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旅游就该有旅游的样子,尤其是我们这种自由行。在维也纳第一天的行程比较顺利,也很开心,所以今天早晨,我和薛姨不想难为自己,而是直接睡到了八点。起来以后我们从容地洗漱,然后就去吃早餐。昨天就发现酒店附近没有可以吃早餐的地方,所以我们决定就在酒店里的餐厅用早餐。</p><p class="ql-block">两个人的自助早餐一共是36.35美元(人民币大约265元),东西比较简单,但是我俩还是比较适应这种西式早餐。爱吃蔬菜的我夹了满满一盘子菜,一个白煮蛋和苹果是必须要补充的营养,然后就是牛奶麦片。最值得推荐的是这家酒店的酸奶饮料,各种果肉的,有不同味道的,都很好喝。</p><p class="ql-block">吃过早饭我们退房,开心地准备出门了。先来张自拍纪念一下,可是怎么会眼肿呢?希望后面的游览不要影响我的颜值。😁</p> <p class="ql-block">虽然在维也纳买的是48小时的交通票,可是昨晚回酒店时发现市政厅就在我们酒店附近,所以我们决定步行前往。</p><p class="ql-block">路上看到一组雕像,这其实是一座纪念碑,是纪念奥地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18年11月12日宣布成立共和国,结束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纪念碑上的半身雕像是奥地利共和国建立时的重要人物,纪念他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p> <p class="ql-block">从酒店步行仅一刻钟,就到了“奥地利议会大厦”。它是奥地利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所在地 ,于1883年建成。大厦前的骑马雕像为弗兰茨·约瑟夫一世骑马像,女神雕像是象征智慧和艺术的帕拉斯·雅典娜雕像。</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我们已经漫步在维也纳的“金色项链”——环形大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Ringstraße</span>)上,这条大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环绕着维也纳的第一行政区而修建,全长约4-5公里。</span>沿途可以欣赏维也纳市政厅(Rathaus)、维也纳国议大厦(Parlament)等宏伟建筑。</p> <p class="ql-block">议会大厦采用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立面是古希腊的科林特式柱头,建筑中央三角檐上雕刻着弗兰茨一世皇帝向十七个民族颁发宪法的场景。高达4米的雅典娜女神喷泉雕像,基座旁的塑像象征着奥匈帝国的四大河流。</p> <p class="ql-block">顺着环形大道继续往前,紧接着就会看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p><p class="ql-block">图一: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也是环形大道上的标志性建筑。作为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歌剧院1861 年动工,1869 年建成开幕,首演了莫扎特的《唐·璜》。建筑采用意大利浅黄色大理石,为高大方形罗马式风格,正面门楼有 5 个拱形大门与窗户,窗口和门楼顶饰有众多青铜雕像 。 </p><p class="ql-block">图二:维克托·阿德勒(Victor Adler )的半身雕像。他是奥地利社会伦理学家,也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重要领导人,在奥地利工人运动和政治史上有重要地位 。</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就又看见了昨天多次看到的建筑——维也纳市政厅。它是维也纳市政府的所在地,建筑风格为新哥特式,外观宏伟壮丽,高耸的塔楼极具辨识度。市政厅前面的小路旁摆放了几张长椅,在这里坐着随便一拍就是一张大片。</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正前方有围栏拦住,我们只能绕行一段距离。市政厅<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了哥特复兴式风格建造,外观精美。站在斜侧方看,高耸的塔楼和精美的雕刻极具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市政厅是</span>新哥特式建筑风格,1872年始建,1883年建成 。中央有巨大的尖塔,两侧有侧塔,正面拱形窗棱装饰精致,还有武士塑像 。</p> <p class="ql-block">绕行到市政厅前,以为没有路了,结果拐个弯,就到了市政厅下面的长廊。这条长廊造型设计非常美,犹如宫殿。这里几乎没有人,突然出现一个人,看见我们在拍照,也会自觉的躲到廊柱后面。</p> <p class="ql-block">长廊顶部的花纹图案交错,设计得非常巧妙。向上看,鼓起的弧线显得顶部更高;向前看,延伸出去的地方也更显得深邃。</p> <p class="ql-block">廊柱笔直的竖花纹,使柱子看上去不会显得厚重;垂下来的黑色吊灯,锥形的下部与廊定的形状互相对应,形成了好看的视觉反差。</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不仅是行政办公的场所,还会举办各类节庆的重要活动,如维也纳市政厅舞会、圣诞市场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是维也纳重要的文化与历史地标。</p> <p class="ql-block">低头俯拍,人与建筑的顶部呈射线状分散开,再高大的建筑,此时也都成了微缩形的小玩具。</p> <p class="ql-block">如此美丽的环形大道,竟然几乎看不到游客。我和薛姨开心地各种动作摆拍,那股兴奋劲儿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竟然也看到了和布达佩斯一样的“铁砧与镰刀”雕塑,这是著名雕塑家久洛·保利(Gyula Pauer)的作品。它是后现代主义风格的金属雕塑,由废旧金属部件组合而成。这一雕塑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反映了特定时期的艺术思潮与创作者的观念。</p> <p class="ql-block">步行仅仅五分钟,我们就看到了一座非常美丽的教堂。这是“圣斯特凡大教堂”,是维也纳环城景观带上的著名建筑,也是维也纳的象征 。</p> <p class="ql-block">由于教堂太高,怕走近了拍不完整,我们就先在马路这边拍了一张照片,才又过了马路去参观。这座教堂建于12世纪末,塔尖高达137米,是欧洲最高的哥特式古建筑之一,高度仅次于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p> <p class="ql-block">走到教堂的正面欣赏,教堂呈对称式,中间的入口是双门设计,两边还各有一个单门设计的入口。每个入口的外缘使用了层层递进式设计,使整个拱入口看上去不仅有了层次感,还有独特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展现的是哥特式建筑风格,建筑设计上拥有高耸的尖拱,线条垂直延伸,赋予了建筑向上的动势和挺拔感 。我和薛姨在这里停留了许久,拍了好多照片后,还是迟迟不愿离开。</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外观建筑风格融合了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多种风格,是历经四个多世纪不断改建、修建的成果。我们围绕着教堂走了一圈,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赞叹它。</p> <p class="ql-block">围绕着走了一圈,教堂的南塔是哥特风格典范,顶部巨大的钟被昵称为“普默林”,新年时钟声会在奥地利广播与电视上播放。屋顶上有黄、绿、黑三色组成的臂章图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 。</p> <p class="ql-block">停留在教堂的侧面,看到上午的阳光从教堂的顶部透过来一些光束,黑教堂更增添了美感和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回到原点后,我们又停留在精美的前方入口处。细细品味每一层外缘的拱券雕刻,繁复精美的雕刻装饰遍布拱券、门楣等部位,增强了建筑的立体感与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雕刻不仅图案精美,每一层修饰的花纹和上面的人物都截然不同。人物雕刻形象活灵活现,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衣服的每一处褶皱,都异常精细。</p> <p class="ql-block">VID:我们在圣斯特凡大教堂停留了40多分钟,突然看到有游客进入了一个小门,我也试探性地往里走,发现这里竟然可以免费参观,于是赶紧招手叫来了薛姨。</p><p class="ql-block">一进入教堂,里面的装饰更让我们惊叹,举着手机走了一圈,迟迟都不愿停下我的拍摄。每一处,每一点都极具精美,让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有很多座位的地方称为“中殿”,有很多座位,面积很大,是信徒集会、举行仪式时主要的就座区域 。左右两侧都设有侧廊,可以作辅助通行、分流人群之用。侧廊的顶部利用光影突出了它的纹路效果,非常巧妙。</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的两侧都有彩窗玻璃 ,这些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的重要装饰元素。每一幅画面都是由小块的彩色玻璃拼接而成,图案题材多为圣经故事、宗教人物、圣徒事迹等。</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形成了五彩斑斓、神秘梦幻的光影效果,营造出神圣的氛围,强化了宗教感染力。另一方面,在中世纪多数信徒不识字,这些彩窗用图像讲述圣经故事,起到直接的宗教教义传播、教化民众的作用 。</p> <p class="ql-block">走了第一圈下来,看到侧廊有的地方还设置了装饰性圣坛、管风琴、忏悔亭、祭坛雕塑等空间,由于第一圈我主要是录像,所以我打算再好好地走第二圈,更细致地看一遍。</p> <p class="ql-block">第二圈时我走得更慢,看得也更细致,甚至想去细细品味彩窗玻璃上的圣经故事。走到教堂最前面正中间的祭坛区域,我情不自禁地停住了脚步。金光闪耀的祭坛雕塑精美,宗教人物栩栩如生,整体给人以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感。</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的镂空雕花、刻有花纹的墙壁等极具艺术魅力,侧廊通常由立柱或墙壁与中殿隔开。</p><p class="ql-block">右下:教堂内摆放着一座哈布斯堡王朝奠基人弗雷德里克三世的陵墓 ,陵墓的斜上方还悬挂着一面镜子,是为了让参观者能够看到陵墓里面的样子。弗雷德里克三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其陵墓雕刻精美,融合了当时的艺术风格与宗教象征意义 。除此以外,圣斯特凡大教堂内部还收藏着众多与哈布斯堡王朝相关的墓葬遗迹 。</p> <p class="ql-block">正在我继续默默地游览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位皮肤黝黑、长发烫卷的年轻小伙用直勾勾的眼神儿盯着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嘴里还嘟囔着什么,一会儿</span>又好像冲着我这边走来。我心里一紧,马上绕过柱子往另外一侧走去。可是走了几步再回头看时,他却依然紧跟在我的身后,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我赶紧去找薛姨,看到她正坐在一张弥撒椅上闭着眼睛,我便去喊她,结果没想到她只是轻轻地睁开眼睛看了那人一眼,又默不作声地闭上了眼睛。</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我无助极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能加快脚步离开薛姨。</span>看见那个男子仍然继续向我走来,最后我回头冲他吼了一声,引起别人的注意,该男子才离开。此时我已无心再浏览,便无奈地离开了教堂。</p><p class="ql-block">出了教堂,那名男子再没有跟来。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我才仿佛找到了安全感。</p><p class="ql-block">在门口看到一个白色的标志,这是维也纳感恩教堂(Votivkirche)的标识 。感恩教堂建于1856 - 1879年,由海因里希·冯·费尔菲尔(Heinrich v. Ferstel )设计建造。标识顶部的 “W” 代表维也纳(Wien ) ,底部文字 “WIEN - EINE STADT STELLT SICH VOR” 意为“维也纳——一座城市展现自我” 。</p> <p class="ql-block">等到薛姨出来时,我有点儿意难平,但很快就自己调整好了心情,继续在环形大道上游览。</p><p class="ql-block">突然发现路边的一块草坪上没有遮挡物,可以远距离清晰地看到这座圣斯特凡天主教堂,我便跑了过去,在最佳的位置拍下了它最美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其实沿着环形大道继续往前走,可以到达英雄广场附近的更多景点,可是那片区域昨天我们已经游览过,所以我们就从这里过了马路,往内城区方向走去。</p> <p class="ql-block">步行在维也纳内城的美丽街道上,能细细品味沿途的建筑细节与风情。维也纳作为奥地利首都,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建筑风格多样,展现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与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座没有尖塔设计、外观相对方正的教堂,这是维也纳的苏格兰教堂(Schottenkirche)。它是一座本笃会修道院教堂和教区教堂,里面供奉着圣母玛利亚。</p><p class="ql-block">教堂始建于1155年,由奥地利藩侯海因里希·贾索米哥特(Herzog Heinrich Jasomirgott)下令建造 。在历史进程中,教堂经历了多次改建,尤其是在17世纪、以及19和20世纪进行了翻新。</p><p class="ql-block">教堂门口又看见了那块白色的标识牌<span style="font-size:18px;">“WIEN - EINE STADT STELLT SICH VOR”</span>,不知道是不是这里的教堂都有这样的标识。教堂外悬挂的红白色旗帜是维也纳的市旗。</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也是允许游客进入,里面看到的装饰效果与圣斯特凡教堂完全不同:这里面没有金碧辉煌,只有古典风格的壁画和图案,典型的欧洲特征。里面不大,光线也略显黑暗,我们稍作停留就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侧的建筑都精美的雕刻和图案修饰,每座都像是重要的打卡点,可其实它们都只是普通的维也纳建筑。</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是举世公认的音乐之都,不仅建筑风格多元化,市区还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雕像,尤其以音乐家雕像居多。即使雕塑不是音乐家,里面也一定会含有音乐元素。</p><p class="ql-block">左上、左下:这是斐迪南喷泉,是为纪念斐迪南一世而建,是维也纳的标志性景观。雕塑顶部人物手持权杖、盾牌,底座有姿态各异的人物雕像。</p><p class="ql-block">右上、右下:利奥波德,罗马帝国永远的奥古斯都,为纪念纯洁无染受孕的童贞女(圣母玛利亚 ),在其父奥地利大公的命令下建造此纪念碑,并出资增修,赋予其不朽。</p><p class="ql-block">下中:这是维也纳的一座普通雕塑,主体是一位成年人物与小孩的组合。成年人物手持权杖,姿态威严,小孩依偎身旁,可能寓意守护、传承等。基座浮雕有天使等形象,增添了神秘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许多步行街的特色石板路上有各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街头小吃摊,大大丰富了城市烟火气,不仅提供当地特色美食,也体现了维也纳多元包容的饮食文化 。</span></p><p class="ql-block">街边露天咖啡座是维也纳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人们热衷在此休闲社交,享受咖啡甜点,感受慢生活节奏。</p> <p class="ql-block">又看到许多古典马车,这边的马车使用的都是黑色的马匹。每匹马都是体格健壮,黑色的皮毛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更显得高贵。</p> <p class="ql-block">这个绿色圆顶的建筑是维也纳的圣伯多禄教堂。它建于18世纪,建筑外观展现出华丽的巴洛克艺术风格。教堂建筑特色鲜明,且每日有风琴演奏。</p> <p class="ql-block">教堂只要允许进入,我和薛姨都不会错过。教堂里面的精湛建筑工艺,勾勒出繁复的尖拱与立柱,搭配色彩斑斓的花窗玻璃,金色的祭坛与穹顶壁画细腻生动,让人感受到了宗教的神圣瑰丽,尽显中世纪建筑艺术的魅力与宗教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VID:我们进入里面的时候,正有仪式在进行中。祭坛处的牧师嘴里说些什么,座位上的人们都默默地听着。然后牧师就将杯子里的东西一口喝掉,所有的人都毕恭毕敬地凝视着祭坛方向。</p> <p class="ql-block">虽然看不懂,但是对于这种偶遇的仪式我还是有些小惊喜,于是便去拍照。薛姨原以为这里不允许,还想阻止我。此时有两名年轻的小姑娘过来,用英语和我交流,请求帮忙给她们拍合照,听见薛姨跟我讲中文,她俩很是惊喜,原来都是中国人。我帮她们拍了合照后,薛姨看到这里允许,便也和我一起在此留了影。</p> <p class="ql-block">离开圣伯多禄教堂,我们下一个点就是去“黑死病纪念柱”。这两个点之间距离不远,相距大约几百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很快我们就看到了立于街道中央的纪念柱,这里应该是所有游客的必打卡之地,四周挤满了游客。纪念柱外型台座上有描绘神创天地、黑死病流行、最后的晚餐等浮雕,顶部有十字架等装饰,是维也纳重要的历史纪念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黑死病纪念柱位于内城最繁华的格拉本大街中央,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纪念死于鼠疫的受难者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1679年维也纳黑死病造成至少76,000人死亡。当时维也纳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的帝国住所,由于地处东西贸易的主要十字路口,城市拥挤,卫生条件差,缺乏公共下水道或排水系统,街道上堆满了生活垃圾,贸易货物仓库里老鼠泛滥,为黑死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这场瘟疫使城市陷入瘫痪,疫情一直持续到17世纪80年代初。为此,奥地利皇帝利奥波特一世特下令建造此柱。</p> <p class="ql-block">格拉本大街原本就在内城的中央区域,又因为黑死病纪念柱的原因,所以这里热闹非凡。各国的游客都在这里集结,参观结束再从这里往外围游览。</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街道上汇聚了各种美食摊位、特色小店和街头艺人表演。在热闹的氛围中,可以选择品尝奥地利传统甜点苹果卷,配上一杯香浓咖啡,感受一下维也纳的悠闲生活。</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惊喜打卡还是应该归功于薛姨。无论我做攻略、抖音查询还是朋友推荐,都没有看到过“安可钟”,没想到薛姨竟然用导航带着我来到了安可钟的打卡处。</p><p class="ql-block">位于Hoher Markt街的安可钟(the Ankeruhr)由新艺术运动画家弗朗茨·马奇教授(Franz Matsch )设计,于1911-1912年建造完成。它建于两座建筑之间,呈天桥状,跨度10米,高7.5米,钟直径4米 。</p><p class="ql-block">安可钟的经典之处就是:钟上设计有12尊雕像,均为维也纳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人物,如古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查理大帝、约瑟夫·海顿、皇后玛丽亚·特蕾莎、鲁道夫一世等 。每到整点,都会有一位历史人物出现并伴有相应音乐,中午12点时,12位人物会一同亮相进行完整表演。我们到达时是11:48,虽然还有12分钟,可是钟下面已经站了许多等候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由于还有充足的时间,看到旁边有一座雕塑,我就好奇地过去拍照。这是维也纳的“圣三位一体柱 ”,也是为纪念战胜黑死病而建,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顶部金色太阳造型引人注目,柱身有众多雕塑,展现了宗教场景与人物,彰显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p> <p class="ql-block">VID:安克钟所在位置是维也纳最古老的地方之一,附近曾是罗马城堡温多波纳(Vindobona)的指挥部 。等候整点时,看到远处有一辆马车跑过来,有节奏的马蹄声清脆地由远及近,在当下很是应景,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古罗马时代。</p><p class="ql-block">快到12点钟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早早就把手机举起,做好了录像的准备。随着整点的音乐响起,12位著名人物开始轮番在钟表中央的位置出现。每次出现一个人,音乐也会相应地改变,只是过程非常缓慢,许多人录着录着就放下了手机。我的手臂也慢慢变酸,好在有自拍杆可以放置在肩上,我才咬牙坚持全部录完。直到最后一位人物出现,安可钟下观看的人们都欢呼了起来,还有人吹口哨。转头看到一对情侣拥吻了一下,好甜蜜。</p><p class="ql-block">这段录像是我费了好多功夫才剪辑好的,省去了不重要的环节,只留下了“精华”,可以让你免费体验一下安可钟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游客慢慢散去,我和薛姨才有机会踏踏实实地在安可钟下面好好打个卡。即使偶尔有路人出现在镜头里,我后期也把他们P掉了。</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和薛姨继续开心地游览打卡。路边每走几分钟就会看见一个雕塑景观,这座建筑展现了维也纳独特的建筑美学,雕塑也增添了城市的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越来越多的街道有马车出现,老式的马车设计,吸引了许多路人,可是乘坐的人很少,许多马车都是空闲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这个“blue-tomato”,是一家运动用品商店,各色各样的贴纸沾满了外部的墙面,给这家店增加了许多看点。</p><p class="ql-block">路过许多旅游商品店,我几乎都会进去寻找有没有更有特点的蝴蝶扣,可是都很让我失望。不过好看的冰箱贴倒是买了5个,一共19欧元(约158人民币)。在冰岛薛姨请我吃了冰激淋,在这里我就直接给她买了两个冰箱贴,虽然价格上无法和冰激淋相比,可是总算是一点心意,小小礼物不成敬意。</p><p class="ql-block">维也纳的内城区以历史中心为核心,众多重要建筑环绕分布,形成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城市空间格局。</p> <p class="ql-block">很快我们就又看到一座教堂,这就是维也纳著名的斯蒂芬大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Stephansdom),</span>它是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由于建在维也纳市中心 ,故有“维也纳心脏”之称。</p> <p class="ql-block">又跟着人流进入教堂参观,这座教堂始建于1147年,最初以罗马教堂之名兴建,最早部分为大门和门墙,属罗马风格。14世纪鲁道夫四世下令大规模改建,历经四个多世纪不断改、修、扩建,融合多种风格。二战期间遭严重破坏,战后重建,1948年有限重新开放,1952年全面开放。</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装饰精美,有诸多艺术瑰宝,外部建筑细节繁复,融合多种建筑风格元素。这里不仅是宗教活动重要场所,也是吸引大量游客的热门景点。</p> <p class="ql-block">VID:宏大的哥特式讲坛由安东·皮尔格莱姆塑造,他还塑造了自楼梯下窗子向外张望以及挺立在石质琴台脚边的自身雕像。</p><p class="ql-block">我尤其对高处的那个管风琴感兴趣,它是目前我在所有教堂里见过的最大的一个,分了前后好几层。它是通过风箱送风,使气流通过不同长度和管径的音管发声,能演奏出庄严宏大或悠扬空灵的音乐,在宗教仪式中营造神圣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座哥特式建筑拥有137米高的尖塔,以其高耸的哥特式尖塔闻名,高度在世界大教堂中位居前列,登顶后可俯瞰维也纳全景。</p> <p class="ql-block">来这座教堂参观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我最开心的是,在这个教堂的小商品店里,我买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蝴蝶扣,4.9欧元。这家小店不能刷卡,不收美元,只收欧元的现金。幸亏薛姨那里有5欧元,我才得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右:这是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施瓦岑贝格宫 。它建筑风格典雅,具有精美的装饰细节,门前有法国国旗,可能与法国有一定关联。施瓦岑贝格宫承载着维也纳的历史文化,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左:不知道这座建筑的具体名称,只是觉得好看,外墙的陈旧色让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很有年代感。</span></p> <p class="ql-block">看看时间才下午一点多钟,我俩反正也不饿,所以顾不上吃午饭,直接就在市区坐上公交车,前往距离稍远的“美景宫”。趁着车上乘客不多,我赶紧快速地和薛姨拍了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美景宫是一座历史性的建筑群,这个点原本不在我们的行程计划中,可是无意中知道了这儿,现在又有足够的时间,我们才临时决定前来游览。说是距离稍远,其实从城内坐公交车十几分钟就到达了美景宫。</p><p class="ql-block">看到了导览图,虽然上面的语言看不懂,可是看着图示和我们所处的位置,美景宫大概的结构布局我们还是能够了解一些。</p> <p class="ql-block">美景宫的主体分为上美景宫、下美景宫和连接花园三部分,我们最先到达的地方就是上美景宫。</p><p class="ql-block">上美景宫1724年落成,曾是欧根亲王迎宾设宴的场所,建筑外观宏伟壮丽,大门装饰有巴洛克风格雕像,内部装潢奢华,使用名贵木材、镶金装饰和水晶吊灯。</p> <p class="ql-block">上美景宫现在是十九和二十世纪的美术馆,里面珍藏有克里姆特的《吻》、《朱迪斯》等作品,还有席勒、科柯施卡及法国印象派莫奈、雷诺阿等大师的杰作,以及维也纳毕德麦雅时期的重要作品。</p> <p class="ql-block">我们对进入美术馆参观没太有兴趣,就急于寻找下美景宫。看到前面有一处水池,我以为是连接公园,就往那边走去看看,结果一直走到了出口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下美景宫没有看到,可是从水池这边的花园回看,上美景宫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宽。</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一侧的出口给薛姨发微信,让她在原地等我,不要再往这边走,只是不知道她会不会看微信。</p><p class="ql-block">回到上美景宫时,薛姨虽然还在原地,却不是因为看到了微信,而是她真的“懒”。</p><p class="ql-block">随手拍下建筑前的一座狮身人面像,这是斯芬克斯雕像 。斯芬克斯在古希腊神话中是带翼的狮身人面女妖,她常以狮身示人,面部为女性面容,有着谜一般的神秘气质。此形象常出现在古希腊建筑、雕塑等艺术作品中 。</p> <p class="ql-block">往旁边一侧的小路走去寻找连接花园,竟然走错了路,好在我们及时发现,才没有继续错下去。其实连接花园就在上美景宫的后面,我们刚刚只是被那个有点儿斜度的导览图误导了。</p><p class="ql-block">连接花园为法式风格,位于上、下美景宫之间,有多个平台、喷泉、瀑布和巴洛克风格雕塑,如海神塑像和斯芬克斯雕像,草地、树木环绕,梯阶对称,喷泉水池轴向设置,整体显得非常规整。</p> <p class="ql-block">站在中轴线上,所有的景致尽在掌握。1700年,欧根亲王在皇帝赐地后,责成约翰·鲁卡斯·冯·希尔德布兰特以凡尔赛宫为蓝图建造夏宫,旨在彰显其战功与荣耀,建造历时24年。</p><p class="ql-block">欧根亲王死后,他的侄女将宫殿变卖,1752年哈布斯堡王朝赎回。1895年起,皇储费迪南在此居住,后费迪南夫妇从这里出发前往萨拉热窝,其遇刺引发一战。</p> <p class="ql-block">下美景宫是中世纪艺术和巴洛克美术馆,巴洛克博物馆藏有丰富的茂伯特施茨、梅塞施米特和多纳斯作品,中世纪博物馆有米歇尔·帕赫尔等大师的浪漫派和后哥特风格作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美景宫于1716年竣工,是欧根亲王的起居之地,建筑风格同样为巴洛克式,与上美景宫通过花园相连,整体布局对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到了中间的平台位置,已经能够很清晰地看见下美景宫,那边好像没太有游客,并且感觉我们去了也只是在外部游览,所以我和薛姨就止步于此。</p> <p class="ql-block">VID:漫步维也纳,邂逅美景宫的壮丽。这座承载着历史厚重与艺术魅力的宫殿,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外观华美精致。步入规整优雅的庭院,雕塑喷泉点缀其间,每一座建筑和雕塑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这里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奥地利文化传承的象征,静静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它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个连接花园的中间位置,无论是向前看上美景宫,还是向后看下美景宫,都能够看到它们完美无瑕的整体面貌,堪称视角完美。</p> <p class="ql-block">作为维也纳著名景点,美景宫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是游客了解奥地利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我和薛姨坐在长椅上,用这种悠闲的方式欣赏着四周的美景,即使天气慢慢变得有些阴暗,依然无法掩盖美景宫带来的那种惬意氛围。</p><p class="ql-block">一直坐到14:20左右,我们才离开美景宫。走到门口的车站原本打算坐车前往火车站了,可是一直惦记还有一个“爱在唱片店”没有打卡。让薛姨觉得累,我便打算放弃这个点,可是最终还是薛姨说既然来了,就别留遗憾,于是果断拉着我又到了对面马路的公交车站。</p> <p class="ql-block">VID:前往爱在唱片店,下了车还需要步行一段距离才可以到达。步行中,远远看到许多人集结在一处小广场,周边还有警察和警车,不知发生了什么状况。误以为有什么庆祝活动,走近一看,有许多人举着希特勒的照片,还有许多我们看不懂的标语。这种情况我们不敢停留太久,很快就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音乐人才辈出,就连路边也会有音乐爱好者出现。旁边就是集会的民众,还有待命的警察,而这位音乐爱好者却只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面对着墙壁,演奏着优美的乐曲。</p> <p class="ql-block">跟着导航又步行了10分钟左右,薛姨突然停住了脚步,指着路边这家不起眼的店铺说“到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名为“Teuchtler”的音像店 ,店里通常售卖CD,涵盖古典(Klassik)、流行(Pop)、爵士(Jazz)等音乐类型。营业时间为周一至周五13-18点,周六10-12点。而现在是周六的下午15:05,难怪店门紧闭。</p> <p class="ql-block">“爱在音像店”因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而闻名,这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爱情电影,1994年电影在这家音像店取景拍摄,男女主在店内一起听《Come Here》的片段十分经典,打动了无数观众,为音像店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p><p class="ql-block">这家店自1948年以来就是维也纳首屈一指的黑胶唱片店,店内有精心挑选的爵士乐、流行音乐、摇滚乐和古典音乐唱片,无论是黑胶还是CD,种类都非常丰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唱片,能让顾客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文化的底蕴。</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家店依旧保留着大部分当年电影拍摄时的原样,电影里试听间的门上贴着《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海报,店员还会热情地邀请影迷使用前台旁边的试听机,带上耳机听电影里男女主听的那首《Come Here》,让影迷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体验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青春时光的向往与回忆,使得这家音像店成为了爱情和浪漫的象征,吸引着众多影迷和游客前来打卡。</p> <p class="ql-block">虽然没有机会进店体验那种浪漫,可是在外面看到橱窗里摆放的各种黑胶唱片,好像也能感受到音乐的浓厚氛围。</p><p class="ql-block">上了年纪的人越发爱回忆,尤其是看到以往的老人、旧物,那些记忆仿佛被点击,所有的情节都会重现,心底的那份留恋与纯真,就会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时间显示已经是下午15:30,看看时间还来得及,我和薛姨就在附近找了一家咖啡店,先去上了洗手间,然后就买了咖啡稍事休息。</p><p class="ql-block">这时我俩也才用OMIO买了回布达佩斯的火车票,<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去的行程没有什么变化,定好乘坐下午17:27的RJ1035次列车。</span>我俩先各自查看了票价,不知为何,两个人的票价竟然不同,当然是谁那儿便宜谁操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怕座位又分开,这次就让薛姨直接买好了两个人的车票,一共331元人民币。一切都OK了,我俩</span>才从容地坐地铁前往维也纳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到火车站后,我们还是等了挺长时间,毕竟这里没有提供休息的地方。我们庆幸没有提前来,而是去了所有我们想打卡的地方。一直到16:50左右,屏幕上的车辆信息才显示我们的这班火车稍有延误,推迟到了17:39,好在延误的不多。</p> <p class="ql-block">坐上火车的那一刻,我和薛姨的维也纳之旅也就真真正正地结束了。回程的车上乘客比较多,许多人都点了看似味道不错的一种牛角包的三明治。这次我真是见识了薛姨对美食的执着,因为点东西必须使用手机操作在网上下单。一路上薛姨研究了半天,却始终没有如愿,看到她着急的样子,我在旁边乐开了花。</p><p class="ql-block">在维也纳我才知道,回到布达佩斯薛姨竟然又预订了两晚的房费,明天原本计划回国的,如果选择直接退房,违约金比房费还贵,所以干脆就再多玩一天。在火车上我和薛姨就研究好了明天可以去布达佩斯附近的“圣安德烈小镇”,因为考虑后面24小时以内坐不了几趟车,所以我们决定回酒店买单次的地铁票比较合算(每人450福林,约9元人民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上20:30左右,我们安全地抵达了布达佩斯火车站,然后又乘坐地铁返回了ibis酒店。</span></p><p class="ql-block">虽然人已经回来了,可是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维也纳之旅的种种回忆依然浮现在脑海。开心地漫步维也纳市区,城市的许多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各种惟妙惟肖的雕塑和建筑风格,也让我们感叹着设计者和建设者的伟大;街头艺人对音乐的执着,路上随时遇到的身背各种乐器的路人,证明了维也纳的民众普遍对音乐的热爱。这座用艺术和音乐编织的城市,终将成为我记忆里永远的浪漫!</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