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2025-4-25 虎丘</font></b></h1> <b><font color="#ed2308">虎丘</font></b><br><b>基本概况<br>地理位置:</b>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古城区的西北部,距离市中心 3.5 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 31°19′,东经 120°7′,属于太湖流域,是江南平原南缘的丘陵地带。<br>景区面积:占地面积达 72.8 公顷,其中核心景区面积达到 15.97 公顷。<br><b>景区荣誉:</b>素有 “吴中第一名胜” 的美誉,是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国家重点公园。<br><b>历史沿革</b><br>起源与早期发展:相传春秋时期,这里是吴王阖闾的离宫,阖闾死后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 “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东晋咸和二年(327 年),司徒王珣和司空王珉在虎丘山分别建造别墅,后改建成东寺和西寺。刘宋时期,高僧竺道生在此讲经弘法,留下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等古迹。<br>隋唐五代时期:唐代因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为武丘报恩寺。唐会昌五年(845 年)“会昌灭佛” 事件中,虎丘东西两寺被拆毁,后来得到恢复,五代时期再次重建和扩建,虎丘佛塔建造于后周显德六年(959 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61 年)之间。<br>宋至明清时期:北宋至道年间,苏州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为云岩禅寺,由律宗改奉禅宗。明代曾三次发生火灾,均毁而复建。清代康熙至乾隆期间是虎丘的兴盛时期,康熙帝和乾隆帝都多次前来参观,题写匾额楹联、吟诗众多,后在咸丰十年(1860 年)遭太平天国战争兵火摧残,同治十年(1871 年)起略有恢复。<br><b>近现代以来:</b>1953 年,虎丘山被政府接管整修并向公众开放。2007 年,虎丘山所在的苏州园林被授予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称号。<br><b>自然风貌<br>地质地貌:</b>虎丘山是一座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质构造属于南岳缘杆构造带,由太湖石英砂岩、粉砂岩、石英岩等岩石组成,山峰海拔约 98.5 米,最高处海拔 109.8 米,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山峰、岩壁、石壁、石柱等各种形态。<br>水文特征:水流发达,汇集成涧谷、溪流、泉水等各种水景,如憨憨泉、剑池、第三泉等。<br><b>气候植被:</b>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全年平均气温为 16℃左右,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景区内植被丰富,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有众多的树木和花卉品种,为景区增添了自然之美。<br><b>人文景观</b><br>断梁殿:又称二山门,建于元代至正四年(1344 年),是进入虎丘山的第二道山门。其顶部的脊檩是由两根木材由次间顶部悬挑至主间中间位置接合使用的,主梁曾断裂,通过一排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运用了杠杆原理,建筑布局严谨,色彩斑斓。<br><br><br><b>景点 虎丘山断梁殿</b><br>剑池:幽奇神秘,位于千人石正北虎丘塔下,传说这里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池水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周围石壁陡峭,景色幽深。<br><br><br><b>景点 虎丘山剑池</b><br>千人石:又称千人坐,位于虎丘山半山腰,是一块天然的巨石,平坦如砥,可容纳千人左右。石上有多处摩崖石刻,旁边还有二仙亭等建筑。<br><br><br><b>景点 虎丘山千人石</b><br>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至北宋建隆二年(961 年),为七层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俗称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也是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2014 年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br><br><b>景点 虎丘山云岩寺塔</b><br>万景山庄:位于虎丘东麓,汇集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是欣赏盆景艺术的好去处。<br><br><br> <h1><b><font color="#ed2308">(部分资料源于网络)</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