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虎山的景区入口有多处。2025年2月1日,上午9时许,我们一家三代,是由龙虎山仙水岩景区进入景区的。景区大门距离我们居住的龙虎客栈不足100公尺,甚是方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 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其中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p><p class="ql-block">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p><p class="ql-block">龙虎山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是在中国东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缘由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山体。′</p> <p class="ql-block">这条上清河(泸溪),是龙虎山景区内的一条骨架水流,区内长约43公里,从南东至北西流贯全区,平均年流速O29米/秒,流量2075立方米/秒。其下游在余江县境内称白塔河并流入信江;其上游源于资溪县高阜山,名泸溪。</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竹筏漂流终点码头。</p> <p class="ql-block">通往景区的浮桥。</p> <p class="ql-block">江对面是仙水岩,每天在这里有两次悬棺升棺演。</p> <p class="ql-block">仙水岩是仙岩和水岩的总称,主要在上清河西岸,距 鹰潭市区20公里。仙岩在南,水岩在北,沿河分布,秀丽多姿,风光奇绝。 仙岩在龙虎山以西,古代有称“神仙居住之地”,故名。包括二十四岩和旱仙岩。二十四岩是由二十四座大小、形态各异的山岩及其岩洞所组成的大山崖,造型奇特。</p> <p class="ql-block">桃花洲是由仙女岩进入龙虎山腹地景区的门户。由此步行约20分钟,可到到景区观光车发车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越桃州”坊,由此入内,前往观光车乘车站。</p> <p class="ql-block">乘观车来到的第一个景点是无蚊村。这是无蚊村大门正面。</p> <p class="ql-block">无蚊村,位于泸溪河仙水岩段东岸。无蚊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住有40余户许姓人家,人口200余人。因村里一年四季没有蚊子而闻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进无蚊村,可观赏福龟石、许氏门楼、民俗馆、许氏宗祠、香樟竹柏林等景物,还可隔河观赏九虎-龙壁奇景。“古越风情”、“无蚊古村”是龙虎山陆路八大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村内的天师孝母坊。</p> <p class="ql-block">无蚊村是个以许氏为主的族姓村庄,这是村里的许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无蚊村古朴的徽派民居。</p> <p class="ql-block">无蚊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眼前的就是村外的泸溪。出村水陆两便。</p> <p class="ql-block">离开无蚊村,我们乘观光车来到了龙虎山的主景区——上清镇。</p> <p class="ql-block">上清古镇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该镇属龙虎山风景区,距鹰潭市区25公里。位于上清宫景区内。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富有特色的赣派建筑名胜古迹,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当地特产有:板栗、豆腐、茄子干等,备受游人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上清镇处处彰显的是道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称上清为中国道教笫一镇,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这是“天师故里”坊,穿过坊后这条繁华的小街,便是“嗣汉天师府”。</p> <p class="ql-block">古街景色。</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又称龙虎山天师府、相国仙府、天下道庭,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龙虎山上,地处龙虎山中部,南朝琵琶峰,背靠华山,门临泸溪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赐白金15镒(360两),在今址上清镇中心重建。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遗物。 为道教第十五洞天第三十二福地、道教正一派兼龙虎宗祖庭。 </p><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大门。</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筑格局的基础上,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有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箓局、提举署、万法宗坛等建筑,是现龙虎山地区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 </p><p class="ql-block">天师府门额</p> <p class="ql-block">天师府大门雕刻别致的柱础。</p><p class="ql-block">对于张天使,在我的家乡淄川,几乎家喻户晓。民间还流传了不少与张天师有关的歇后语。最布于人口的当属“张天使玩夜猫(猫头鹰)——啥人玩啥鸟”。</p> <p class="ql-block">1983年,嗣汉天师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1987年,嗣汉天师府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老天总是不作美,此次江南之行,雨雪多沾。九江沐雨,武夷山沐雨,到了龙虎山还是小雨不断。</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p> <p class="ql-block">张道陵(34年-156年),字辅汉,原名张陵,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道教创始人。因其最初创立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p><p class="ql-block">这是祖师殿</p> <p class="ql-block">张道陵,相传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汉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丰县阿房村。张道陵的父亲叫张大顺,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生下儿子,即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从其学者千余人。但常叹息所读之书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张道陵26岁时曾官拜江州(今重庆)令,但不久就辞官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中,精思学道。</p><p class="ql-block">这是祖师殿里张道陵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法篆局大门</p> <p class="ql-block">斗姆殿</p> <p class="ql-block">玄坛殿</p> <p class="ql-block">财神殿</p> <p class="ql-block">道尊坊。位于天师府广场右前方街口。</p> <p class="ql-block">离开上清镇,我们乘观光车来到了下一个景点——正一观。</p><p class="ql-block">张道陵创建的道统叫“正一道”,后来改为大名鼎鼎的“天师道”,也叫五斗米教,是道家教派中影响较大的一个,由于其入教的方式,是给五斗米,包括治病,所以才有五斗米教这个外号。</p> <p class="ql-block">道教文化在中国源这流长,在发展的过释中,也如佛教一样,宗派众多。道教的分宗立沠,实始于宋元之间。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随着国家对道教的政策改变和扶持,一些正统道教的分支也在逐渐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一观,为龙虎山道教宫观,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正一观,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道教之所以发展缓慢、坎坷,与其政治倾向不无关糸。象明末的白莲教,由白莲教派生出来的一贯道,都是以反政府为主者,故也被政府所铲除。</p> <p class="ql-block">正一观门前的石兽有异常品。</p> <p class="ql-block">仪门</p> <p class="ql-block">该观建置为正殿五间,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三人,俱铜像俗金,左右两庑各三间,正门三间,正殿后玉皇殿五间,东西建钟鼓楼。原是龙虎山是道教著名宫观之一。 </p><p class="ql-block">正一观最早的名称为“祖天师庙”,是第四代天师张盛自四川回龙虎山“永宣祖教”,为祭祀祖天师而建的庙宇。同时,天天师张盛还在这里修复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旧址,并在此居住下来,每年三元节时,登坛传彔,各地学道者千余人涌向这里。从此,这里宫观林立,道士云集。</p> <p class="ql-block">汉章帝、汉和帝先后征召张道陵为太傅、冀县侯等职,均辞。之后张道陵开始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赵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云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传说三年后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p><p class="ql-block">这是祖师炼丹井。</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正一观,我们乘观光车来到龙虎山竹筏码头,弥补在武夷山无缘九曲溪漂流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通往码头入口处的群雕。</p> <p class="ql-block">冷雨凄风,使这次竹筏漂流不尽人意。</p> <p class="ql-block">泸溪上的竹筏,鱼贯而行。</p> <p class="ql-block">溪畔壁立千仞的丹霞山崖</p> <p class="ql-block">山壁上布满了石洞,战国战期的大量悬棺就分布这片区域。</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竹筏漂流,在仙女岩码头登陆,拾级而上,便见到了旷世奇观——仙女岩。</p> <p class="ql-block">竖状洞穴仙女岩。因其洞底发育成人字形悬沟,酷似女性阴部、臀部,故名。大自然造化无穷,2018年3月我在韶关的丹霞山看了阳元石,其神肖可与此比肩。</p><p class="ql-block">一天的游览结束了,我们一家走出景区回到了下榻的龙虎客栈。</p> <p class="ql-block">翌日上午9时许,我们再次进入了仙水岩景区。上午10点,将在这里作升棺表演。</p><p class="ql-block">崖壁悬棺,在中国发现多处,我在小三峡也见到过,但最早发现悬棺的还是在龙虎山。</p><p class="ql-block">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它曾分布于中国南方许多地区,已知有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此外,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南部岛屿上也有发现。 因其年代久远,又是在壁立千仞的悬崖上放置棺木,可参考的文献基本没有,所以很多悬棺的放置方法还是一个千古之谜。其中著名的悬棺地点有江西龙虎山悬棺、重庆小三峡、三峡兵书宝剑峡等</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仙水岩春秋战国崖墓群,主要集中在泸溪河仙水岩段下游的西岸峭壁上,共有一百余座。崖墓都在距水面10-60米之间的洞穴中,洞穴基本朝东。1978年11月,江西省考古部门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崖墓18座,发掘古代棺木37具,完整人骨架16副,出土陶器、原始青瓷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230多件。仙水岩春秋战国崖墓群数量众多,分布集中、位置险要、文物丰富、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崖壁悬棺是怎样提升上去的,令众多研究者困惑了多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同济大学陆敬严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程贞一教授以及江西省文博系统组成中美悬棺研究课题组,对仙水岩崖墓中棺木如何升置进洞内进行研究。1989年6月13日,他们利用仿古绞车、木质土滑轮、麻质绳索等原始工具,在几个人的操作下,成功将棺木吊进洞中,重现了两千年前古人吊装悬棺进洞的惊险过程,初步揭开了“千古之谜”。根据研究成果,龙虎山景区管委会请专家对吊装过程进行包装,推出了仿古升棺表演项目。这一项目获得国家专利,每天安排二场,聘请当地药农李氏兄弟在飞云阁边的山崖上演示。这项表演,成为龙虎山重要景观之一,深受中外游客欢迎。</p> <p class="ql-block">根据研究成果,龙虎山景区管委会请专家对吊装过程进行包装,推出了仿古升棺表演项目。这一项目获得国家专利,每天安排二场,聘请当地药农李氏兄弟在飞云阁边的山崖上演示。这项表演,成为龙虎山重要景观之一,深受中外游客欢迎。</p> <p class="ql-block">山壁洞中棺椁(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观赏过悬棺升棺表滨之后,我们乘观光车来到了本次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象鼻山。</p> <p class="ql-block">我曾多次去过桂林的象鼻山,深为大自然之造化而叹为观止。但在未来龙虎山之前,万万没想,天下笫一象竞隐藏在这里。站在山下,只能略窥一斑。</p> <p class="ql-block">由此而上,站在象鼻山对面的高山栈道上,才可一睹其全貌。</p> <p class="ql-block">是龙虎山地质公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是长期受雨水冲刷溶蚀风化而脱落,造成崩塌残余型的石梁穿洞类景观。高约100米的山峰有一石梁凌空垂下,整个山体就像一只巨型石象在汲水,以象鼻山景点为主的游览区还有仙丹盒峰、龙胆赤壁、观象台、正一仙峰、百岁洞府、金龙汲水、倒挂藤萝、虚靖堂、畲寨、斧劈神山、面具岩、雄狮回头、金龟翘首等众多景点。“仙象雨霁”是龙虎山陆路八大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象鼻山,我们离开了龙虎山景区,开车朝下一个景区—望仙谷奔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游龙虎山感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虎山水天下奇,文化底蕴胜武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走马观花两日游,略知皮毛未及里。1l</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到望仙谷不过100多公里,但山路盘旋,惊心动魄。我仙到达望仙谷景区时,己是下午5点。望仙谷的特点是观赏夜景。因游人太多,我们到达时已停止购票。无奈之下,只好住在了距离景区10几公里的这处好再来民居,等待翌日进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带泽——齐鲁剑客 摄影/诗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4月26日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