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北易县大北城窖藏金银器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传奇——河北易县大北城窖藏金银器的故事。1986年,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高陌乡大北城村的一次偶然发现,让一只埋藏了近千年的绿釉陶瓮重见天日。瓮中盛满了400余件金银器、玉器、琥珀等珍宝,总重约60公斤,其数量之巨、工艺之精、历史价值之高,堪称宋辽时期金银器窖藏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窖藏的发现与文物概览</p><p class="ql-block">这只绿釉陶瓮高45厘米,形似农家腌菜缸,却承载着“泼天的富贵”。瓮内文物以金银器为主,包括18件银铤、181枚金叶、成套酒器、女性饰品及带具等,其中14件为国家一级文物,171件为二级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银铤与金叶:银铤铭刻“伍拾两”字样,实测重量约2000克(北宋50两),部分刻有“政和六年”(1116年)等纪年,揭示了其铸造于北宋末年的背景。这些银铤多为北宋官方铸造的“官铤”,可能作为岁币输入辽国,印证了宋辽间“澶渊之盟”后的经济往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酒器与饰品:银执壶、花口银盏等酒器纹饰繁复,融合宋辽风格;金梳、耳环、钏镯等女性饰品工艺精湛,如“满池娇纹金梳”以天鹅、婴戏、荷花等元素展现生活情趣,堪称宋代美学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历史背景:战火中的隐秘与交融 </p><p class="ql-block">易县地处宋辽边境,自五代后晋起多次易主,历经辽、宋、金政权更迭。窖藏埋藏时间不早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正值宋金联合灭辽、靖康之变前夕。专家推测,主人或因战乱仓促埋藏财富,却未能归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辽文化的交融**:酒器盖顶的狮钮为宋式风格,而带具中的蹀躞带则具辽代游牧特色。这种多元融合体现了边境地带的文化互动,也暗示主人可能为辽代“南面官”——辽朝仿唐制设立的汉人官僚体系成员,兼具宋辽双重背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币与贸易的见证**:银铤上的“夏祭银”铭文证实北宋夏祭北郊制度,而部分银铤可能通过白沟(宋辽岁币交接点)流入辽境,成为两国经济联系的缩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主人身份之谜** </p><p class="ql-block">尽管窖藏主人已湮没于历史,但文物线索指向其非凡身份: </p><p class="ql-block">1. **财富规模**:18件银铤总重近900两,金叶1848克,加之成套酒器与奢华饰品,非普通百姓所能拥有。 </p><p class="ql-block">2. **文化归属**:饰品风格以汉风为主,如宋代流行的拨子式簪、花头簪,而带具中的心形金饰则融汇契丹元素,推测主人眷属为汉人,或为辽朝汉官。 </p><p class="ql-block">3. **政治联系**:银铤铭文涉及多地官府与责任人,结合易县地处宋辽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主人可能参与过宋辽外交或岁币交接,甚至为辽廷使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历史价值与启示</p><p class="ql-block">大北城窖藏是研究宋辽社会、经济与工艺的珍贵实物: </p><p class="ql-block">- **工艺巅峰**:锤揲、錾刻、镂空等技法娴熟,纹饰兼具写实与寓意,如“凤凰葡萄纹金饰”象征吉祥,“荷叶金饰”暗含清廉,展现工匠的巧思与时代审美。 </p><p class="ql-block">- **文明交融的见证**:从银铤的岁币属性到饰品的多元风格,窖藏印证了宋辽间“和战交织”下的文化渗透,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生动注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只绿釉陶瓮,曾承载着主人对安宁的希冀,却在战火中沉眠千年。如今,它的重现不仅让我们窥见宋辽时代的繁华与动荡,更提醒我们:文明的延续,既在庙堂的史诗,亦在民间的微光。感谢各位的聆听,愿这段历史能激发您对中华文明更深的热爱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代女性用的簪子</p> <p class="ql-block">缠枝莲纹金栉</p> <p class="ql-block">做功精细,上刻有鸳鸯与荷花。</p><p class="ql-block">契丹人的头发,因本民族特点,头发剃掉多。汉人女子头发多,头饰可以插入上,这就表明,金梳子的主人是汉族</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金珀</p> <p class="ql-block">古代的银锭上面写的人名字</p> <p class="ql-block">银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