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乌镇名人辈出,历代涌现大批文化精英,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南朝昭明太子萧统、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国学大师汤国梨、艺术家木心等。这批文化名人在文学、艺术、学术等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构成乌镇深厚的人文底色。</p><p class="ql-block">这次乌镇之旅,有幸参观了茅盾故居。</p> <p class="ql-block">水乡乌镇,地处富饶的杭嘉湖平原腹地,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文脉绵长。</p><p class="ql-block">1896年7月4日,茅盾出生于乌镇观前街17号,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p> <p class="ql-block">茅盾出生于晚清乌镇的普通人家。曾祖父沈焕曾在广西梧州税关供职。祖父沈恩培为清末秀才。父亲沈永锡业中医,有维新思想。母亲陈爱珠出生于名医世家,知书达礼。茅盾因此受到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和维新思潮的熏陶。</p><p class="ql-block">茅盾本名:沈雁冰。</p> 茅盾用过的笔名 茅盾出版过的书 <p class="ql-block">《春蚕》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是茅盾“农村三部曲”的第一部。创作完成于1932年11月。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战后,茅盾对家乡乌镇的农村状况留心观察研究,并接触了一些乡下的亲友。此次回乡搜集的材料,为茅盾创作《春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春蚕》以养蚕为线索,以江南农村为背景,描述了农民老通宝一家日夜辛劳夺得春蚕丰收,但却债台高筑、白欠上十五担桑叶地和三十块钱的债。茅盾通过老通宝养蚕的过程,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证明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剥削压榨下,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创作完成于1932年6月。故乡乌镇这个典 </p><p class="ql-block">型的江南城镇在经济危机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影响下,一派破产、萧条的景象,引起茅盾的深深思考。</p><p class="ql-block">《林家铺子》通过林老板的小杂货店从挣扎到倒闭的经过,反映了“一·二八”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城镇商业的摧残与压迫,描绘了江南城城镇经济的破产和农村的贫困化。</p><p class="ql-block">茅盾通过林老板这位人物典型塑造,不仅反映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城镇小商人的悲剧命运,而且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农民生活贫困化,也作了具体的描绘。</p> <p class="ql-block">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巨著。创作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描写的是1930年都市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p><p class="ql-block">《子夜》着重描绘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民族工商业雕零和破产的景象。通过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生动地刻划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同时又表现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城乡工农群众革命斗争的蓬勃开展,这预示着中国人民必将冲破这黎明前的黑暗而走向光明。</p> <p class="ql-block">茅盾的自传体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分上、中、下三册,83万多字。其规模之大,在现、当代作家的自传体回忆录中绝无仅有。作为一部自传,它不仅体现着茅盾的艺术个性,更为重要的它是茅盾晚年思想、心态的聚化,对全面认识茅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此书茅盾生前写了一半,即写至1934年,以后的一半是由家属根据他留下的录音、笔记、手稿,并参阅有关资料而续写的。篇目有《我的家庭与亲人》、《童年》、《学生时代》、《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抗战前夕的文学活动》、《战斗的一九四一年》、《访问苏联·迎接新中国》等,并附录《父亲茅盾的晚年生活》。</p> 手稿 茅盾笔名的由来 <p class="ql-block">大革命失败后,茅盾奉命撤离武汉,隐居上海,后又远走日本。茅盾带着对大革命失败的痛心与思索,用笔书写时代风云,揭示社会状况,创作了大量经典小说,矗立起一座现实主义文学丰碑。</p> 生平简介 <p class="ql-block">茅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茅盾是中国现代最有影响的文学家之一,是中国左翼文坛的主将之一,是中国现代严肃文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是时代激流的摄影师,是时代风云的书记官,他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泰斗地位。</p> 茅盾写作的地方 茅盾七岁读家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