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常被忽略。作为华北的战略枢纽,山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日本觊觎的目标。山西居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华北的屏障,参战人数占比至少在50%以上。然而,山西在抗战中的牺牲与贡献,却往往被误解为“逃兵”的形象,这无疑是对山西人民英勇抗战的极大不公。</p> <p class="ql-block">山西为何未参加淞沪会战?这并非怯战,而是因为山西正面临更为严峻的战局。1937年,太原会战与淞沪会战几乎同时展开,晋绥军主力被牵制于忻口、娘子关等地,与日军精锐展开殊死搏斗。太原会战中,中国军队以简陋的装备,硬是将日军拖住整整21天。而此时,上海战场的德械师正全力抵抗,山西却连像样的防空炮都缺乏。太原兵工厂的工人们甚至用土法制出了“鱼目大炮”,以此对抗日军的侦察机。当上海沦陷时,山西已在平型关、雁门关、忻口三道防线上拼光了10万子弟兵。</p>
<p class="ql-block">山西的防御体系依托吕梁山、太行山,构建起纵深防线,成功牵制了日军华北方面军主力。若抽调兵力赴沪,华北防线恐将全面崩溃。淞沪会战中,日军投入22万精锐,中国军队集结70万兵力才勉强抗衡。而太原会战,日军14万对28万中国军队,双方武器差距悬殊,战斗之惨烈丝毫不亚于淞沪会战。山西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又怎能分兵支援?</p>
<p class="ql-block">山西的抗战故事,鲜为人知。一些山村至今保留着正月十五吃年夜饭的习俗,这并非为了看花灯,而是因为当年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军未归,乡亲们约定打完仗再团圆。然而,这场战争让全省1000万人口中283万再未归来。忻州五台县郭家寨,1938年正月遭日军报复性屠杀,幸存的郭大娘将全村137具尸体埋于后山,每年清明仍在坟前诉说:“咱家年夜饭,还给你们留着。”</p>
<p class="ql-block">日军的“三光政策”主要针对山西,而其他省份奔赴的前线,往往就是山西。抗战前,山西总人口1147万,八年间约70万青年加入八路军,占总人口的6%。青壮年中,每五人就有一人参军,参军人数占八路军总兵力的50%以上。此外,还有110万至180万地方民兵武装,加上农民自卫队、敌后武工队等,总规模达500余万人。长治武乡县,14万人口中有9万参军,2.1万人牺牲,被称为“八路军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山西民众在抗战中累计捐献军粮约6亿公斤,仅武乡县就捐粮1.8亿公斤。抗战期间,山西几乎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状态。据统计,川军出兵350万,伤亡64万,参战人数最多,但川军仅占四川总人口的5%。而山西直接和间接参战人数占比至少在50%以上。抗战结束后,山西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十年不征兵的省份,因为青壮年男性战后存活率仅39.7%,需要恢复人口结构平衡。</p>
<p class="ql-block">日本为何先打山西?山西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得山西者得天下”之说。控制山西,便掌控了华北战局的主动权。加之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早已让日本垂涎三尺。日军原计划迅速占领山西,南下与南京方向的日军主力会师,直取重庆。然而,他们低估了山西人民的抵抗意志,被迫将华北20多万兵力中的70%投入山西战场。</p>
<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山西军队存在误解,甚至在影视剧中将其塑造成“逃兵”形象。然而,山西从未在民族危亡时退缩,而是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华北屏障。若无山西的英勇抗战,中原早已沦为战场。我们不应忘记这段历史,更不应忘记山西的付出。正如山西人从小春游时去的烈士陵园,那是山西在战争中巨大牺牲的历史见证。山西从未转身,只是把血留在了家门口。若无三晋山河险,中原早已化沙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