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52)

南黑森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读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前夜 父与子》有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前夜(丽尼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浪漫主义与人道主义完美结合的杰作。老年将至,第一次阅读屠格涅夫的《前夜》,少了激动,多了反思。并不喜欢男主人公——英沙罗夫,也不欣赏女主人公——叶连娜。不满他们的激情与执着。倒是欣赏别尔谢涅夫式的知识分子,也不讨厌艺术家的舒宾。把“政治”当饭吃是危险的,而艺术还有科学,则是人生的常青树,值得付出与追求的。这是一次“补课”式的阅读。(第166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29日,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父与子(巴金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篇也是“初读”,但是更喜欢。《前夜》的艺术成就不如它——《父与子》的出场人物更多,场所更广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主题思想当然也更深刻。30多年间,青年和中年过去了,只是前两年读了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还有就是几天前的《前夜》。暂时告一段落吧,明天早上陪老婆开车去青岛,春节前再带放寒假的孙女回聊城过年。(第251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4日,中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天晚上,开车回到聊城。新冠疫情日趋严峻,孙女所在的小学提前考试放假了。我们怕迟了不能回老家过年,临时决定早日动身离开岛城。昨天又拿起了这本书,要继续读下去。(第277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24日,上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我没有预料到。最后几个章节的故事发展,令我惊讶、感伤。这是近年来读一些中外长篇小说时不曾有的激动与兴奋。毕竟是第一次拜读,有一定的新鲜感。不是“复习”式、“重温旧梦”式的阅读。人物形象的刻画,心理活动的描写,屠格涅夫确实是一个行家里手。“巴扎罗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成功。《父与子》的艺术成就高于《前夜》,如果中年时代或青年时代阅读,也许更加的投入,也许更加的心魄动荡。(第380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25日,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