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北京(16)--法源寺

宁静致远

ID: 33720858<br>编摄:宁静致远<br>地点:北京 【题记】<div> 最古燕京寺犹在,丁香结里话兴衰。</div> 离开烂漫胡同西转,走不多远向南转入西砖胡同。向南走到法源寺前街便见到了著名的法源寺。 法源寺的诞生,始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铁血悲悯。公元645年,东征高句丽战事惨烈,阵亡将士的忠魂化作太宗心头之痛。他于幽州城(今北京)敕建悯忠寺,欲以佛法超度亡灵。 此寺比北京建城早了六百余年,初名“悯忠”,昭示其承载的战争伤痕与帝王救赎。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史思明曾在此立塔,寺内《无垢净光宝塔颂》碑刻至今留存,其文字从左至右书写,堪称中国古代碑刻的孤例。 1057年幽州大地震后,悯忠寺几近全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重建,更名“大悯忠寺”,奠定今日格局。<br> 法源寺以明清建筑群为核心,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七重殿宇层层递进,暗合佛教“七级浮屠”之意。 法源寺的砖瓦间浸透了中国史的悲怆:<br><br>靖康之耻:宋钦宗赵桓被金人囚禁于此,终老于异乡高墙。<br>忠魂归处:明末袁崇焕遭凌迟,义士冒死藏其遗骨于寺内,秘密安葬。<br>戊戌余音:谭嗣同就义前夜,其灵柩停于法源寺,梁启超笔下“血色丁香”成为维新志士的精神图腾。 <div>法源寺的春日,是文人墨客的雅集盛宴。明清时期,每逢四月丁香如雪,纪晓岚、龚自珍等齐聚寺中,以诗酬唱。1924年,泰戈尔在徐志摩、林徽因陪同下赏花,东西方诗魂于此共鸣。<br>寺内楹联“护法安僧,亲受灵山嘱咐”与古树、碑刻相映,白皮松千年虬枝如写意水墨,见证了“一树丁香千年春”的永恒。<br></div> <div>今日的法源寺,既是信仰圣地,亦是文明传承之所:<br>1956年成立中国佛学院,培育当代僧才;藏经楼内贝叶经、西夏文佛典静述丝路梵音。<br>红墙外是菜市口的车马喧嚣,墙内古猫闲步、香客低语,千年时光在此凝滞。<br>法源寺的故事,是帝王将相的史诗,是文人气节的绝唱,更是寻常百姓的信仰依托。从“悯忠”到“法源”,名号更迭间,不变的是对历史伤痛的超度、对人间正道的追问。这座古刹,恰如李敖笔下“一尊活着的纪念碑”,在丁香花开花落间,默写了半部中国史。<br></div> 法源寺西行便是牛街美食街,这里是北京的回民街,是传统美食的天堂。 13:18 排队的食客依旧络绎不绝。 门钉肉饼是老北京的传统美食。 在南宣书店喝过咖啡,吃过点心。所以随意找了家拉面馆点了一碗牛肉面和三串羊肉串。 团购才20.9元,没报多大希望却出乎意料!拉面、肉串量大味道也好。为感谢商家报出名字:清真伊源牛肉面。走过大江南北,发现只要是回民聚集地,美食小吃都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