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南围屋位于江西龙南,是客家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为防御聚居而建,集家祠堡于一体,高墙炮楼林立,现存376座,是客家文化“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游记视频】围屋灯火映客心</p><p class="ql-block">踏入龙南世客城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回廊。这座以“客”字为形的建筑群落,在暮色中舒展着青瓦飞檐的轮廓,檐角悬挂的红灯笼与濂江水面的倒影相映成趣,恍若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作为第32届世客会主会场,它将关西新围的雄浑与燕翼围的精巧熔铸一炉,以“回”字形结构承载着千年客家文脉,每一块青砖都在诉说着迁徙者的传奇。</p><p class="ql-block">穿过围都广场的巨型铜鼓雕塑,走进世客会主会场,时光的褶皱在这里层层展开。《走进赣州》陈列展以声光电技术重现了客家先民五次大迁徙的壮阔画卷,从宁化石壁的篝火到岭南丘陵的梯田,从南洋橡胶园的烈日到旧金山唐人街的霓虹,玻璃展柜里的族谱残页与海外客属社团的泛黄照片,在光影中编织出跨越山海的精神纽带。世界客家文化非遗馆里,来自全球21个国家的非遗项目在此对话:印尼客家木雕的繁复纹样与赣南客家织带的经纬交织,马来西亚“大伯公”信仰的鎏金神像与闽西木偶戏的灵动傀儡,共同勾勒出客家文化的多元光谱。</p><p class="ql-block">当暮色浸染走马廊的雕花窗棂,世客城的夜生活悄然苏醒。沿江美食街升腾起客家酿豆腐的氤氲热气,身着传统蓝衫的老人在围屋墙根弹奏月琴,悠扬的客家山歌与酒吧街的爵士乐在晚风中碰撞出奇妙的和弦。登上联谊桥俯瞰,整座世客城化作一艘流光溢彩的航船,霓虹勾勒的围屋轮廓倒映在濂江之中,宛如客家先民乘风破浪的艨艟巨舰。突然,水幕电影在江面升起,《来的都是客》的旋律中,无人机编队在夜空拼出“五洲客家音”的璀璨字样,江畔的游客们不约而同地亮起手机闪光灯,好似银河坠入人间。</p><p class="ql-block">在非遗工坊体验客家蓝染时,老匠人将靛蓝染料浸入白布的刹那,我忽然懂得:客家文化的魅力,正在于这种“守旧如新”的智慧。世客城的设计者巧妙地将燕翼围的走马廊转化为现代观景台,把关西新围的炮楼改造成VR体验馆,既保留了围屋的筋骨,又注入了时代的血液。正如展厅里那盏穿越百年的风雨灯,玻璃罩虽已斑驳,灯芯却始终燃烧着迁徙者的火种。</p><p class="ql-block">离开时,月光正洒在“世界客属恳亲馆”的匾额上。回首望去,世客城的轮廓在夜色中愈发清晰——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客家人的精神原乡。在这里,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根”的印记,每一缕晚风都传唱着“家”的歌谣,而那些在围屋光影中穿梭的身影,正用脚步丈量着文化传承的永恒距离。</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钟少文撰文)</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关西围(全称关西新围)位于江西省龙南市关西镇,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历时29年建成,是客家围屋的巅峰之作。这座占地7426平方米的方形堡垒,由木材大亨徐名钧倾资建造,以“国”字形布局为核心,中轴对称分布九幢十八厅,内设14个天井、124间房,集住宅、祠堂、防御功能于一体。其高达9米的围墙厚达2米,四角炮楼与密布的枪眼构成严密防御体系,兼具护城河与半月池的军事屏障。围内木雕、石雕工艺精湛,正厅石狮与龙凤雕刻彰显客家工匠智慧。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国家4A级景区,关西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被誉为“东方古罗马城堡”,近年通过修缮活化,成为展示客家宗族文化与建筑美学的“活化石”,并将以全新面貌迎接第32届世客会。</p> <p class="ql-block">寻味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关西新围|Guanxiwei Round関西新田 9</p><p class="ql-block">关西新围始建于清期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竣工,历时29年建成,由关西名绅徐名均所建。关西新围呈方形,三层士木结构,面积达11300多平方米,为与其祖辈所建的老围西昌围区别,称之为“新围”。围屋坐西南朝东北,平面呈“国”字形,面阔92.16米,进深83.54米,古地面积7426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477平方米,围墙高约8米,墙厚约1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1米高的炮楼,围屋依山旁水,整体布局良好,集“家、祠、堡”多种功能为一体,与围屋配套的还有内外花园、戏台。土库、书院等建筑。关西新围以祠堂为中轴线,前后三进,五组并列,是客家地区传颂的九栋十八厅的典型建筑。是国内保持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全上艺最精湛的客冢万形围屋,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西昌围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关西新围创建人徐名均(俗称“徐老四”)的祖居地,因徐氏家族经营木材生意时船号及木材烙印为“西昌号”得名。它是徐氏家族历经数代逐步建成的不规则形围屋,最初为防御山贼匪患而建,后随家族繁衍不断扩建,形成独特的布局。</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1. 不规则“蛤蟆形”布局</p><p class="ql-block">西昌围占地约5257平方米,整体呈不规则的蛤蟆形,东西围门形似蛤蟆双眼,祠堂位于“心脏”位置,暗合风水宝地的设计理念。这种布局因山就势,灵活适应地形,与关西新围的方正形制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赣南围屋从村寨向防御性民居演变的过渡特征。</p><p class="ql-block">2. 明代建筑工艺遗存</p><p class="ql-block">围屋主体为二层砖木结构,保留了明代建筑的梁架结构和装饰风格。窗扇、门页、天花上的彩绘雕刻尤为精美,如祠堂月梁的牡丹彩绘、立孝公堂的飞天神龙浮雕等,堪称客家建筑艺术的精品。此外,围内还设有观音厅,体现了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与生活融合。</p><p class="ql-block">3. 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围屋外墙底层以三合土夹卵石筑成,厚达1.5米,上端设炮眼和瞭望孔。西南面建有三座炮楼,可形成交叉火力网,防御功能突出。围门采用厚重木门加铁栅的双重防护,内部通道曲折,兼具居住与军事防御功能。</p><p class="ql-block">西昌围以不规则的建筑形态、精美的明代工艺和深厚的家族文化,成为赣南客家围屋中的“活化石”。它不仅是建筑史上的珍贵遗产,更是解读客家人生存智慧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捐 赠茶營墙</p><p class="ql-block">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2023年11月,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在赣州龙南举办。这是自1971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创办以来首次在内陆县级城市举办。两干多名海内外客属乡亲和嘉宾云集龙南,群英荟萃,盛况空前。南埜溢彩,围乡流光。</p><p class="ql-block">为办好这次盛会,众多企业、乡贤、商会、单位及部分客属乡亲等社会各界,积极响应龙南市委、市政府号召,秉承“办好一场盛会,改变一座城市,推动一域发展”的理念,发扬主人翁精神,踊跃捐款捐物,戮力同心,倾情奉献,鼎力支持办好第32届世客会,为大会的顺利召开作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为诚表谢忱,铭记善举,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龙南市筹备工作指挥部特设立接受捐赠荣誉墙,铭碑昭示,功德流芳。</p><p class="ql-block">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龙南市</p><p class="ql-block">筹备工作指挥部二O二三年十月</p> <p class="ql-block">《七律·龙南关西围》</p><p class="ql-block">百年精筑锁烟峦,九井三围壮巨观。</p><p class="ql-block">石狮镇宅乾坤定,玉带环门日月安。</p><p class="ql-block">商路功成营壁垒,烽烟势迫护衣冠。</p><p class="ql-block">花洲遗韵琴歌杳,戏苑余音鼓瑟残。</p><p class="ql-block">阅尽沧桑风骨在,巍巍犹作汉家看。</p><p class="ql-block">注:此诗融汇关西围史实与建筑特征。首联以"百年精筑"呼应围屋耗时29年营建史,"九井三围"直指其"九井十八厅"建筑形制。颔联"石狮镇宅"取自祠堂双狮护卫之典,"玉带环门"暗喻半月池与关西河构成的防御水系。颈联既述徐氏经营发迹建围史,亦言围屋御匪抗敌之功。尾联以"花洲""戏苑"追忆苏州园林式景观与戏台往事,末句"汉家"点明客家文化中原根脉。全诗严守平水韵十四寒韵,中二联工对,意象择取皆源自围屋实体遗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