的学子们也希望能跃过龙门,高中金榜,从此平步青云,飞黄腾达。试卷过了这道门,就再也收不回来了,这道门变成了决定考生命运的地方,因此被称为龙门。表达了人们对于更高层次的追求与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大堂:是考官议事、收取、封存试卷的地方,也是考生举行簪花礼的场所,由学政在大堂召集中试考生行花礼,再由知州携学子们到孔庙拜谒孔子,之后到学官拜见老师,算是正式入学了。</p> <p class="ql-block">簪花礼</p><p class="ql-block">颁簪花礼是学政大人对考取的新秀才进行祝贺性、勉励性礼仪。全部过程为赏给红花,并为新秀才帽子上插花,叫做簪花,然后到孔庙向孔子像行礼等。本场景为学政大人为新秀才颁簪花礼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二堂:是考官评阅试卷的场所,阅卷人不准由当地人担任,必须在本省五百里之外招聘,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这才是真正决定考生命运的地方。堂建筑已遭破坏,现为二堂基址。</p> <p class="ql-block">二堂阅卷</p> <p class="ql-block">定州名人</p> <p class="ql-block">演武厅</p><p class="ql-block">在进行武科外场考试时,考官进行观场评判之处,兼做临时休息场所。</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p><p class="ql-block">是供奉文昌星场所,主管天下文运,为吉祥星宿。每当武科开考之前,考生都要前来朝拜,以求金榜题名。</p> <p class="ql-block">后宫</p> <p class="ql-block">定州武将</p> <p class="ql-block">定州武状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