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智聖張良的~子房傳奇

徐州文昌書院

<p class="ql-block">子房山位于徐州市区津浦铁路东侧,海拔146米,是徐州的四大名山之一。</p><p class="ql-block">子房山公园就位于山脚下,是一处依托子房山自然山林资源,并融入周边百姓活动需求而打造的生态文化型公园。</p><p class="ql-block">整个公园青山环抱,绿树成林,亭台楼阁掩映其中,一条瀑布自山顶而下,山水相依更显灵动。</p> <p class="ql-block">子房山山体植被茂盛,是徐州市城区的生态绿肺之一,市民的天然氧吧。</p><p class="ql-block">因此,子房山公园的建设紧密结合子房山自然人文实际,坚持“自然+人文+便民”理念,因山就势,巧于因借,打造了东西两条景观廊,突出自然之优美。</p><p class="ql-block">随着这处景色秀丽的山体公园正式显露出它柔美的身姿,不少附近的市民已经来到这里,亲近自然,享受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子房山公园的人文景观注重突出张良文化建设,通过对张良文化的深入挖掘,精心打造张良文化新景点,并结合对子房山原有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成串联全园的张良文化脉络。在公园东入口建设“留侯隐舍”建筑群落,以苏轼散文名作《留侯论》开篇,徐徐展开张良的生平画卷。</p> <p class="ql-block">春日暖阳 陪父母亲一起来游览子房山,看看展示张良张子房一生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据《史记·留侯世家》等记载,张良一生经历了由侠士到谋士再到隐士的身份转换和精神转型,总体上是一个智者的形象。</p><p class="ql-block">张良超乎群伦的足智多谋,使他成为一个著名的智者典型而名垂千古,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一、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张良是历史上著名的智谋人物,但令一般人始料不及的是,他是以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登场的,这就是有名的“行刺博浪沙”。</p><p class="ql-block">据《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出身于一个“五世相韩”的韩姓贵族之家,但他年少时还没来得及“宦事韩”,就碰上“秦灭韩”之事,因而对强秦充满了仇恨。</p><p class="ql-block">于是,韩国灭亡,他的弟弟也因此而死,张良以家财作为酬金,想寻找一个能够刺杀秦王的人。</p><p class="ql-block">他见了仓海君,得了一个大力士,手拿重达百二十斤的铁锥,趁着秦始皇东游之时,张良和大力士刺杀秦始皇,却打中了秦军中的副车。</p> <p class="ql-block">之后在秦皇帝急切想要找到贼人的时候,张良便更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了。这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送秦一椎”,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对秦始皇很有震慑力,更使青年张良一举成为震动天下的著名侠士。</p><p class="ql-block">亡匿下邳期间,发生了一件对张良一生有决定性影响的事,这就是“圯上遇老人”。</p> <p class="ql-block">一天,张良闲游圯上,有个老头走到他跟前,故意把鞋弄得掉到桥下,吆喝张良下去捡鞋,捡上来后又让给他穿到脚上。</p><p class="ql-block">张良本是个年轻任侠的贵族子弟,哪受过这样的屈辱?开始很惊愕,想揍这老头,实在是念其老,才强忍再忍,忍气吞声,并服务到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头认为“孺子可教”,约张良五日后在此相会。</p><p class="ql-block">前两次张良都因迟到受到怒责,后一次“良夜未半往”,老人很高兴,授给他《太公兵法》一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p> <p class="ql-block">老人即黄石公,他这一系列“折辱”张良的做法,可谓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经过黄石公一番颇有“折辱”意味的人生教诲,加之学习其所授之书,使张良完成了由外在之勇向内在之智的精神转型,其性格亦由急躁任气、简单轻率变得深沉稳健、精明睿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年后的秦二世元年,陈涉等人起义,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起兵反秦。</p><p class="ql-block">他本想率众依附楚假王景驹,然“道遇沛公”,遂归属刘邦。原因是他“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为他人言,皆不省”。</p><p class="ql-block">在得到项梁帮助复立韩国后,张良以韩申徒的身份“引兵从沛公”击秦,从此除短暂归韩一段外,他几乎一直追随刘邦建功立业。</p> <p class="ql-block">下韩地,夺宛城,入武关,又还军灞上,鸿门会项;之后又烧栈道,荐三雄,谏分封,调兵遣将,围攻灭项,以至定都长安,封赏功臣,所有这些,刘邦都主要靠张良出谋划策,采用其智谋或建议。</p><p class="ql-block">尤其是每到关键时刻或紧急关头,都是依靠张良巧妙运筹,使局势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从而占据主动并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处处表现出“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的高超谋略,充分发挥了智能的威力和作用,终于协助刘邦完成了亡秦灭项、建立汉朝的伟大历史功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风歌》</p> <p class="ql-block">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高盖世的谋臣张良,在开国皇上刘邦封赏功臣时,却毅然辞去“自择齐三万户”的封赏,认为他最早与皇上是在留相会,自请封为留侯:“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p> <p class="ql-block">随从高祖“西都关中”入关后,又借体弱多病,“即道引不食谷,闭门不出岁余”。</p><p class="ql-block">他在人生最辉煌、最风光、最得意的时候,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生活道路:功成不居,激流勇退,弃官学道,隐居养生,并以此为归宿。</p><p class="ql-block">这样的选择,真可谓不慕富贵,不贪荣禄,全身远祸,善始善终,给了后人深刻的人生启示。</p><p class="ql-block">纵观张良的一生,他原本为侠士,由侠士到谋士,最后成为隐士。</p><p class="ql-block">侠士重勇武、申正义,谋士讲智谋、求功业,隐士尚无为、重养生,三者的精神特质差异甚大,可见其前后角色的变化是传奇性的。</p><p class="ql-block">而且他一生所做的事,往往惊天动地,叱咤风云,或关系到中国历史发展,或出人意料影响极大。因此,张良的一生的确是富于传奇性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