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北山石刻造像始刻于唐末,历经五代、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北山石刻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多种文化元素,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br></h1> <h1> 北山摩崖石刻被称为 “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展示了晚唐以后各个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貌和发展演变,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br><br> 1961 年 3 月 4 日,北山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 年 12 月 1 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月观音龛</h1> <h1> 第133号,公元1131——1162年,南宋绍兴,</h1> <h1> 窟高3·9米,宽2·72米,深3·05米,正壁观音变体璎珞珠串繁简疏密有致,左侧善财立像长眉隆颊,满面皱纹,长髯挂腮,形象夸张生动。左右壁四大金刚粗狂生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转轮经藏窟图片</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转轮经藏窟位于北山佛湾中部,编号为第 136 号,是一座平顶长方形大窟。该窟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间(1142-1146 年),由河南颍川人胥安主持开凿。</h1> <h1> 转轮经藏位于窟中央,自地面延伸至顶部。</h1> <h1> 装置分为三部分,下部柱基为须弥山形状,上刻蟠龙,上方八面形露盘浮雕许多嬉戏儿童; 中部由八根刻有龙或祥云图案及女性形象的圆雕石柱组成; 上部八面实心露盘浅浮雕有天宫楼阁、舍利宝塔等建筑,周围环绕祥云瑞气。</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山佛湾第136号转轮经藏窟</h1> <h1> 中部由八根刻有龙或祥云图案及女性形象的圆雕石柱。<br></h1> <h1> 第136号转轮经藏窟东壁上的释迦牟尼佛像</h1> <h1> 东壁主要雕刻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是迦叶、阿难、净瓶观音和大势至菩萨 </h1> <h1> 南北两壁对称分布,各有三组雕像。南壁为文殊菩萨、玉印观音和如意珠观音。北壁是普贤菩萨、日月观音和数珠手观音。窟口处还有两尊金刚像。</h1> <h1> 雕刻工艺精湛,佛像、菩萨像等雕刻细腻,形神兼备,如玉印观音头上的花冠精致细腻,历经八百多年仍无一颗珠子损坏。<br></h1> <h1> 转轮经藏窟被誉为 “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中国宋代石窟艺术的巅峰,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h1> <h1> 第136号转轮经藏窟北壁的金刚、普贤菩萨、日月观音和数珠手观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刚</h1> <h1> 数珠手观音,富丽端庄,衣服、佛冠雕饰极其精美,脸庞、神态和手真实生动,妩媚平静,栩栩如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36号转轮经藏窟日月观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36号转轮经藏窟日月观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意观音</h1> <h1> 第136号转轮经藏窟南壁为文殊菩萨、玉印观音和如意珠观音,</h1> <h1>南壁上的金刚和如意珠观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36号转轮经藏窟的玉印观音</h1> <h1> 衣裙、佛冠上的雕饰极其精美!在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上雕刻得如此出神入化,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还仍然如此完好逼真,让人感叹我国古代的雕刻艺术之精湛和高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窟</h1> <h1> 第149号,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h1> <h1> 窟高3·24米,宽3·87米,深3·4米,刻像48尊,正壁刻如意轮菩萨、观音菩萨,左右壁浮雕众天神像,全窟造像精雕细刻,保存完好。</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间如意轮菩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意轮菩萨</h1> <h1>如意轮菩萨左侧雕像</h1> <h1>如意轮菩萨左侧雕像</h1> <h1>如意轮菩萨右侧雕像</h1> <h1>如意轮菩萨右侧雕像</h1> <h1> 右侧墙上的雕塑(上下)雕像形态各异,手持不同器物。</h1> <h1> 左侧墙上的雕像(上下)雕像形态各异,手持不同器物。</h1> <h1>左侧墙上的雕像</h1> <h1>左侧墙上的雕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孔雀明王龛</h1> <h1> 孔雀明王龛,编号为第 155 窟,开凿于北宋靖康元年,刻像950尊,窟中孔雀直立,明王趺坐于孔雀背负的莲台上。两壁刻千佛与孔雀雄姿相映成趣。</h1> <h1> 由工匠伏元俊和儿子伏世能共同完成。采用类似中心塔柱的构造,以孔雀明王像为中心柱,起到支撑作用,人们可遵照古印度佛教仪轨,环绕孔雀明王一周,完成右绕礼拜仪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孔雀明王</h1> <h1> 主尊孔雀明王头戴花冠,面容端庄慈祥,上身披荷叶形披肩,胸饰璎珞,身绕披帛下垂于莲花座上。明王有四臂,分别持有佛经、宝扇、如意珠和孔雀羽毛。</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弥勒下生经变相<br></h1> 第176号窟,公元1126年,刻像173尊,正面刻弥勒造像,左右壁刻经变中的菩萨、文臣武将、男女居士及各式人物等像,内容丰富、雕刻精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弥勒造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泗洲大圣龛</h1> 第177号,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龛高2·98米,宽2·22米,深2·37米。 <h1> 龛正壁刻泗洲和尚,刻志公、方回等僧人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无量寿佛经变相</h1> <h1> 第245窟,9世纪,唐末</h1> <h1> 龛高4·69米,宽3·61米,深0·4米,刻像578尊,经幢和楼阁42座,以中部“西方三圣”为中心,上部刻净土圣景,下部雕“三品九生”及“未生怨”故事,左右凿“十六观”。刻工精湛,被称为晚唐最精美的作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音地藏龛</h1> <h1> 第253号,公元907——960年,五代</h1> <h1> 龛高1·57,米,宽1·22米,深1·66米,刻像48尊,正壁并列观音、地藏,左右壁祥云浮雕,十王,两司,造像面如唐貌,身似宋刻,反映了五代造像有糖至宋的国度风格。</h1> <h1> 北山佛湾北区第269—281号,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等摄于1040年。</h1> 1 <h1>斑驳中仍然可以看到她的笑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经幢</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10月18日生于重庆大足石刻的北山石刻</h1> <h1><br></h1> <h1><br></h1> <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br></h1> <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