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的镇馆十宝(三)

苏瑞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中,是这样对中华文明的定位:"中国开创了人类最悠久的文明体系之一。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彩陶到商周青铜器,从秦汉帝国到唐宋盛世,中华文明以独特的文化基因持续塑造世界历史。其文字(汉字)的延续性、哲学思想的深度(如儒家与道家)及艺术成就(如瓷器、绘画),至今仍是全球文明研究的核心课题。"以下是镇馆十宝中的文物加以介绍。</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的仰韶红陶尖底瓶,高度18,口径4.5,这件小口、细颈、瘦长、尖底的陶器(编号001)是该馆最古老的完整陶器展品,出土于河南仰韶村遗址,承载着7000年前黄河流域先民的智慧与文明密码 。其独特的造型引发学界广泛探讨:早期学者认为它是汲水工具,近年残留物分析显示瓶内残留黍、粟等谷物发酵痕迹,佐证其更可能是酿酒器或盛酒礼器,与甲骨文中“酉”字象形特征吻合,印证了“无酒不成礼”的上古祭祀传统 。</p><p class="ql-block"> 这件尖底瓶既是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典范,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象征。它代表同期文物,成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藏西周早期青铜礼器康侯簋,通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侈口束颈,腹部深鼓,高圈足加宽边,两侧设兽首耳并垂长方形小珥,整体造型庄重古朴 。器身纹饰以颈部与圈足的火纹与四瓣目纹相间排列为特色,腹部饰直棱纹,纹样简洁中透出威严,兼具实用性与礼制象征 。其核心价值集中于器底铭文——4行24字阴刻金文:</p><p class="ql-block">“王朿伐商邑,彳止令康侯啚于卫。沬司土疑眔啚,乍氒考尊彝。”</p><p class="ql-block">铭文记载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将康叔从康城徙封至卫地建立卫国,并由康叔之子沬司徒疑为纪念亡父铸造此器,印证了《史记·卫康叔世家》中卫国分封史实,是研究西周初期政治重构与宗法制度的关键实证 。铭文“徙封”一词更揭示康叔在封卫前已受封康城,填补了周代分封史的细节空白 。</p><p class="ql-block"> 该器1931年5月出土于河南浚县辛村卫国贵族墓地,同年遭盗掘流失海外,历经辗转后存英馆。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件件都是知名国宝,甚至孤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康侯簋只是其中代表,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藏唐代敦煌绢画《炽盛光佛并五星神图》是现存最早的佛教九曜题材绘画之一,创作于乾宁四年(897年),由画师张淮兴绘制。画面以炽盛光佛为核心,主尊结跏趺坐于牛车之上,周身放射五彩强光,象征震慑天象的力量。牛车向左疾驰,周围环绕逆时针排列的五星神像,分别代表水星、岁星、土星、金星、火星,人物造型融合中印文化特征:木星为戴猿冠、持纸笔的妇人,火星为四手持武器的红肤外道,金星则以弹奏琵琶的白衣仕女形象呈现 。画面保留唐代绘画典型特征——佛衣施以金彩(,五星神服饰纹样细腻,祭坛华盖流苏随风飘动,上方残留紫色绢带暗示其曾作为宗教游行挂幅使用 。是研究唐代宗教绘画、天文学传播及丝路艺术交流的关键实证。</p><p class="ql-block">1907-1914年间被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探险家劫掠。大英博物馆藏有约1.3万件敦煌经卷和100余幅壁画,成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span style="font-size:18px;">《炽盛光佛并五星神图》是代表敦煌艺术品,成为十大镇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国人穿行于按朝代划分的展柜之间,既能感受到商周青铜饕餮纹的狞厉之美,又能领略宋元山水画的诗意栖居,最终在近代文物展区目睹圆明园兽首等劫难遗存时,文明传承的使命感与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