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庙看孔夫子

我就是我

<p class="ql-block">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东南隅,座北向南。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公元一四三七年至一四三九年),南北长一百九十八米,东西宽一百五十二米,占地面积约三万零九十六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武威文庙古称"陇右学宫之冠",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西边为儒学院,仅存忠烈、节孝、节义三祠;中部孔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洋池、状元桥、棂星门,后有尊经阁;东边文昌宫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戏楼、后有崇圣祠。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严谨、雍容典雅的古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威文庙为了弘扬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独特的人文景观,举办了《开笔礼》、《成人礼》、《祭孔释奠仪》等多项历史文化活动,是中外游客旅游观光和广大中小学生研学之旅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始建与格局初定</p><p class="ql-block">.始建背景:自西汉设武威郡始,武威文化教育事业长期繁荣,儒学兴盛。明代回归中原王朝后,凉州卫作为北边长城沿线重镇,在庙学合一制度和都司卫所制度下因军设教,武威文庙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创建与建成:明正统元年(1436年),凉州兵部右侍郎徐晞上书提请修建武威文庙。明正统二年(1437年)开始创建凉州卫儒学及文庙,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p><p class="ql-block">●初期格局:形成了孔庙、文昌宫、儒学院"三足鼎立"的独特布局,保持着庙学合一的形式,奠定了"陇右学宫之冠"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扩建与修缮</p><p class="ql-block">明代扩建:明成四年至六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威文庙简介</p><p class="ql-block">文庙,也称孔庙,是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称孔庙为文宣王庙,简称文庙。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年至四年(即公元1437至1439年),是由当时管理凉州事务的兵部右侍郎徐晞主持修建,后来又经过了明、清以及民国年间的历次扩建和重修,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和规模,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因其规模宏大,明清之际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是西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也是全国规模较大的孔庙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它也是全国的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武威文庙由东院文昌宫、中院孔庙、西院儒学院三组院落组成,且三组院落体量相当,这也是我们武威文庙建筑的特色之一。</p><p class="ql-block">【天街】【云路】</p><p class="ql-block">前面我们看到的这组建筑叫做"过厅",两侧各设一道门,东面叫云路,西面叫天衡,天衡本意指天上的道路,后引申为通往京都的道路。天空广阔,任意通行,如世之广衢,故名天衢。十年寒窗的学子们,一旦金榜题名,科举及第,便漫步天衢。云路,为登云之路。平步青云,春风得意。穿过此门,寓意通往仕途的道路四通八达。</p> <p class="ql-block">【戏楼】</p><p class="ql-block">这组重楼建筑是戏楼,面宽两间,进深两间,周有回廊。是古时祭祀时供演戏娱神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戟门】</p><p class="ql-block">这扇门叫"大成门",又称"仪门"、"戟门"。古时帝王出行,在止宿处立戟为门,以示威严。仪门表示凡进出此门者应该</p><p class="ql-block">衣冠整洁、举止端正,以示对孔子的尊敬。</p><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这座高大的四柱三间木制牌楼叫"棂星门",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在《后汉书》中有记载,汉高祖祭天祈年时命祀天田星,而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且其形状类似窗棂,故而称之为棂星门。孔庙设门名为"棚星门"有三层意思:其一,喻尊孔如同尊天。其二,棂星即天镇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万世师表"之称。以棂星为孔庙正门之名,意在说明庙内供奉的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其三,孔庙有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无论任何地方,只要设有棂星门,那么它的门扇一定是由棂子结构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庙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此学习。后来人们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和魁星,以棂星命名,象征着孔子可以和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文曲星相比较。</p><p class="ql-block">棂星门四根立柱一直贯穿牌楼顶,寓意文章通天,又称为"通天柱",每个柱子的顶端蹲踞着张着嘴的小狮子,寓意"破天荒",希望破天荒多出人才。</p> <p class="ql-block">【桂籍殿牌楼】</p><p class="ql-block">戏楼前方是文昌宫院内的主体建筑﹣﹣桂籍殿,是供奉古代道教神衹文昌帝君的地方。在桂籍殿前的月台上,有一座四柱三间单檐歇山顶式木牌楼,牌楼正反两面均为清乾隆时期武威名人刘作垣题字,正面题写"桂宫传箓",背面题写"月殿腾辉",其寓意为希望武威地区学子能够月宫折桂、金榜题名。霸下驮碑的寓意主要包括长寿、吉祥、负重和守护。霸下,又称为赑员或龙龟,是龙生九子之意,比喻为昂首挺胸、努力向前的形象。</p><p class="ql-block">霸下驮碑这一形象的寓意包括以下几点:1、霸下被视为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因此用霸下驮碑来表达对逝者的纪念和祝福。2、霸下善于负重,象征着承受重任和能力,文学精进是负重前行的过程。3、霸下也象征着保护和守护,能够为人们带来安全和福气。在古代只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才有资格使用霸下驮碑的墓碑,文昌帝君是万世文宗,配享这一殊荣。</p> <p class="ql-block">重点保护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古树名:国槐</p><p class="ql-block">学名; Sophora japoniniea I </p><p class="ql-block">科属:蝶形花科槐属</p><p class="ql-block">树龄:约670年</p><p class="ql-block">保护等级:一级</p> <p class="ql-block">670年后的老树沧桑</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在孔庙内有两棵国槐树,这两棵国槐是跟武威文庙同一年的,距今有580多年,在两棵国槐树中间的这座高大建筑,是文庙的中心核心建筑﹣﹣大成殿。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地方,建在两米多高的台基上。这块"万世师表"牌匾,是200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题写的,在2005年全球祭孔大典中由武威当地居住的八代六十三位孔家后人共同敬献的</p> <p class="ql-block">【匾额】</p><p class="ql-block">在桂籍殿门前的卷棚下共悬挂着四十八块巨型牌匾,这些牌匾都是宦游至武威的官员或武威当地的文人学子向文昌帝君敬献的。从匾额的落款来看,时间最早的是清康熙五十七年,最晚的是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前后时间跨度220余年,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数量众多、主题统一、悬挂集中,这也是武威文庙的一大特色。每一块匾额都独具特色,集诗书、绘画、雕刻工艺的完美结合。它们或赞扬文昌帝君的功德,或讴歌文昌招贤纳才的美德,或记述历史事件,或抒发个人情感。</p> <p class="ql-block">先人好漂亮精美的笔墨。</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p><p class="ql-block">桂籍殿正中央的龛中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像。文昌帝君相传是玉帝派到人间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间籍禄的司禄。他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曲星,古时认为,学子能否求得功名,关键在于能否获得文昌帝君的青睐。大殿内两侧陈列的是武威保存的部分清代以来名家书法墨宝,左侧主要是全国知名人物,如林则徐、左宗棠等人的墨宝,右侧主要是武威当地文人名士,如张美如、张澍等人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文庙成右学宫之冠,感受独特的历史,成右学宫之守,和文化魅力,陽天下学子,省所求皆如愿,愿天下学子有所求皆如愿。</p> <p class="ql-block">在这四十八块匾额当中,其中有两块匾于1992年被收入《中华名匾》之中。在这四十八块匾额当中,其中有两块匾于1992年被收入《中华名匾》之中。</p><p class="ql-block">【聚精扬纪】</p><p class="ql-block">第一块中华名匾"聚精扬纪",是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甘肃按察使刘大懿所题写。匾文赞扬和讴歌了文昌帝君招贤纳士,聚集天下精英,以弘扬和维护国家纲纪,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德政。这块匾额雕刻手法有一个精巧微妙之处,站在正面看这块匾额四个字是阳刻凸出来的,大家站到侧面看又会呈现阴刻凹下去的状态,这一雕刻手法这也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第二块中华名匾"书城不夜",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乡国学弟子敬献。匾文寓意深刻,意为当时的武威教育兴盛,学风浓厚,灯火辉煌不夜天,书声琅琅甲秦陇,端端四字,将古时凉州读书人秉烛夜读的浓郁学风展现无遗。同时也鼓励学子们要珍惜光阴,刻苦读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斑驳的门依旧能看到先人的艺术永在。</p> <p class="ql-block">《桂籍殿》</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公元1437-1439年),是文昌宫主体建筑,分前厅、正殿和抱厦三部分,庑殿顶式建筑,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三柱七凛。是供奉"万世文宗"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是道教尊奉的神祗,相传是玉帝派到人间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间籍禄的司禄。</p> <p class="ql-block">西北花仍旧再开着与古殿融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使用印章的商代算起,迄今已经经历了长达几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文字的广泛应用,纸的发明,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促进了印刷术的发明,发展。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我国在唐代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雕版印刷,宋代的雕版印刷事业,在唐、五代实践和成就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繁荣,推动了中华文化事业繁荣发达。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一种全新的印刷技术诞生了。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方法,这一里程碑式的创造,加速了世界文化发展的进程,后人称毕昇为活字印刷的始祖。在毕昇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又不断进行技术改革,从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到铅活字,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会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带来巨大的影响,每一次新技术的运用,都留下深深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活字印刷术自其发明之后,由于长期以来使用有限,史料记载及留存实物缺失,人们对其技艺的流变发展及特点在认识上均存在许多的不足。长久以来,古今中外的学者围绕其相关问题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许多古代活字印本实物的出土和发现,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研究材料,关于活字印刷术的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人们对活字印刷术的认识也愈加全面和准确。</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位于武威市城东北隅,原名宏藏寺,唐为大云寺,宋、西夏时期称护国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为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张天锡所建造。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朝廷在全国颁《大云经》,下诏各州郡修建大云寺。凉州遂将宏藏寺改名为大云寺。西夏时,改名为护国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就发现于此。大云寺是历史上的名刹古寺,在古代不仅是国内游人游览的重要胜地,也引起了国外僧人的高度重视。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僧人沙门志满远渡重洋,专程来凉州朝拜大云寺,并主持募化重修,被传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明、清时期大云寺香火不断,游人众多,是凉州有名的游览胜地。</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23日武威严重损坏,唯有寺内的古后面空地搬迁了建于明代会馆的清代建筑春秋阁及寺规模。</p> <p class="ql-block">本展厅既是武威市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印刷博物馆的有力补充。通过古代印刷术的发明传承、雕版活字印刷历史文献真品与武威西夏泥活字等内容,展示中国印刷史的独特魅力。武威是西夏时期的重要政治、文化舞台,展厅的历史文献与活字印刷制品,为我们展现了辉煌岁月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没有记忆的城市也无法拥有美好的未来。西夏泥活字印刷专题展览的设立就是为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这样的一种记忆。</p> <p class="ql-block">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孔子一直享有"至圣先师"的美誉,直到今天,还依然为世人所尊敬与推崇。</p><p class="ql-block">孔子塑像的两旁,配享孔子弟子中有大成者四位,称为"四配"。</p><p class="ql-block">复圣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春秋时鲁国人。天资聪敏,敏而好学,能闻一而知十,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为人谦逊好学,尊重老师。</p><p class="ql-block">宗圣曾子,天性至孝,家境贫困,靠劳力为生。能领悟孔子的一贯道理,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学说,培养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传播者子思。</p><p class="ql-block">述圣子思,名叫孔伋,是孔子嫡孙。子思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开创了先秦时代的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述圣"。</p><p class="ql-block">亚圣孟子,孟轲,师承孔伋,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p><p class="ql-block">"四配"身后有十二位弟子,称为"十二哲",是孔子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方面的佼佼者。其中最特殊的是先贤朱熹,南宋理学家,以理学思想,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本书合称为"四书"。《四书集注》后来成为科举考试必考内容和标准官定教</p> <p class="ql-block"> 门墩清代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孔子一直享有"至圣先师"的美誉,直到今天,还依然为世人所尊敬与推崇。</p><p class="ql-block">孔子塑像的两旁,配享孔子弟子中有大成者四位,称为"四配"。</p><p class="ql-block">复圣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春秋时鲁国人。天资聪敏,敏而好学,能闻一而知十,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为人谦逊好学,尊重老师。</p><p class="ql-block">宗圣曾子,天性至孝,家境贫困,靠劳力为生。能领悟孔子的一贯道理,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学说,培养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传播者子思。</p><p class="ql-block">述圣子思,名叫孔伋,是孔子嫡孙。子思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开创了先秦时代的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述圣"。</p><p class="ql-block">亚圣孟子,孟轲,师承孔伋,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p><p class="ql-block">"四配"身后有十二位弟子,称为"十二哲",是孔子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方面的佼佼者。其中最特殊的是先贤朱熹,南宋理学家,以理学思想,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本书合称为"四书"。《四书集注》后来成为科举考试必考内容和标准官定教</p> <p class="ql-block">【孔子造像及四配十二哲】</p><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中间是孔子塑像,孔子两侧的这些配享人物,被称作"四配十二哲",他们都是对孔子思想传播。</p> <p class="ql-block">敬一门</p><p class="ql-block">取原明代布局敬一亭之名。《明史》记载,明嘉靖五年(1526年)"颁御制《敬一箴》于学宫"。各地学宫纷纷将这篇箴言刻成石碑,建亭供奉,所建之亭为"敬一亭",是文庙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孔子学堂</p> <p class="ql-block">《儒学文化发展史》</p><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文献和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对武威文庙的历史沿革和价值进行梳理、对比,再现武威文庙作为"陇右学宫之冠"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六艺与六经是中国古代君子的必修课,也是串起中国古代文化的线索。展览通过实物和虚拟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对儒家六艺与六经的基本内容进行较完整的呈现。</p> <p class="ql-block">【状元桥】</p><p class="ql-block">前面是状元桥和洋池,有一句古话说"走过状元桥,脱掉蓝衫换紫袍,脚踩云梯步步高",走状元桥有学业有成,金榜题名之意,也有步步高升之意。因此,现在每到中考高考之前,武威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学子们都会来文庙祭拜孔子和文昌帝君,走一走状元桥,在状元桥的栏杆上绑一条写有自己姓名的金榜题名、心想事成红丝带,希望自己在考试的时候可以学思泉涌,金榜题名。洋池是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呈半月形,也称作"洋宫",是官学的标志。根据古代礼制规定,"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南,半天子之学,故称之为伴宫。"因此,古代的地方学校只能在东南方向开一个缺口,形成半圆形的水池,即称为洋池。</p> <p class="ql-block">状元桥,据当地人说,每天高考前三天会有许多高考学子到此祈求。</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处精神的圣地,是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殿堂。在文庙的毎一寸土地上,都弥漫着浓厚精神的圣地,是的殿堂。在文庙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都弥漫着浓厚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我就是我与武威</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