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图:晓阳</p> <p class="ql-block"> 在“春光里”民宿接待中心宽敞明亮的落地窗前,我看到溪畔的院内有一位身形瘦小但很结实的老人在进行竹编。他是刘师傅,早年是江西老家村里使用竹子手工编织生活用品的篾匠。</p> <p class="ql-block"> 只见他熟练地使用手中的蔑刀将碗口粗的竹子劈剥成各种规格长短不一的竹片或竹条,令人叫绝的是有些数米长的竹条竟然劈剥的像挂面那么纤细。他一手握着蔑刀,一手徐徐推着竹片,削、砍、磨、刮动作一气呵成。一条条竹丝从他指间流淌而出。我暗暗惊叹: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难道不怕被锋利的竹片刺破?想必是历经无数次艰辛的磨练,才有了这份娴熟。</p> <p class="ql-block"> 蔑料备好,有的要“淬火练骨”、有的要“浸水固筋”,一条条竹片在刘师傅手中悄然苏醒,水火的熬炼,使材料去掉了浮躁留存了风骨。这道传承了千百年的工序,蕴藏着刘师傅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编织智慧,以便于在编织时让材料更具柔韧性和可塑性。我想,这样的竹编作品,一定是兼具力量与优雅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渐渐地,那些蔑条在刘师傅手中幻化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碧收箕、青绿篮、风漪筛、碧露承、风灵筒、翠屏笠、青烟篁、褪潮穹……这些作品的名字都包含着满满的诗意。我感到老匠人编织的并非仅仅是器物,而是代代相传永不磨灭的文化根脉。</p> <p class="ql-block"> 为了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播,姗姗特意录制了多集短视频在“抖音”上发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守艺匠人刘师傅为美丽的大樟溪平添了一抹春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