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汤池镇中心学校的课堂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正悄然与数字时代的浪潮相拥。当AI技术浸润校园,知识的传递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而是化作智能算法中的点点星光,照亮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成长之路。四月二十五日,汤池镇中心学校开展了一场驭AI之翼,探教学新路径的分享活动。这次分享聚焦三位先锋教师的探索足迹——他们以“智教”重构课堂设计,用“慧学”激活学生潜能,在AI技术与乡村教育的融合中开垦出一片创新的沃土。这些扎根一线的教育智慧,正为汤池学子叩响通向未来的大门。 让我们跟随他们的故事,聆听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变革之声,见证乡村课堂如何借AI之力,让教育更精准、更有爱、更充满无限可能。 </p> 李明旭老师AI教学实践 <p class="ql-block"> 李明旭老师所使用豆包制作AI智能体,运用希沃进行手机传屏。将豆包AI智能体嵌入教学流程,并结合希沃手机传屏技术,可构建“智能交互+实时投屏”的创新教学模式,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参与度。通过豆包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能力,教师可快速定制教学专用AI智能体。这种“智能交互+实时投屏”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技术为教育赋能,让课堂更智能、更高效、更具个性化。“技术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让教育更懂孩子。”李明旭老师的实践中,这种“智能在云端,互动在指尖”的创新模式,正让乡村课堂焕发出精准高效的智慧光芒。 </p> 李忠姝老师智慧课堂管理实践 <p class="ql-block"> 当李忠姝老师在电脑轻点“+5分”,教室前方的电子屏瞬间跳动着更新各小组积分,——这充满科技感的课堂管理场景,正是她借助DeepSeek搭建的智能积分系统创造的教育新生态。李老师通过可视化操作将小组合作规则“翻译”成数字语言:她借助DeepSeek平台上实施指令,构建积分网页,设置“全员加分”“一键清零”“勋章奖励”等功能模块,让课堂管理从传统的手写计分升级为云端实时交互。这套跨设备同步的系统,既可通过讲台电脑统览全局,也能用手机随时随地点评,自动保存的数据更让教学评价摆脱纸质记录的桎梏。“技术让教育评价更透明、更有温度。”在她的实践中,积分系统不仅是竞争排名的数字游戏,更成为激活团队凝聚力的“催化剂”——学生通过大屏实时感知集体荣誉的增减,在数据流动中读懂规则与协作的价值。当AI技术褪去冰冷的外衣,化作课堂上一声声为小组喝彩的欢呼,乡村教育的智慧化管理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p> 闫老师少先队AI主题班会实践 <p class="ql-block"> 当闫老师轻点屏幕,一份融合了红领巾历史动画、礼仪示范微课、互动问答游戏的AI班会课件徐徐展开——这堂别开生面的少先队礼仪课,是她联动DeepSeek、Kimi、剪映三款AI工具打造的“智慧育人试验田”。 </p><p class="ql-block"> 首先通过DeepSeek生成少先队知识脚本,AI不仅精准提炼入队誓词内涵,还将枯燥的礼仪条款转化为“假如我是中队旗手”等情境化讨论题。接下来在Kimi中输入关键词,自动生成星星火炬动态PPT模板,智能匹配历史图片与少先队歌时间轴。最后用剪映AI快速合成学生真人演示与虚拟场景,让“系红领巾”“行队礼”等实操环节既有标准示范又有班级专属特色。“技术让德育更鲜活、更入心。”闫老师的探索中,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连接红色传统与新世代少年的桥梁——当孩子们在AI生成的“云游革命纪念馆”全景视频中仰望队旗,当互动答题排行榜点燃争夺“礼仪小标兵”的热情,传统班会课正蜕变为沉浸式的精神成长课堂。 </p> <p class="ql-block"> 当AI的星光洒进汤池镇中心学校的课堂,教育的边界正在被技术的力量温柔打破。三位教师的探索,不仅是工具的创新应用,更是一场关于乡村教育破茧成蝶的生动实践——从李明旭老师“智能交互+实时投屏”的灵动课堂,到李忠姝老师“数据驱动+团队激励”的智慧管理,再到闫老师“红色基因+AI创意”的德育焕新,我们清晰地看见:技术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教育的放大器;这些实践背后,是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架构师”的华丽转身,是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成长跃迁,更是乡村学校用科技跨越资源鸿沟的坚定脚步。当AI成为教育的合伙人,每一份课件都藏着因材施教的密码,每一次积分都跳动着成长评价的脉搏,每一段视频都传递着立德树人的温度。此刻,汤池镇中心学校的教室里,传统黑板与智能屏幕正共同书写教育的未来方程式。我们相信,这些播撒在乡土教育沃土中的AI火种,终将化作满天星光——照亮更多乡村孩子走向世界的路,在技术与人文的交响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p> —END— 一审一校:孙悦 二审二校:王涛 三审三校:郭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