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程老师文章有感

胡扬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读程老师文章有感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胡扬</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昨天下午,收到程老师推给我的“书评”《大同城墙影像》一文,草看了一遍,今起了个早仔细赏阅,感慨有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是文字的美,就像我跟任勇先生品酒一样,酷爱高度白酒,品尝其甘甜美味。程老师的文学不敢枉论,但从学生的视角,享受到了文字的精道、凝练、秀美,一字“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二是结构的美,文章五个章节,除首尾“问谁”、“寄语”,骨架有三,思想性,艺术性,价值性。从摄影理论,城墙文化和历史发展三维,叙述评价了作品。感觉是一篇学术论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是精神的美,更值得认真学习。首先祝贺小川先生,能得到程老师的青睐评价,是成功的,幸福的。同时,也佐证老师的高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为大同发现和重塑了一份具有史料级文献。其二,老师的文功底堪称美酒咖啡,文字像诗像歌,像花像雨,像山像水,是一种文学享受。文字的精练精准更令人折服。通篇一个白字漏字没有,治学的严谨,我得认真学习了。其三,老师那么大年纪了,不仅认真反复研读了影集,深挖作品特点价值,提练主题,整体谋篇,逐字逐句,洋洋洒洒,还查阅了中外摄影理论,吃苦耐劳的精神气跃然纸上,也令小辈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注:程琪老师是已故词作家张枚同夫人,背景歌曲《二十年后再相会》作词人就是张枚同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此时无声胜有声</b></p><p class="ql-block"> ——《大同城墙影像》印象</p><p class="ql-block"> 文/ 程 琪 </p><p class="ql-block"><b>题记:</b>一年前,晋川将这部厚重的“影书”赠予了我。早知他在做这本书,也很想写点与之有关的文字,却因这一年枚同的离世,让我陷入无边的黯夜与悲恸之中,故而迟迟未能践诺。每记起,时觉抱愧。今日终提笔,略述一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他·是谁 </b></p><p class="ql-block"> 他是谁?在如今的大同文化圈子里,这似乎已经不是个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他,刘晋川。职业,神经外科医生。余业,摄影家。著有影像书册三部,友人戏曰:“一人、一戏、一城”,三部影书,三个领域,立体地编织出大同这块地域的人文历史景观,亦是为一座城池树碑立传。</p><p class="ql-block"> 何止文化圈呵。那天,在他诊室,当他拿出送我的《大同城墙影像》时,一位中年男子,我身后的那位候诊患者,望着那本厚厚的影书说:噢,这就是那本“城墙”呵……我的心突然地悸动了,犹如阳光下鸟儿的翅膀划过蓝天,碎碎亮亮的闪烁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几天,我静静地翻看着这本厚厚的“影像”。边看边想,边想边看,透过这沉甸甸的影书,又一次刷新了我对他的认知。较之《大同文化人影录》和《雁北耍孩儿记忆》前两部,《城墙》一书,历史、社会、学术的意味更趋厚重,就像晋川其人,温润又执著,热情又静好,朴素又内涵。</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说,在如今“人手一机”的网络时代,摄影的门坎儿似乎越来越低,仿佛倏忽间就“人人都是摄影家”了,无疑,这也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作为“摄影人”的难度。难么?没什么,难,才有挑战。于是,我们看到,仍然有这样一些摄影人在顽强且不知疲倦地奔跑着,艰辛着,跋涉着,创作着,努力挖掘着图片背后的故事,就像著名导演、摄影家维姆·文德斯所说的那样,用独特的视角、思维方式以及艺术表现力,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共情”到镜头前面的大千世界与百态人生中。</p><p class="ql-block"> 晋川便是这样的一位“摄影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敏锐·深度·思想</b></p><p class="ql-block"> 这部《城墙》影书,正如晋川所言,他就是想“留住一个城市的记忆与乡愁”。就是这样一句温柔、厚朴且又韧性十足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摄影人的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 都知道,记忆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过程,只是这个记忆的芯片是需要被时常激活的。在这个“激活唤起”的程序中,文学艺术则成为不可替代的力量。这其中,作为视觉艺术的影视、绘画与摄影,其功能更显而易见,也更为直接。</p><p class="ql-block"> 显然,作为摄影人的晋川深谙其道。在这部《城墙》后记中,他如是说:“2008年5月,大同城墙从南城墙善化寺段开始试修复,我感觉这将是一次大同城墙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必要留住城市的记忆与乡愁,应当自觉做一名记录古城变化的志愿者。于是,大同城墙成为我长期关注的一个主题。”</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敏锐的洞察力是摄影人的必备与不可或缺。因为敏锐,你会洞悉别人尚未领悟的先机;因为敏锐,你会抓住头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因为敏锐,你会找到那个最为独特且极具创意的角度……不得不说,这部影书的选题、构思与思考,均彰显了晋川在艺术创作领域是很有些深度的。</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无论在历史、还是艺术范畴,“城墙”都是一个厚重、且涵义极为深广、有无限挖掘与探索可能的重大题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比如,被称作“华夏城墙”、于北纬四十度线上绵延两万多公里的中国长城;再比如,建于公元前一百多年前的苏格兰“哈德良城墙”,还有巴格达的“古巴比伦城墙”、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城墙”等等,它们的每一块砖石、夯土,都在印证着历史、社会与人类的起落与沧桑,有关于此的文学艺术作品比比皆是,不一而足。终于,在这一“家族”的行列中,我们看到了晋川的《大同城墙影像》,这对被誉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大同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文化现象。它是迄今为止,较为完整地纪录与编撰了大同城墙百年沧桑的一部重要文献,它用“无声胜有声”的镜头语言,叙述了大同城墙的前世今生、涅槃与重生。所以,很庆幸,大同城墙遇到了晋川,以及他的一众同行们,也终于,有了我们手中这本厚厚的《城墙》影书。</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晋川记录文化遗产的《雁北耍孩儿记忆》是“点”,采撷《大同文化人影录》是社会人生的“面”,那么这部《大同城墙影像》则可称其为“线”,一条长长的穿越岁月与朝代更迭历史的线,将厚重的历史、时代的变迁、沧桑与新生具象地呈现给人们。</p><p class="ql-block"> 就此而言,晋川的“雄心”不可谓不大,“志向”不可谓不高远,其敏锐的捕捉与坚持,着实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敏锐·深度·思想</b></p><p class="ql-block"> 这部《城墙》影书,正如晋川所言,他就是想“留住一个城市的记忆与乡愁”。就是这样一句温柔、厚朴且又韧性十足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摄影人的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 都知道,记忆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过程,只是这个记忆的芯片是需要被时常激活的。在这个“激活唤起”的程序中,文学艺术则成为不可替代的力量。这其中,作为视觉艺术的影视、绘画与摄影,其功能更显而易见,也更为直接。</p><p class="ql-block"> 显然,作为摄影人的晋川深谙其道。在这部《城墙》后记中,他如是说:“2008年5月,大同城墙从南城墙善化寺段开始试修复,我感觉这将是一次大同城墙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必要留住城市的记忆与乡愁,应当自觉做一名记录古城变化的志愿者。于是,大同城墙成为我长期关注的一个主题。”</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敏锐的洞察力是摄影人的必备与不可或缺。因为敏锐,你会洞悉别人尚未领悟的先机;因为敏锐,你会抓住头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因为敏锐,你会找到那个最为独特且极具创意的角度……不得不说,这部影书的选题、构思与思考,均彰显了晋川在艺术创作领域是很有些深度的。</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无论在历史、还是艺术范畴,“城墙”都是一个厚重、且涵义极为深广、有无限挖掘与探索可能的重大题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比如,被称作“华夏城墙”、于北纬四十度线上绵延两万多公里的中国长城;再比如,建于公元前一百多年前的苏格兰“哈德良城墙”,还有巴格达的“古巴比伦城墙”、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城墙”等等,它们的每一块砖石、夯土,都在印证着历史、社会与人类的起落与沧桑,有关于此的文学艺术作品比比皆是,不一而足。终于,在这一“家族”的行列中,我们看到了晋川的《大同城墙影像》,这对被誉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大同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文化现象。它是迄今为止,较为完整地纪录与编撰了大同城墙百年沧桑的一部重要文献,它用“无声胜有声”的镜头语言,叙述了大同城墙的前世今生、涅槃与重生。所以,很庆幸,大同城墙遇到了晋川,以及他的一众同行们,也终于,有了我们手中这本厚厚的《城墙》影书。</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晋川记录文化遗产的《雁北耍孩儿记忆》是“点”,采撷《大同文化人影录》是社会人生的“面”,那么这部《大同城墙影像》则可称其为“线”,一条长长的穿越岁月与朝代更迭历史的线,将厚重的历史、时代的变迁、沧桑与新生具象地呈现给人们。</p><p class="ql-block"> 就此而言,晋川的“雄心”不可谓不大,“志向”不可谓不高远,其敏锐的捕捉与坚持,着实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唯一·厚重·价值 </b></p><p class="ql-block"> 摄影,看起来是空间艺术。但又不仅仅是,那镜头中显示出来的画面其实又凝聚着时间,凝聚着彼时彼刻“它”的存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所以,每一幅照片,都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它记录了那一时间那一空间发生的一切,它们是独一无二的。也因此,每一幅照片便因这“一次”拍摄,成为永恒。</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墙》这部影书的出现以及它的意义,便不言而喻了。</p><p class="ql-block"> 晋川说:“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作为大同人,记录城市变迁和城墙故事,虽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但是能够利用业余时间为这座自己生活的城市留下点滴文化记忆,我深感是件有意义和非常幸运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影书中,从P99—P204,用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记录和呈现了与生活同步的大同城墙修复工程。这些凝聚着时间与空间的一幅幅作品,都有着艺术、史学与史料的价值。因为,那每一次定格都是“唯一”,是那时那刻天地间的“唯一”。而这每一个“唯一”,在定格的瞬间,同时也凝固了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请看,在《城墙》的P105中,一锹扬出的虚土被定格在不很湛蓝的天空下,这是2008年5月晋川拍摄“大同南城墙善化寺段内侧165米开始试验性修复”的照片。这幅画面的捕捉与定格真的是独具匠心了。那应该是大同城墙修复工程的“第一锹土”,在那一锹虚土扬出的瞬间,其实是打开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结点。很庆幸,这一时刻被晋川记录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P137中,即将修复完工的东城墙,巍峨雄峻,肃穆庄严,整体深灰色的沉稳色调中,一抹夕阳投射在城墙背后的一座楼上,那渐次消长的暗红,仿佛画龙点晴的一笔,让深灰色的肃穆更显厚重,却又不失鲜活,也让屹立的城墙更显恢宏,甚至多了磅礴的大气。</p><p class="ql-block"> 还有,P240、241页中,那嵌入在修复城墙之中的明代城墙的石条、石方和城砖,那历经沧桑的面目,多像一位历史的老者,默默地站在那里,述说着,证明着……</p><p class="ql-block"> 彩色摄影之父彼特·特纳曾说,“你必须让观看照片的人以某些方式完成它。你应该提供他们一颗种子,让其成长并打开他们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窃以为,上述照片中的那“一锹土”、“一抹夕阳”、一块块“石条与城砖”,不仅“独一无二”,而且更像是特纳所说的“一粒种子”,从思想与艺术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联想的无限空间。也因此,它们的“唯一”属性,决定了它的历史价值,且这种价值将随时间的推移与前行日渐弥深,更兀现其稀缺与厚重,这也正是这本《城墙》影书所具有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在路上·执著·追求</b></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在《题石头记》中曾深有感慨地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想,晋川大约是很解“其中味”的。听闻在与读者见面会上,他曾几次哽咽,情不自禁地闪出泪花,他一定是又想起了这十数年的艰辛吧。</p><p class="ql-block"> 从2008年起,晋川便于工作之余,开始了有关“城墙之旅”的跋涉。</p><p class="ql-block"> 他说:“从铲除第一锹杂草和虚土,到城墙修复合龙,再到今日大同古城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宾朋,历时十余年,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酷暑严寒,无数个黎明和傍晚,城墙四周、城墙上、脚手架上、高楼顶上,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和汗水。我用镜头记录下百姓生活和城墙变迁的一个个瞬间,也见证了这段难忘的岁月。……作一本影像专辑,成为我业余生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漫长艰辛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大同历史、古代建筑、传统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等诸方面知识的机会,也因此我体会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之美,并为这份爱去努力实现心中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我深知他的这种艰辛。从认识晋川的那天起,便被他对摄影的执著与追求所感动。我在评说《雁北耍孩儿记忆》中曾提到过,2013年,当他于在京参加学术会议期间,从西五环的苹果园穿越了十一个环路,抵达我家所在的东六环时,我忽然就对这位初次见面的外科医生有了熟悉的好感,仿佛我们已经认识了很久。我想,是他对摄影艺术的执著与追求打动了我吧。</p><p class="ql-block"> 因为执著,所以热情,痴迷;因为执著,所以忘我,投入,不惧艰辛与劳苦。</p><p class="ql-block"> 晋川说:“一本好书的呈现和选题、作者、设计、编辑、制作、经费等诸多因素有关,每一个环节把控不好都会使作品大打折扣。最后只有读者、历史认可才能算是好书。我的每一部书都投入了极大和持久的热情,始终本着对历史、对读者负责的态度,竭尽全力。”</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梦想引路,这艰辛便充满了快乐。就像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驼队与马帮汉子们,艰难地跋涉着,痛并快乐着。</p><p class="ql-block"> “在路上”总是能激发出常态下不可能迸发的灵犀与感觉。 因为“在路上”的意义,不仅指时间和空间层面,更有着社会的、哲学的、生命的意味。某种意义上说,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在路上”发生并完成的。不是吗?地球自转且绕着太阳转,月亮又绕着地球转,太阳系则在银河系里转……没有谁不是“在路上”。生活是一条路,人生是一条路,生命也是一条路,你、我、他,我们,永远都“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凤凰卫视曾做过一档《中国江河水》专题栏目,开场便是王宝和他的“正午阳光”乐队怀抱吉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地踏歌而行,他们唱着——</p><p class="ql-block"> 一条路,遥远又漫长</p><p class="ql-block"> 一条路,充满了希望</p><p class="ql-block"> 在前方,有一缕阳光</p><p class="ql-block"> 那是我,追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想像中,晋川似乎就行走在“正午阳光”的乐队中,坚实而执著地走着——</p><p class="ql-block"> 在前方,有一缕阳光</p><p class="ql-block"> 那是我,追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晋川就是这样一位执著、坚韧地追逐着梦想,为大同这座城树碑立传的人。</p><p class="ql-block"> 他的下一部影书会是什么呢?很期待。</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