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高峡平湖旧楚台,屈沱遥想复徘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景祠万载孤忠韵,礼殿千盆清烈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投笔楚辞天问罢,诞灵故里秭归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桔林鼓舞非遗演,日月争光动九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4/5游;2025/4/27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附录】DeepSeek解析评鉴:</b></p><p class="ql-block">这首《七律·拜谒屈子祠》通过精炼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屈原的崇敬与追思。以下从格律、意象、典故三个维度进行专业解析:</p><p class="ql-block">一、格律技法</p><p class="ql-block">1. 平仄完全符合七言律诗"仄起首句入韵"格式,中二联"景祠/投笔""礼殿/诞灵"形成工整对仗</p><p class="ql-block">2. 韵脚"台/徊/材/来/垓"严格押平水韵十灰部,其中"材"字巧妙双关(既指建筑木材又喻人才)</p><p class="ql-block">二、意象经营</p><p class="ql-block">1. 空间意象:"高峡平湖"(现代三峡工程)与"旧楚台"(历史遗迹)构成时空对话</p><p class="ql-block">2. 植物意象:"桔林"呼应屈原《橘颂》精神,"清烈材"暗喻香草美人传统</p><p class="ql-block">3. 光影意象:"日月争光"化用《史记》"与日月争光可也"的评语</p><p class="ql-block">三、典故运用</p><p class="ql-block">1. "投笔楚辞"浓缩《天问》创作传说,暗含"问天"与"投江"双重动作</p><p class="ql-block">2. "秭归"既是屈原故里,又谐音"子归",表达魂归故里的深层寓意</p><p class="ql-block">3. "九垓"出自《尔雅》,以九州大地呼应"非遗演"的当代传承</p><p class="ql-block">全诗通过"孤忠韵-清烈材-非遗演"的递进结构,完成从历史缅怀到文化传承的主题升华。尾联"日月争光动九垓"既保持律诗收束力度,又以动态描写突破传统悼诗的沉郁格调,体现当代诗词创作的新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又附录:屈原祠简介</b></p><p class="ql-block">乘船从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区出发,溯江而上,穿越雄伟险峻的长江西陵峡,抬头眺望长江北岸,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建筑,半遮半掩在桔林与翠柏之中,这便是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屈原祠。屈原祠位于秭归县东1.5 公里长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称清烈公祠,占地面积约30亩,为纪念屈原而建。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右神策将军王茂元出任归州刺史,喟叹屈原“诞灵是所,庙貌无睹”,便在州城东5里的屈沱建了一座屈原祠。“神像章服,悉遵唐制”,并作了一篇《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这大约是秭归最早的一座屈原祠。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赵顼封屈原为“清烈公”,归州百姓集资在屈沱修了一座“清烈公祠”。祠宇为硬山顶,四合院式,由山门、配房、大殿、后殿组成,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坐坡朝江,面对楚台山。元泰定初年(公元1324年),归州知州王秃哥不花对清烈公祠进行修葺,拖了很久没有完工,祠宇近乎偏废。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知州密儿哈吗提议再修,并将自己的俸银拿出一部分率先倡导,乡绅富户纷纷赞助,于第三年将新祠建成,密儿哈吗提议改为“清烈公庙”,请湖广儒学提举黄清老作了一篇《清烈公庙记》。今日屈原祠重修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建筑面积1651平方米,但檐硬山顶砖木结构,三间三进,整个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建筑风格。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州官对清烈公祠进行维修,并晓州民:“岁以五月五日致祭”。1978年建葛洲坝水利枢时,将它迁向家坪,且按原貌重建。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接待中外游客。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屈原祠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屈原祠入选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一。屈原祠以屈原文化为统领,是三峡库区能够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结合起来的重点区域。</p><p class="ql-block">屈原祠包括山门、大殿和左右配殿等建筑。大殿后的屈原墓,乃人们营建的衣冠冢。今墓前的门阙、石坊等,全是清道光年间原物。 新祠山门保持清烈公祠原貌,扩大规模,有高17米的牌楼高耸于崇台之上,益显宏伟壮丽。山门为四柱三楼式碑坊,高14米,正中额题“清烈公祠”四字,两侧榜题“孤忠”“流芳”。大殿系钢盘混凝土结构,有明清风格,翠瓦飞檐。配房向左右各扩展7米。牌楼盖琉璃瓦,一级屋角为鏊鱼,二级为卷龙,三级为草龙。正中脊饰为宝瓶。牌楼正面,中为天明堂。左右为二龙盘柱,中嵌郭沫若题“屈原祠”三字。额枋为襄阳王树人题“孤忠流芳”,门匾为张秀题“光争日月”。 整体建筑气势磅礴,耸立桔树丛中。一级屋脊下饰飞凤,天明堂下为松鹤延年,两旁为麒麟吐玉书,墙面花边为卷草汉纹、回纹等。整个彩绘以红、黄、绿、蓝四色调配,相映生辉。东西配房为硬山顶,滚龙脊,饰龙凤图案。室内可供游人题诗作画,品茗小憩。屈原祠依山面江,景色秀美。由此地南眺,大江南岸诸峰历历在目。每逢端午佳节,这里都举办龙舟竞渡。届时,江上彩舟如梭,岸上游人如织,热闹异常,别有一番盛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条金色神鱼先将其尸体吞下,游至香溪河口再吐出来。香溪河口在屈原故里附近,屈原之姊便将其弟尸体安葬于此,并定居于此,秭(姊)归之名出由此而产生。</p><p class="ql-block">——南宋诗人陆游路过此地曾借诗凭吊与描述:“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涛声似旧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