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类人,总觉得自己满腹经纶但无用武之地,悲叹怀才不遇,遇不到发展机会。而一旦社会筑起人人都可以建功立业的大平台,又抱怨门槛太高,规则太多,社会不公。</p><p class="ql-block"> 真正怀才者不怕不遇,因为怀才在身,何愁无用?关键是自己到底有没有才,以及一时遇不到识才之人该怎么办?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能干成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比如,在中国十年浩劫期间,大批有志青年,包括刚从高校或高中学校、初中学校毕业的青年,没有机会走上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而是一古脑儿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仅要经受身体上的磨练,还带来因看不到前途的精神痛苦。怎么办,唯有适应环境、充实自己、等待时机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许多人也是这样做了,他们没有沉沦、没有垮掉,而是设定目标发奋努力,日积月累刻苦自学。待到"文革"结束,国家走上正道,开启改革开放新时代,为有志青年提供大显身手的大舞台。那些本来怀才和自学成才的知青们,如禾苗遇到阳光雨露,进入了发展成长、建功立业的人生快车道,成了国家建设和管理的骨干。</p> <p class="ql-block"> 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如果越王勾践在遭到彻底"不遇"还成了吴王俘虏的情况下一蹶不振,甚至跳河自杀,而不是卧薪尝胆苦练本领,哪里还能书写反败为胜重振越国的历史呢?可见,怀才之人总有遇到施展才华的一天,只有老老实实武装自己,使自己变得"有才",就不存在"不遇"的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然,有才之人一时遇不到识才之人和用才之时的情况确实存在。面对这种局面,选择不同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一种方法是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曾国藩当年受命帮办团练,对付太平军。因他的部队是"非经制兵"即没有编制,无法吃皇粮,只得靠抽取过往商人的厘金维持生存,整个江西官场都不待见他,他觉得特别委屈、特别"怀才不遇"。虽然他办的"湘军"民兵武装成了朝廷对付太平军的依靠,但又怕他坐大始终不肯给他抚督之权。曾国藩采取回家给父亲丁忧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不满,但还是听从朝廷的召唤,该做的事照做不误,该尽的力毫不吝啬,最终将太平军打败。朝廷看到他忠心耿耿,授他以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毅勇侯之高位。有才之人终于遇到了识才之君和用武之地。另一种方法则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最后"泯然于众"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才之难题,而不是所谓的遇和不遇的问题。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只要尚有不甘平庸之上进心,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学毕业生,具有与时俱进就业观的实干青年,就不会没有他(她)的用武之地和谋生职业。相反,一味地抱怨考公难、进编难、到基层发挥不了作用、一线城市立足不易、脑力劳动竞争激烈、体力劳动有失身份,等等,不是社会不遇他(她),而是他(她)不去遇这个社会,倒真的没有他(她)的生存之所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就有引申出一个新问题,即如何待"遇"?首先要准确认识时代。要做顺势而为的人,认清时代、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特点,具有长远目光,主动去求"遇"时代和社会。其次是准确认识自己。做脚踏实地的人,认清自己的能力根底和职业愿景,创造条件使时代社会"遇"到自己。第三是准确认识机遇。机遇稍纵即逝,不易把握。如果善于在机遇出现之初就识别它、抓住它,那么,"遇"的概率就会大许多,成功的希望就多许多。</p><p class="ql-block"> 总之,只要我们坚信,怀才能"遇",主动求"遇",抢抓机"遇",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成就精彩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