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古事之十]禅梯岭寻古

石先生

<p class="ql-block"><b>题记:一道岭,一座关,护佑一方百姓上千年!</b></p> <p class="ql-block"> <b>一</b></p><p class="ql-block"> 初夏的陕北,连日干旱少雨,蜿蜒崎岖的山道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尘土。车子刚一驰过,车尾瞬间便卷起一条飞扬的黄龙,复又慢慢在空中扩展、渐渐散落。逼仄的土路边,本就长得萎靡不振的杂草灌木,再度雪上加霜般蒙尘。</p><p class="ql-block"> 幸好,难得遇到一个多云天气,空中聚集起了许多翻滚的乌云,不知今天老天能否开恩降下一点甘霖。不过,起码我们不用顶着艳阳爬山,免受暴晒之苦。众人此行的目的地,是延长县岳口沟掌后山一个叫禅梯(地)岭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禅梯岭 ,既是一道岭,也是陕北地面一座横亘东西的大山,传闻这里曾是古代的一处重要关隘城堡。据《延州旧志》记载,黑家堡岳口沟川古时候是延州、延长通往延川、绥德的一条重要驿路官道,禅梯岭便成了通往北方边塞的咽喉之地。初<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时为了抗击突厥,官兵在禅梯岭山口砌石洞置关设防,唤作天门关。</span>北宋时为拒夏抗金,又利用山势修建城堡墩台关隘,称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合峪关;</span>明朝时为防守北元鞑靼人入侵,又多次重修,因山关形似大雁展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又被当地人称为小雁门关。直到近代1937年前,这里仍为延安,延长通往绥德,榆林的一条要道关隘。</p> <p class="ql-block">  原来的驿路古道,自岳口到张罗沟后掌,基本便就断路了。驻车站在地头向北山望去,一条横亘东西的大山阻住去路。山梁的正中央,有一道明显凹陷的山谷壕沟,将整个大山劈成了两半,隐约形成了一个酷似大雁展翅的形状。那里,应该便是当地传说的小雁门关所在了。</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向前延伸的沟底宽展处,如今打坝都淤成了一块块良田。山谷半坡的废弃古道,多年来早已被雨水冲刷成深深的土崖壕沟,而且长满了茂密的灌木荆棘,纵然单人也无法通行。询问了一番当地人后,才知道现在要上到山腰的小雁门关遗址,必须再绕行几公里山路,而且全都是陡峭狭窄的简陋生产土路。</p><p class="ql-block"> 倔犟的车子轰鸣着大油门,艰难地一路伴随着滚滚黄尘,在逼仄险要的山道中颠簸爬行,终于提心吊胆地抵达了目的地。踏上了小雁门关隘遗址的那一刻,众人才长舒了一口气,随之而来便是那雀跃心头的小庆幸。</p> <p class="ql-block">  登高望远,东面的榆兰高速与西面的210国道横贯南北,荒芜残破的小雁门关,如今早就失去防御之险。昔日的关隘城堡雄风,随着岁月长河的流逝,湮没于一片片灌木杂草丛中。</p><p class="ql-block"> 众人小心翼翼拨开拦路的荆棘,试图探索搜寻出一些往日辉煌历史的蛛丝马迹。</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准确来说,</span> 禅梯岭小雁门关本是延长、延川两县的交界地。山头的地界,现在属于延川县禺居乡蒿岔峪村。幸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延川县政府就把这里定为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立碑画界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  举目搜寻,只见周围群山万壑贯连,夹在两座巍峨山头一处低矮的山坳间,残存有一个宽约三米,长足有十几米的石门洞。它联通着南北沟壑间延伸出的古道,唯一从这里方可出入南北山坡。</p><p class="ql-block"> 这应该就是雁门关隘的城门洞了。</p><p class="ql-block"> 走进石洞,顿觉凉风习习,恍惚一下子穿越入了古代时空。整个关门洞均由巨大条形石块垒成,抚摸着沧桑光滑的石壁,猜想它曾经历了多少岁月长风的侵袭,坚固地傲立边关,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石洞正中央曾经安置关门的门墩、门框仍然保留完好,石壁两侧凸出的两排石灯台,在一个个漆黑的夜晚,曾经陪伴守关的将士,度过了多少孤寂的漫漫长夜。 门洞里的地面,由一块块青石板铺就,该是这条北上古道现在唯一留存的残迹了。它不知经历了多少遭车碾、马踩、人行,其上布满了许多凹陷不平的印痕。</p><p class="ql-block">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唐代诗人李白的这首《关山月》,道不尽古时烽火狼烟,戍边将士们的凄苦艰难。</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的北坡,<span style="font-size:18px;">属于陕北延川县管辖地带,一旦穿过关隘城门进入南坡,便就是</span>古延州的后勤基地——延长县地界。</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城门洞左右两侧,仍然依稀可见两处土窑洞院落,这些早已坍塌的窑洞,估计便是守关士兵的休息之所。</p><p class="ql-block"> 顺着关隘两侧的山坡望去,依势削山夯土修建的宽厚寨墙,雄伟的轮廓仍十分清晰。这两道边墙,一直向上延伸至关隘两侧的山顶。左右山顶之上,又各建有一处高大的烽火墩台。远远望去,大有八达岭长城的雄风。</p><p class="ql-block"> 不到长城非好汉!</p><p class="ql-block"> 气喘吁吁爬上右侧山头的烽火墩台,其上布满了酸枣棵子及数株杜梨大树。这两种带刺的草木,本就是陕北大地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植物。木质坚如陕北人的本质,即便生存环境再贫瘠,再干旱,也一直不离不弃守护着这片故土。</p><p class="ql-block"> 烽火台的中央是一块平坦的土地,估计便是昔日点燃示警狼烟的地方。一旦守关士兵瞭望到北方有敌来犯,烽火狼烟瞬间便会燃起。驻扎在关隘后方的延长县黑家堡、寨子川、甘谷驿一带的军队,便会沿岳口官道飞速驰援。烽火墩台的边缘,现在仍见有一圈深深的壕沟垛口,它是战壕?是瞭望口?还是射箭掩体?就任你天马行空,随意发挥想象去吧!</p><p class="ql-block"> 站在高高的烽火墩台之上,四周数十里山河尽收眼底。任长风烈烈,云卷云舒,耳畔仿佛从历史的天空中传来,一阵阵铁蹄铮铮,震天喊杀之声。</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span style="font-size:18px;"> 搜寻历史,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才能正确触摸认知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只有不忘过去,</span>尊重历史,以史为鉴,<span style="font-size:18px;">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span>更好地走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人,又试图沿着雁门关通向延长县已毁损的古道继续探秘,谁知披荆斩棘了老半天,才只走出了短短的几十米,这条古道多年来无人保养,遭山水毁坏严重,到处荆棘古木丛生,基本已无路可寻了。反而倒是在古道边掩映的草丛中,却意外发现了一通高大的古碑。</p><p class="ql-block"> 这块古碑高约两米,厚足有十公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焦校长和呼延老师兴致勃勃地拨开杂草开始钻研考古,只可惜古</span>碑正反两面的字迹,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风吹雨淋日晒,已经完全无法辩识只文片字。</p><p class="ql-block"> 失望之余,我在碑的侧棱上,发现了有一列工整字迹,这种石碑文字侧刻的情况,在古代碑文中还是十分罕见,估计只能是后人在原碑的基石上,增刻记录了一些事情。</p><p class="ql-block"> 仔细辨认之下,这段文字是:“嘉靖三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大势达贼十万有余自北来住三日,杀掠人口牛羊,向西回”。</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二年,即是明朝1553年,距今快有500年的历史了。而且这还是后来增刻的文字,那这通“无字古碑”的历史,应该就会更加的长远悠久。</p> <p class="ql-block">  明朝嘉靖年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经属于明朝的中后期,</span>即<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世宗朱厚熜(1522-1566年),他是大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共</span>45年,也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p><p class="ql-block"> 这通古碑增刻的廖廖数语,却无意中揭开了禅梯岭、雁门关曾经一段尘封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据《延绥旧志》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蒙古鞑靼俺答部、吉能部大举进犯波罗堡、宁塞堡等地,总兵张承荫率兵勉力击退。秋季,又大举进犯延绥、绕过延安城直掠庆阳、鄜州和中部县城。明守军无力抵御,一任纵掠。”</p> <p class="ql-block">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将残元的蒙古人赶回了北方大漠,史称北元政权。蒙古人战败退回大漠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里早已经没有了光复元朝的欲望,慢慢又</span>逐渐分裂为了3个部落各自为政。而在陕北边关外活动这一支蒙古人,主要是鞑靼部。</p><p class="ql-block">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渐落寞的北方草原沙化严重,依靠游牧生存的蒙古人,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和艰苦<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存条件,迫使他们不得苦逼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为了原始的生存冲动,他们的血液里只流淌着杀戮和掠夺。因为他们主要活动在黄河河套地区一带,陕北的官民们就称他们为套寇、达贼。鞑靼部屡屡南下侵扰北方边民,明朝的边患便由北元遗兵变成了套寇入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到了明朝的永乐年之后,明朝逐渐衰弱。陕北人的命运,又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兵燹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代冷兵器的时代,这些吃肉喝奶长大的鞑靼人,一个个都非常彪悍,再加有草原骏马的加持,守边汉军根本无法与他们直面相抗。这些鞑靼骑兵一旦绕过坚固的城池关隘,冲入到陕北平坦的河川地带,就犹入无人之境。无定河、清涧河、甚至包括大洛河川,都是他们经常烧杀劫掠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些鞑靼骑兵机动性非常强悍,根本不携带任何军需后勤,</span>他们一路呼啸而来,所过之处,烧杀抢掠一番后,就又迅速地退去。令明朝的军队,很难以集中兵力进行有效防范剿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古碑上显示的日期,地点,贼名,完全和这段明朝历史契合在了一起。“嘉靖三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大势达贼自北而来,住三日,杀掠人口牛羊,向西回。”这“达贼”,就应该是鞑靼骑兵大军了,不过碑文最后一句“向西回”,却似乎并不太确切。这帮烧杀抢掠的鞑靼人,只可能是在禅梯岭北面,三天未能攻下小雁门关,便只好放弃官道,西去绕过延州,又直扑庆阳,鄜州(富县)、中部县(黄陵县)城进行抢掠了一番。</p><p class="ql-block"> 依靠着小雁门关天险,英勇的守关将士们,总归还是守住了古道关隘,避免了延长县,乃至延州城一方百姓一场巨大浩劫,免遭了一场生灵涂炭。</p><p class="ql-block"> 如此大事,守关将领自当庆贺刻碑记载。也许当时条件有限,便只能借得一时方便,将这段历史刻在关门前古道边的原有古碑侧棱上。</p> <p class="ql-block">  关于小雁门关的传说,坊间还有传闻硕宋代杨家将的杨延昭,曾经驻守过此处。不过,却找不到任何史料或碑文佐证。倒是在北宋时期,范仲淹曾经镇守延州抗击西夏时,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曾作过其手下的参将,至于他是否真到过禅梯岭小雁门关,也未可知。</p><p class="ql-block"> 再还有一种可能,便是当地民间的老百姓,将赫赫有名的山西代县雁门关的故事,有意转嫁到了这里进行传唱。古代名将李牧、蒙恬、卫青,杨业及儿子杨延昭等人,确实都曾在那里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同名不同地,借用名胜古迹的传说,故意人为混淆视听,进行一定的文化旅游宣传,也是现代地方文旅部门,经常操作惯用的一种手法。</p> <p class="ql-block"> <b>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禅梯岭上小雁门关的山头地盘,现代都化归了延川县管辖。延川县政府在山上立有一块三棱水泥界碑,西南、正北,正南三面分别刻有,宝塔区(甘谷驿)、延川、延长县字样。看来这又是现代文旅部门的杰作,嫁接过来一个“鸡鸣三县”的传说。就现如今的行政区域划分来说,这种说法并不能算错。</p><p class="ql-block"> 不过,在清朝以前,西南面的甘谷驿一直都是属于延长县的主要集镇,直到了近代红军入驻延安后,才将甘谷驿划归入延安肤<span style="font-size:18px;">施县(宝塔区)。古代的禅梯岭上小雁门关,只是区分南北延长、延川两县的地界。</span></p><p class="ql-block"> 就在关隘左边山头烽火墩台旁,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偌大的一块平地,其上建有杂石砌成的数间石窑洞,一看就是</span>残存的一座破败寺庙。这是一座道观,里面供奉的主神是玄天大帝,被当地人唤作康正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玄天大帝,本名玄武,是古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span></p><p class="ql-block"> 据神话传说,玄天大帝是盘古的儿子,天上的玉皇大帝退位后,他曾任第三任天帝,并生有炎黄二帝。还有传说他曾降世为伏羲龙身,是中华之祖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宋代时,因避赵匡胤(赵玄朗)之名讳,又将“玄武大帝”改名为“真武大帝”,即汉族民间所信奉的道家“祖师爷。</span></p><p class="ql-block"> 相传“真武大帝”镇守北方,伏魔降妖平定三界,主安宁幸福健康长寿。因此,古代汉人都把他当作祈福平安的化身。到了大明王朝,更是把真武神尊为皇家“护国家神”。</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这座寺庙的残砖破瓦之间,我们又发现了一通古碑,石碑上的字迹虽已十分模糊,可依稀还能辨认一二。</p><p class="ql-block">“重修禅地岭寺庙碑记。</p><p class="ql-block">洪惟,玄天上帝钟造化之精灵……国家扫胡造夏定鼎金台……二百余里……延川之属曰禅地岭,乃延绥之咽喉……保障川、长两县人民……万历十有七年岁次己丑。”</p><p class="ql-block"> 万历十七年,该已是明朝后期,公元1589牛年。大明王朝尊崇“真武大帝祖师爷“为护国家神,为其建庙塑像,本也无可厚非。不过这碑文上明确出现的“禅地岭”三字,却十分耐人寻味,令人不由费神琢磨一番!</p><p class="ql-block"> 当地许多文化人发表有关小雁门的文章资料,以及延川县政府竖立的保护碑上,都称此地为“禅梯岭”,可这块碑文上却明明白白刻着是“禅地岭”。</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候,正在远处山坡放羊的一个老汉,操着一口当地地道的陕北方言,即性吼起了一曲山歌:“大风吹着黄土地(ti),要把黄土吹到哪(a)里去……"</p><p class="ql-block"> 噢!我突然灵光一现,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过来。陕北延川、延长两地方言,一直就读“地”为(ti),多年来依靠口口相传的禅地(梯)岭的名字,估计应该就是这样以讹传讹而来的吧。</p><p class="ql-block"> 不过,“禅”是佛教的术语,在“禅地岭”上建道观,总还是觉得有点怪怪。也许尊佛的唐代始起了这个地名,后来明朝道盛佛衰,由道祖取代佛禅之地,也未可知?</p><p class="ql-block"> 无论佛禅也好,道帝也罢!都随着滚滚的岁月长河,化作了过眼烟云。唯有破败寺庙旁边,一株正开着白花的高大杜梨树,繁荫如盖,默默地矗立天地之间,仿佛向世人展示着,生生不息的顽强旺盛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