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一条土黄色的道路穿过翠绿的竹海在山林中若隐若现,周围被一片金黄色的竹树环绕。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竹子的影子投射在小路上,形成一幅动态的画卷,显得格外醒目。远处山峦叠嶂,天空湛蓝无云,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小径再深入竹林,一座静谧的山庙隐匿其中。周围的竹子高耸入云,青翠欲滴,仿佛将整个世界隔绝在外。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宁静与美丽,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末清初,石氏家族祖人在黄梅的北部山区创作了梅源寺、中山寺两个姐妹篇寺庙作品。至今流传着“梅源建百万、中山窖百万”没有揭开的谜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山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五祖镇中山村的深山密林中,距县城十七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寺前大石"伏虎関"、“南无阿弥陀佛”、“玲珑石”等石刻上的模糊字样推断,该寺大约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距今约400年。相传鼎盛时期曾拥有300余僧人,寺前建有放生池及多栋殿堂、亭台等建筑群,东南方的大片竹林为原建筑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1966年的文革时期"破四旧"运动中,寺庙遭到严重破坏,包括拆庙、打砸佛像、驱赶僧人,与附近的五祖寺遭遇相似。仅存花岗岩石条垒砌的墙脚和火砖屋墙,横排式三间观音殿(内供送子观音、西方三圣等佛像),大雄宝殿原址仅剩残垣断壁和后人新制的"中山寺"门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山寺是经国家宗教事务局审批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山寺作为明清时期鄂东山区佛教发展的见证,虽然其历史反映了地方宗教文化在战乱和社会变革中的脆弱性,但是现存的建筑群空间格局仍能窥见昔日的规模与选址智慧。笔者作为墨庄书院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一员,近几年常常辗转在墨庄书院梅源寺与中山寺之间,在探秘古文化遗址、研究墨庄书院和梅源寺、中山寺两个家庙历史文化,试图为揭开神秘面纱多寻找些理论、物象支撑中,生出如下几方面的遗憾之感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遗憾之一:由于缺乏文字记载,该寺的详细沿革(如具体修建背景、历代兴衰等)仍属于空白。有关中山寺所留下文字记载真是少得可怜,本人对中山寺现有的角落藏书也作了翻阅和寻找,结果是时隔久远,荡然无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数次查阅县志、家谱、部分诗集诗抄和搜索有关网络平台等资料,象四祖寺 五祖寺 老祖寺 梅源寺 高山寺 资福寺 龙峻寺 江心寺 灵峰寺 永福寺 冯茂山 龙坪山 紫云山 多云山 破额山 碧玉流 鲍照墓 濯足亭 观音岩 太白湖 停前驿 严家闸 桂公堤 白云洞 朝阳洞等等名寺名山名景叙赞的很多,唯独少见中山寺的辞条诗文,“纸笔千年能说话” ,见不到纸笔留下的东西,非常非常的遗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遗憾之二:知晓中山寺历史和传闻的当地老人渐渐因老而逝,有一部分当地居民随着儿孙的发达搬迁,早已离开了中山村,不可忽视的民间传说就显得消声灭迹了。我每上中山寺时,总盼遇上一位年迈古稀、白发苍苍的大爷或大娘,但每次去都见不到一个这样年龄的老人(七十岁或八十岁)。我想应证一下当年老百姓曾在中山寺挖到了金器的事,我想应证一下有关中山寺藏宝的传闻都不得而知。前不久我去中山寺回转中,正好有位村里护林员坐我车回五祖街,车中交流时他说:当地倒有一个传闻,中山寺有一处竹林竹叶总是红的,说那红竹叶的竹子地下就是埋金子的地方,于是总有人到竹林底下挖宝。为此我再次上中山寺山上去找红竹叶的竹林处,但所见的大片竹林都是青黄叶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近年有各地历史文化研究、探索爱好者和文人墨客来中山寺考查,所作的中山寺探访记文章受历史资料的局限,多侧重现状描述而非历史考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遗憾之三:中山寺现在仅有留存的石刻,随着年代日久风水催化已经模糊不清了。中山寺左边有一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十分准确的名称是叫“中山寺祖师塔”,塔里面有三块石碑,我曾用水刷洗后拍照,但很难辩认清楚。目前所有中山寺石刻字迹,都已风化得模糊不清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遗憾之四:由于历史的原因,管理上没有到位,没有专职专业人员对文化遗址进行有效管理,仅近年代才由县博物馆进行保护,许多有价值的文物早期已经遭受破坏和损失。我在中山寺大门处发现一个石墙是用石条垒的,石条上有字,但它的字好象是倒着的。我分析这是若干年代寺庙重修时将过去的建筑物拆下来重新垒上去的。由此可见某些最初中山寺的建筑形象早就见不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山寺文化遗址的主体建筑全部是石条垒成五、六米高,填实后再在上面做成正殿。我发现从石门进去的拐弯处底下有一块石条应该是早些年代庙里还有师傅执香时动过的,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感觉很遗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山寺注定会是一个宝山,是金山银山。按“梅源建百万,中山窖百万”的价值推算,四百年时的百万银两等值于现在若干若干个亿或千、百个亿元的概念吧?中山寺的地下宝藏到底是神话传说还是没有发掘出来的真实财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藏宝的地方神秘而隐蔽且不多被渲露,这有可能就是若大个中山寺却名不见经传的原因吧?据了解中山寺因山区居民遂少香客渐少,七、八年后已经没有师傅住持,政府部门就开始重视对中山寺的管理和保护了。除有文物管理员经常巡查外,在中山寺对面安装了远程监控,并在中山寺第五层拜摆的上面安装了若干监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值得庆幸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黄梅县委前任刘裕晓书记上到中山寺,对中山寺的古文化遗址大为感叹并十分惋惜,当即计划劈资一百万,安排五祖镇政府主建。五祖镇政府谨慎思定交由具有建筑能力的石氏家族后裔石孟军老板承建。老板石孟军个人垫资十六万元,短时间里就修通建筑施工道路,置换危墙屋顶桓条砖瓦,使有可能倒塌的寺庙危房得到及时处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再次遗憾的事是:石孟军老板中山寺维建工程资金没有到位,所需的资金有压力,加上有关业务部门因业务范围方面的原因而叫停继建、待建工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文化遗址中山寺,今后的命运或是怎样?你留给后人的历史将怎样书写?是遗憾是叹惜还是希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梅本土老一辈历史文化研究人:资深历史老师傅国光;原黄梅镇政协领导、八角亭诗社社长杨天元;原黄梅县建材局局长、石氏家族族长石阳艳等,他们年龄都是奔八、奔九、奔百的高龄,他们一方面在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一方面他们绞尽脑计、奔走于野外山区、寻觅于字里行间,他们用一已之力收集资料、撰写文章,想挽留住先人留下的历史财富不被遗失,他们为墨庄书院梅源寺、中山寺历史文化研究人才青黄不接且断层的危机而忧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期盼有能力把握历史文化遗产命运的为官们,望你们重上中山寺,点燃复兴黄梅墨庄书院梅源寺、中山寺之火,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宝藏,让隐藏在地下的这些历史文化财富为当今和未来的黄梅旅游事业和黄梅经济建设发挥作用来!</b></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7日于盘龙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