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窗细乳(吴庆森)的美篇

晴窗细乳(吴庆森)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又是新燕啄泥时</span></p><p class="ql-block"> 85年村里搞规划拆建,家里住了几代人的土房子连同燕子窝瞬间没了,家人都感到惋惜留恋,房子拆了可以重建,燕子是否还来,成了家人们的一个牵挂。</p><p class="ql-block"> 祖父母都是喜欢燕子的人,每到春天,他们就念叨着,盼望着燕子的到来,燕子一来,他们的精气神也上来了。燕子对他们好像也情有独钟,来到后总要在院子上空久久盘旋,而后双脚登上堂屋前边的铁丝,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祖父母总是站在对面和她们对话,有时干脆搬来凳子两眼对视着她们,至今还记得他们看着燕子笑起来满是慈祥的神情。而后各忙各的,燕子开始衔泥做巢,祖父母开始忙点家务,但每天总要看她们几回,看看新巢筑建的如何,雏燕是否出来,最高兴的时候是看着雏燕开始从巢中探出小脑袋,露着小黄嘴,等着父母喂食的情景。燕子就像他们的孩子,也成了他们老年的精神寄托。也许是祖父母喜欢燕子的缘故,我家的燕子巢就是多:堂屋的横梁上有,屋角上方有,厨房的屋角上边也有,就连配房的横梁上都有。她们形状多为半圆形,只是大小不一,这么一大家住在一起,其乐融融,美美谐和,笑语不断。燕子多,自然拉的粪便也多,有些邻居家干脆把巢端掉,可爷爷奶奶尽管年龄大了,给他们打扫粪便从不嫌脏,也不怕累,就像跟婴儿擦屁股一样高兴。父亲在外地工作,也是常常来信问问家里燕子的情况:燕子今年是否来了?家里有几个燕巢?雏燕是否出巢?还记得有一次父亲来家,一只雏燕不小心掉在地上,燕妈妈在屋内急得围着雏燕团团转,父亲急忙双手捧起雏燕,接着找来梯子,把她小心翼翼地放进巢里,大小燕子朝着父亲不停地呢喃!后来新房盖好!又担心燕子不来了,春天一到祖父母总是望望天空,盼着燕子归来,一天上午,院子里飞来几只燕子,祖母高兴地喊着:“是咱家的燕子,她们回来了”!像失而复得的孩子,全家人端详着她们,欢迎着她们!我们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又拉上两根新铁丝,门上面的窗也为她们打开,拥抱着她们的归来!她们在庭院里呢喃,她们在屋内外成双成对地穿梭,也许她们在选择地址筑巢,也许有很多的的语言想向主人诉说。没多久,新家里搭起了两个新巢,我们和燕子又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后来祖父母走了,父母搬到了城里,我和孩子们搬到了学校,但还是常来看看燕子,看看家,可有一年春天,燕子的巢竟然被不劳而获的麻雀霸占了,还在里面抱了窝,我几次想把窝给它端掉,可想到了燕子,想到燕子筑巢的辛劳,又于心不忍了。就这样我家燕子从此也就不来了,每回到家,心里郁郁寡欢,总是空荡荡的,咒骂着麻雀,思念着燕子,此后回家的次数也愈来愈少。可上周回家,推开大门,竟然看到了久违的燕子,听到了熟悉悦耳的呢喃声,走近屋门,看到燕子竟在屋门上边的角落里筑着巢呢!一只燕子筑巢,另一只燕子也许是啄泥去了,不一会,衔着泥的燕子又飞来了,小心翼翼地将泥团递给同伴,同伴则用灵巧的身体调整泥团位置,将其稳稳地黏在巢的雏形上,并用胸脯轻轻挤压,让泥团与巢更好地贴合。为了让巢穴更加坚固舒适,它们又衔来干草,和泥搅和在一起,那专注的模样,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使命,筑巢过程中,两只燕子还不时轻声呢喃,似乎在交流筑巢心得,又像是在互相鼓励。那一声声清脆燕语,在空气中回荡,为这冷寞的庭院平添了生机,我心里的希望冉冉升起。</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燕子是和春紧密相连的,她是“春的使者”“春的儿女”。她也和吉祥、甜蜜、命运紧紧相连,《诗经》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描述,正因如此,燕子也成了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意象:“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表达了对女子出嫁时的美好祝福,“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通过燕子与鸳鸯的对比,展现自然和谐之美,“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以细腻笔触展现春日景象。“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用燕子回归与节令变化相映衬,说明春天的热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说燕子还与家的兴衰荣辱有关。</p><p class="ql-block"> 自然燕子意象如此丰富,内涵如此深邃,我们何不为她打开一扇门,留下一扇窗,让我们在喧嚣城市里生活中多些陪伴!让人们多些和谐、甜蜜、吉祥!让多彩的生活锦上添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