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21日,自驾南太行(4)

蓝妮

<b>续前篇(3),本篇记录3月20日下午~21日从山西昔阳大寨~河北赵县~北京的经历,全程508公里,全程1772公里。</b> 3月20日下午3点15分进入和权服务区。 4点10分出和顺北收费口。 走G207国道昔阳方向。 4点27分进入昔阳县,离大寨越来越近了。 5点在路边的宣传牌前打卡。 5点10分进入大寨景区。 大寨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div> 大寨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个穷山村,这里属太行山土石山区,由于长期风蚀水切,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貌。旧社会,人们形象地概括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三天没雨苗发黄,下场急雨地冲光,地里上肥地边流,冲走肥土剩石头。”45年解放后,大寨在老一辈党员陈永贵、贾进才、贾承让、梁便良、宋立英等率领下,47年成立了互助组,53年实现了合作化,大寨人决心组织起来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开始了改变大寨恶劣自然条件的十年造地规划。大寨人凭着一双手、两付肩、一把镢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的苦干,山坡造梯田,河沟造粮田,硬是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缴国家20多万斤余粮。<div>  可是,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山流、地冲、房倒、窑塌,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十年心血付之东流。灾后上级领导慰问大寨,并送来了钱、粮、物资,大寨人没有要,以陈永贵为首的党支部面对灾情,毫无惧色,响亮地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不要国家的钱、不要国家的粮、不要国家的物资;交售国家的公粮不能少、社员分红不能少、群众口粮不能少。”在陈永贵同志的带领下,开展了重建家园的热潮。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五年奋战,大寨战胜了自然灾害,建成了“层层梯田平展展,窑洞排房齐崭崭”的新大寨。</div></div> 来到大寨很感慨,这是当年编入小学课本里的人物和故事,是全国人民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榜样,是五、六十年代人们的集体记忆。 时隔二十年,又见陈永贵同志雕像。泰山石雕塑的陈永贵半身巨像,塑像高7.2米,宽3.8米。<div>  陈永贵同志的一生,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孤例。在当年那个火红的岁月,共和国出现了工人总理、农民总理、就连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代表,同样是出身最基层的普通人。他们被基层人民推举,最重要的是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原本作为大寨村支书的陈永贵,来到北京成为了共和国的副总理。</div><div> 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陈永贵在工作上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div><div>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工人农民劳动模范逐步走上各级领导的岗位,如:农民书记陈永贵、钳工倪志福、纺织女工吴桂贤、蔬菜售货员李素文、木工张百发、建筑工人李瑞环......他们凭着自身过硬的行业技能,带着对基层劳动者的感情和诉求,从最普通的劳动者逐步走上国家领导岗位,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div> 5点17分来到大寨展览馆参观。<div>  大寨人这种改天换地的精神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表彰。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font color="#39b54a"><b>农业学大寨</b></font>”的号召,65年,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div><div> 从此,大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div> 陈永贵出身贫寒,有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他家才获得解放,分得了土地,政治上也翻身作了主人。因此,陈永贵打心眼里拥护共产党,热爱毛泽东。<div>  战争年代,他积极支前,努力生产。建国后,他成为大寨的党支部书记。与那个时代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一样,他听毛泽东的话,带领农民跟共产党走。所以,<font color="#39b54a"><b>从入党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坚信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b></font>。50年代初,他带领大寨全体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之后,率领农民,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自然灾害,夺得了丰收,巩固了集体经济。50年代后期,他又带领大寨人走上了人民公社化的道路,大寨成了大寨公社下属的一个大队。<br> 同时,陈永贵又是一个具有一定政治头脑,有很强组织能力的基层干部。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处处以身作则,在农民中有很高的威信。因此,他依靠群众,工作成绩很突出。50年代和60年代初,大寨就成了地区、省、全国的先进典型,陈永贵本人也成为<font color="#39b54a"><b>全国劳动模范、模范党支部书记</b></font>。 </div><div> 陈永贵和大寨的突出事迹为毛泽东所了解是在1964年。这一年的3月28日,毛泽东去南方巡视,专列停在邯郸火车站,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到邯郸火车站毛泽东专列上汇报工作。在汇报中,陶鲁笳提到了陈永贵和大寨的事迹。对此,毛泽东十分重视。他问陶鲁笳:陈永贵是哪几个字?他识不识字?陶鲁笳用笔在纸上写下了陈永贵三个字,然后告诉毛泽东,陈永贵不大识字,但讲话很讲辩证法。毛泽东听后更感兴趣了,他告诉陶鲁笳,一定要把陈永贵和大寨的事迹材料送给他。之后,毛泽东又打电话给周恩来,要他了解大寨和陈永贵的情况。周恩来通过山西省委了解到大寨的实际情况后,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也看了大寨和陈永贵的事迹材料,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典型。从那以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对大寨的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陈永贵十分赏识。</div><div> 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过71岁生日的时候,在他自费宴请的客人中,就有陈永贵。陈永贵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到人民大会堂时,毛泽东热情地拉着他的手,问了他身体、家庭等许多方面问题,使陈永贵深受感动。席间,毛泽东还特意让陈永贵坐在自己身边。此后,经毛泽东提议,陈永贵以一个农民的身份,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那时,陈永贵经过自己刻苦学习,也基本能看懂文件了,能读《毛泽东选集》了。</div><div> “文化大革命”初期,经毛泽东和周恩来提议,陈永贵当上了晋中地区领导人,不久又晋升为山西省的领导人。1969年,在党的九大上,经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提名,陈永贵当选为中央委员。党的十大时,又是经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名,陈永贵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不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div> 1959年,在陈永贵的倡导下,大寨和虎头山后的井沟村,结成兄弟村,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大寨安装电磨电灯,没有电线杆,井沟山上有松树,他们砍下树还加工成材送到大寨;1959年8月井沟的玉茭地因化肥赶不上,叶子发黄,大寨支援井沟1000斤氮肥。这都体现了陈永贵的格局和远见。 这是1964年毛主席接见陈永贵,当时他穿的衣服、袜子、扎的白毛巾。 左图:周总理一生关怀大寨,爱护大寨,支持大寨,曾三访大寨,和大寨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div>右图:邓小平两次登上虎头山。对大寨人取得的成就给与高度评价。</div> 周总理第二次上大寨视察,就对陈永贵说:“大寨是山区,缺水,要兴修水利啊。” 郭凤莲经历了大寨历史上的两次创业。第一次创业从1964年开始"农业学大寨"到1980年。第二次创业从1991年开始至今,郭凤莲带领大寨闯市场,建设"新农村"。<div> 郭凤莲1947年9月生,山西昔阳人,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不是大寨村人,她从小被寄养在姥姥家,她的姥姥家就在大寨村,所以郭凤莲长大后也在大寨村务农。郭凤莲踏实苦干,加入了大寨的“铁姑娘队”,担任了队长,成为大寨“铁姑娘”的代表,同时也成为大寨村的名人。</div><div> 在"农业学大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被称为"铁姑娘"的郭凤莲与大寨一起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应该说,陈永贵为改变大寨的落后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郭凤莲就是从他手上接过大寨的这面大旗。那时的大寨,风光无限。但是随着国家经济改革开放,大寨和郭凤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br></div><div> 后来,郭凤莲步入仕途,先是在山西昔阳县任职,不久后又陆续担任了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1991年,郭凤莲重返大寨村,继续担任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带领大寨村二次创业,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担任了董事长的职务。二次创业、重振大寨的担子落在了"铁姑娘"的肩上。</div><div> 顺应改革的浪潮,从当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这样的转变不容易,而郭凤莲和她的大寨做到了。她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大寨企业经历了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转变。如今的大寨,又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报",一片繁荣景象。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郭凤莲还被授予了全国十大女杰的光荣称号,如今她依然生活在大寨,继续带领大寨村前进。 </div> 大寨生产的羊毛衫。当时还有大寨核桃露。<div> 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拓宽思路、与时俱进,深刻领会发展才是硬道理,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的实实在在。从单纯农业经济转向了因地制宜,多企发展,品牌战略联手发展的新思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先后兴办了煤矿、水泥、运输、饮品、贸易、旅游等八个企业。</div> 集体经济增强了,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大寨处处都体现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小学生上学免费就读,大学生每年有奖学金,住房每户平均补助45~50%新建房资金。近十年来,公共设施改造建设,每年投入200~300多万元,如今的大寨已是房子新化,街道硬化,环境美化的新大寨。 从展览馆出来跟着导游小李上虎头山。 在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大寨村,有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山包,当地人称为虎头山。这样的小山包在名山大川遍布的中华大地,固然是毫不起眼,但是,因为两位名人的最终归宿坐落于此,让虎头山成为了名震一时的热土。<div>  一位是共和国唯一一位从农民被提拔为国家副总理的<font color="#39b54a"><b>陈永贵</b></font>,同时,还有一位同样是曾经担任过副总理一职的郭沫若。无论是陈永贵总理,亦或者是郭沫若,都曾经是那个时代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们最终都选择葬入了这处被外界视为山野之间的虎头山,这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div><div> 陈永贵同志逝世后葬入虎头山,尚且可以理解为落叶归根,然而,放在郭沫若的身上却有些奇怪,他似乎和大寨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郭沫若同志选择葬入虎头山的直接原因非常简单,那便是郭沫若同志在临终前表示,自己和大寨人民还有一个约定没有兑现,那便是再次回到大寨村与大家见面,既然如此,就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大寨村虎头山,让自己和大寨人民永远在一起。</div><div> 大寨精神其实与红旗渠精神一样,都是那个时代,勤劳的中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带领下,以超乎常人的意志与斗志,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几乎是不可能的伟大工程,也为今天的基建狂魔,注入了最深层次的灵魂基因。</div> 这是2005年在虎头山留影。 站在虎头山观景台看夕阳照耀下的大寨村。 周总理纪念亭。周总理登上虎头山时在此休息。 在虎头山上一共有12个蓄水池,先修了8个,后来又修了4个。我们看了其中的三个。 <div> 这是<font color="#39b54a"><b>友谊池</b></font>。当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到中国寻求援助,周总理就安排这些外国元首到大寨参观并接受教育,激发他们本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救精神,而不是伸手等靠要。外国元首回去后又让他们国家的青年来大寨学习。因此,这个山坡叫友谊坡,旁边修了一个水池叫友谊池。</div> 这是<font color="#39b54a"><b>支农池</b></font>。意为支持农业灌溉用的水池。 这是<font color="#39b54a"><b>军民鱼水池。</b></font>池子是解放军帮助修的,村民称为“军民池”。 大寨村虎头山上有4座名人“墓地”,分别为本村的第一任支部书记贾进财和第二任书记陈永贵,另外两个人是全国闻名的大文豪郭沫若和孙谦,他们则不是大寨村的。 在陈永贵同志的墓地前,讲解员饱含深情的为我们讲述老书记的事迹。 站在虎头山上看大寨新村。<div>  顺台阶看下去,陈永贵的塑像就在那里,就像老书记一直看着大寨的山山水水。</div> 老英雄贾进才墓地。<div><br></div> <font color="#39b54a"><b>贾进才</b></font>,1909年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194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第一任大寨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大寨人建石坝、地椿、水池、窑洞、排房,为大寨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是大寨艰苦创业的杰出代表。<br> 1965年5月,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寨时,亲切地称贾进才是"老英雄"。总理详细了解了大寨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对当地群众战天斗地、改造家园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贾进才代表大寨人汇报了劳动成果,介绍了大寨精神的内涵。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老贾啊,你是大寨的好书记,更是全国农民的好代表。你带领乡亲们走的路子是对的,党和国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大寨建设得更美好。"<br> 1966年10月,贾进才应邀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br> 1989年9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欢声雷动。80岁高龄的贾进才,以特邀农业劳动模范的身份,出席了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当贾进才的名字被宣读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知道,这位山西昔阳大寨村的老支书,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div> 贾进才还是陈永贵的“伯乐”。新中国成立时,贾进才是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在大寨村的土地改革中,贾进才发现了陈永贵的优点,1952年,贾进才主动让贤,让陈永贵担任支部书记。<br> 贾进才为大寨的建设鞠躬尽瘁,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他挚爱的这片热土。直到1996年2月,贾进才因病去世,享年87岁。他的一生,是大寨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艰苦创业的杰出代表。</div> <font color="#39b54a"><b>孙谦</b></font>同志墓地。<div> 孙谦(1920年4月4日~1990年3月5日),原名孙怀谦,1920年4月4日生于山西省文水县南安村,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山药蛋派作家,历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山西省影协主席等职。1996年3月5日,孙谦病逝于太原,享年76岁。</div><div> 孙谦同志从1942年开始文艺创作,先后写出大批优秀的秧歌剧、电影文学剧本、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作品。创作中他坚持民族化、大众化道路,深入生活,反映现实, 始终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和渴望着人民精神与物质生活的改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他1992年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称号,1995年获国家授予的“文化部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div><div> 1963年大寨遭受特大洪灾后,孙谦深为大寨人民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的精神所感动,带病深入采访,与全村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写出了具有巨大反响的长篇报告文学<font color="#39b54a"><b>《大寨英雄谱》</b></font>,以后又多次到大寨深入生活。他认为 ,大寨人 民的艰苦奋斗精神,代表了中国亿万农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在他以后所写的作品中 ,始终贯穿着这一精神。</div><div> 遵照孙谦同忘的遗嘱,他的骨灰撒在了 大寨虎头山上。他的人品和优秀作品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div> 这是郭沫若给大寨写的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郭沫若原诗《颂大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狼窝成良田,凶岁多大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65年12月7日</div><div> 郭沫若在生前曾探访过大寨乡,对于郭沫若来说,大寨是延安精神的传承,是自己作为一个文人和革命者最后的坚持和风骨,并答应当地人民在他去世后会回到那里。<br><div> 郭沫若在临终前,留下了遗嘱:"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为了成全郭沫若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到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一块梯田里。</div></div></div> <p class="ql-block"> 沿山路往前走,脚下有一条沟渠,这就是著名的<font color="#39b54a"><b>团结沟</b></font>。 </p> 沿团结沟向前就是大寨红旗渠。团结沟渡槽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大寨人为了将水引入虎头山,灌溉层层梯田,在团结沟修建了一座长120米、高27米、过水渠底宽1米、深1米的渡槽,并在输水的渡槽上面再加盖石板,形成了下面输水、上面行人的两用桥。团结沟渡槽共动用土石方3000立方米,砌筑石材1960立方米,由水渠、蓄水池、渡槽、喷灌滴管等设施构成一套功能完备的节水灌溉体系。<br> 大寨红旗渠侧面。团结沟沟底是著名的大寨水库,雄伟的渡槽横空跨越水库上面,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团结沟渡槽已成为大寨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大寨精神的象征。 路边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 站在虎头山,看昔阳的夕阳! 继续开车向狼窝掌走去。 “三战狼窝掌”标志碑。 天色已晚,周边景色看不清楚了,先返回村里安排吃住,等明天再仔细看。 我们来到村里,7点住到导游小李家里,她家正好有4间民宿房,很干净。用她的话说:不能给大寨丢脸。 晚餐小李的爱人亲自掌勺,做了一桌大寨农家饭。 小李拿出一瓶大寨自酿的酒让我们尝尝。<div>  【在吃饭时小李的一句话令我感动:我们问她这个酒好喝吗?她说这是我们接待用酒,是纯粮食酒,我们做为大寨人,必须实实在在的,不能有悖大寨人的称呼,不能给老书记丢脸。】</div> 第一次同行。 第二次同游。 1号车全体。 2号车全体。 有情怀的战友们在大寨举杯同饮。 吃好喝好,晚上9点半上楼休息。 <b>第五天3月21日大寨~河北赵县~北京。全天508公里,全程1772公里。</b><div> 早上7点半在小李家吃早餐。我们还没吃完,小李就要上班去了,让我们自己收拾好行李走就行了。</div> 吃完早餐,8点15分装车出发。今天我们要去狼窝掌看看,昨天天色暗了,没有看太清楚,今天必须补上。然后,再到大寨村里转转,看看陈永贵同志故居。 狼窝掌,又称“黑老山沟”,是大寨7条山沟中最大的一条,3里长,两丈多宽。上下落差甚大,每到暴雨季节,这条沟里的山洪特大,像脱缰的野马,直扑下来,肆虐横行。长长的沟里没有耕地,只有乱石滚滚,野草丛生,人迹罕至。早年间,常有野狼出没其间,故有“狼窝掌”这个名字。 <font color="#39b54a"><b>一战“狼窝掌”</b></font>是1955年冬天,陈永贵带领全村58名劳力上了工地。天不明到工地,星星出来才回村,“一两天头顶星星”。整整干了一个冬天,直干到农历除夕才收工。春节过后,正月初三继续开工,一直干到春耕之前。一冬一春的苦干,在沟里建起25道石坝,填进几万方黄土,使昔日荒凉的大山沟,变成一层层簸箕形的梯田。开春后,新造的地里播下种子,很快出齐了苗。一眼望去,满沟绿油油的好庄稼。到了夏天,庄禾茁壮,更是喜人。<div> 可是,一场暴雨过后,山洪暴发,“狼窝掌”里浊浪滔天,25道大坝全部被洪水冲垮,一块块梯田和地上茂密的庄稼全被冲个干干净净!“狼窝掌”又成了一条烂石沟!</div> <font color="#39b54a"><b>  二战“狼窝掌”</b></font>。1956年秋后,他又动员、组织起全村58名劳动力,再一次走进“狼窝掌”。他与乡亲们一起仔细研究再战“狼窝掌”的新办法。洪水冲垮了坝和地,教训还在人,是工程上有缺欠。一是坝基扎得不深不牢;二是垒坝用的石块不够大,所以石坝对洪水的抗冲击力量不够。今年再动工,他们把坝基挖得深深的,采来更大块的石头,重新垒坝。同时,他们还在沟首建起一个二亩大,二丈深的小水库,拦蓄山洪,减小冲击力量。又是一个冬春的苦干,春耕前,陈永贵带领乡亲们高高兴兴干完了所有工程,撤离工地时心上说,这回可以放心了。<div> 谁知1957年夏天的雨更大,山洪更猛。那天夜间,乌云漫天,半夜过后,一阵天崩地裂般地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虎头山上,洪水呜呜叫着冲下山来。风雨声中,只听得一阵闷响,从“狼窝掌”方向传来,震得大地颤动。陈永贵被雷声震醒后一直没睡,听到这声闷响,心上喊声:“不好!”点上马灯就奔“狼窝掌”。他在雨里泥里爬上虎头山,可“狼窝掌”沟却没法靠近了。一沟浊流冲着土壤、石块、庄禾滚滚而下。完了!“狼窝掌”工程又被冲垮了!</div> 二次失败,大寨人的心气受到了巨大打击。 <font color="#39b54a"><b>三战“狼窝掌”</b></font>。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陈永贵的压力非常大,他一个人默默地蹲到“狼窝掌”的山坡上,含着烟袋思谋:“难道就干不成了吗?”他绝不甘心失败,心上一狠:两次失败了,那就再来第三次,绝不能退却!陈永贵决心三战“狼窝掌”!说起这段往事,老一辈大寨人都对陈永贵竖起大拇指说:老陈这人就是有决心。没有他,三战“狼窝掌”的事就干不成!<div> 秋后,陈永贵带着大寨的干部群众第三次进了“狼窝掌”,仔细检查了每一道坝、察看了每一条支沟,摸清了毛病,找到了改正、补救办法。</div> 1957年冬天的数九寒天里,第三次大战“狼窝掌”的战斗又开始了。社员们都争着要上“前线”。开工那天,全村17对夫妻一起进了沟,7户社员全家上了阵。当时,只有60多个劳力的大寨,就有70多个人出了工。<div> 这次任务更艰巨,全沟要筑32条大坝,最高的大坝高两丈五,灌浆用的石灰就要6万斤。打坝用的石头要从山上开,要从山头上运下来。几万方土被冲走了,要一方方从别处抬过来,重新垫起来。大寨人在冰天雪地里,苦干了一个冬天,终于完成了任务。“狼窝掌”,这条最凶暴的山沟到底被治服了!</div><div> 第三次治理“狼窝掌”的工程建成后,经受了几十年来几十次洪水,其中包括1963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的考验,仍然稳如泰山。</div> <font color="#39b54a"><b>大寨人在7条山沟里垒起了总长15里的180多条大坝,</b></font>修下了2条盘山渠,2个小水库。3000多个鱼鳞坑、蓄水池;把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把4700多块地修成了2900块,还新增加了80多亩好地。 大寨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了穷山恶水,改造了虎头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从1953年到1962年间,大寨人把200亩山梁地大部分围起二尺高的地埂,400亩坡地修起道道堰,变成水平梯田。7条沟里全打出道道石坝,造出80亩好地。基本条件的改善,促使全村粮食生产不断提高。平均亩产从130斤上升到774斤。这期间向国家卖粮食170万斤。 从狼窝掌下来,8点42分来到大寨村。 2005年夏天在大寨村留影。 时隔20年又见大寨。 宋立英,女,1931年生,乐平镇河西村人。童年时随家人逃荒落户到大寨,因生活困难,13岁便被卖到同村贾登元家。给贾登元当长工的贾进财,借了一石玉米,将宋立英收为童养媳。<br> 昔阳解放后,宋立英积极支持丈夫贾进财投身土地改革运动,自己带头冲破封建习俗,走出家门,带领大寨的妇女做军鞋、送公粮、演新戏,支援解放战争,争取妇女解放。1947年入党,不久后任村妇联主席,她积极提倡“男人要分担家务”,减轻妇女白天上地劳动,晚上回家再忙家务的双重负担,使广大妇女从“三台”(锅台、磨台、炕台)解放出来,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劳动。这些举措使大寨妇女成为治山治水的生力军。她是<font color="#39b54a"><b>大寨村的第一个女党员和第一任妇女主席,是迄今为止大寨村任职时间最长的村干部</b></font>。<div> 她从1947年入党后就开始为党工作,当时她还是个17岁不到的大姑娘。1952-1955年任大寨村党支部副书记;1973年7月-1983年5月曾担任山西省妇联副主任。1979年9月,被命名为全国妇女"三八红旗手"和山西省"三八红旗手";1980年2月,当选为山西省劳动模范。直到1993年才从村干部的岗位上退下来时,已经是63岁的老大娘了。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村干部生涯中,宋立英从上到下曾担任过各种领导职务,她为大寨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div> 8点55分来到陈永贵故居。 陈永贵家只有两个窑洞,其中一个是厨房,一个是卧室,陈永贵担任领导职务后,在院子的门口盖了一间接待室,接待外宾和来访人员。 这个屋子是有3间,33.8m²,一间用于接待来访客人和群众,一间用于存放各种资料,一间用于陈永贵学习和休息之用。 经过多年的洗礼,大寨已撩去它那层神秘的光环,如今的大寨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农业旅游村。大寨人的生活也早已不是肩挑重担、开荒种地,住进了别墅,为游人提供服务的窑洞饭店和纪念品商铺比比皆是,乡村旅游已成了大寨人的主业。<div><br></div> 9点40分离开大寨。 12点30分到达赵州桥景区。 12点57分主任找到这家“红楼小驴宴”,我们在此先吃午饭,河北特色的美食不能错过。 驴肉火烧必须点啊! 1点半来到赵州桥景区。 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font color="#39b54a"><b>李春</b></font>设计建造,<font color="#39b54a"><b>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b></font>,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还有一座小商桥)、保存最完整的<font color="#39b54a"><b>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b></font>。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div>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荣获石家庄十大城市名片之一。<font color="#39b54a"><b>它是中国第一石拱桥</b></font>,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 </div> <font color="#39b54a"><b>赵州桥</b></font>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作"大石桥"。 赵州桥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是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创造了世界之最。河北民间将<font color="#39b54a"><b>赵州桥与沧州铁狮子、定州开元寺塔、正定隆兴寺菩萨像并称为"华北四宝"</b></font>。 它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9.6米宽的大券。可是用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块间没有相互联系,不如纵列式坚固。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建造赵州桥时,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使它们连成了整体。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坏了一个,也不会牵动全局,修补起来容易,而且在修桥时也不影响桥上交通。 栏板望柱上精雕龙兽和花卉图案,尤其是浮雕上各具神态的蛟龙或相互缠绕,或游玩嬉戏,若飞若动,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这些龙雕造型生动,跌宕多姿,风格古朴豪放,意境深厚,刻工精细,刀法苍劲,显示了隋代深厚严整、矫健俊逸的石雕艺术风格。 赵州桥就在河北,那么近,那么美,可是一直也没有来能亲眼看看,这次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div>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不仅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据世界桥梁的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期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div> 2点43分出赵县收费口。 4点18分进保定服务区休息。 5点11分经过公安检查站。 5点19分经过进京检查站。 5点43分经过杜家坎收费站。 6点34分迎着落日回家。 【后记】5天的行程很快结束了,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从红旗渠到黄崖洞,从虎头山到狼窝掌,走进巍巍太行,沟壑纵横,雄奇险峻,历史丰碑,红色记忆!<div>  一路同行的朋友们,下次再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