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编号:3695753</p><p class="ql-block"> 江南水乡的韵味,总是令人心驰神往。甪直,这个位于苏州吴中区的千年古镇,以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古桥、临河而建的街巷、粉墙黛瓦的民居、历史厚重的古迹,成为苏浙六大古镇中的“神州水乡第一镇”,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桃月的一天清早,我们驱车60公里,到甪直古镇走马观花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 来到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色古香的牌楼。“甪直古镇”四个隶书大字仿佛在告诉你悠久的历史一一据此地史前出土文物考证,大约6000年前此地就有先民聚居。春秋时期建镇,初名甫里,后改名甪直,迄今己有25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独角神兽甪端石雕高高矗立在入口处。它是甪直古镇的守护神。相传甪端择风水宝地而居,甪直因得其庇护而千年风调雨顺,物华天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水巷古桥,江南韵致</b></p><p class="ql-block"> 甪直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之称。步入古镇,第一个印象是河多、桥多。蜿蜒曲折的10多条河流如丝带般穿越古镇;密如蛛网的河道上,横跨着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古桥41座,造型有石拱桥、廊桥、风雨桥、平顶桥……令人眼花瞭乱。</p> <p class="ql-block"> 桥与桥间相望,古风雅韵扑面而来。香花桥,坐落于香花弄之南端,其造型别致,引来游人驻足拍照。进利桥,散发着古朴气息,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进入女儿国受到夹道欢迎场景的拍摄地。而万盛米行北侧横跨南市河的兴隆桥,寓意着“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 最称奇的是,两河交汇处相连成直角的“三步跨两桥”的环壁桥和金巷桥,“一方一圆”的和丰桥与环玉桥、“一高一低”的三元桥与万安桥、“一宽一窄”的南昌桥与永福桥……不仅展现了古人高超的建桥艺术,更成为水乡甪直独特的文化象征。我们望桥兴叹:甪直古镇是“古代桥梁的博物馆”之称,果然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 站在古桥上,俯瞰桥下的潺潺流水,船娘撑着乌篷船缓缓穿过,远处飘来评弹的吴侬软语,两岸轻轻摇曳的垂柳,白墙黛瓦的枕水人家,一幅灵动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跃然眼前,江南水乡的韵味久久迴绕。</p> <p class="ql-block">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p><p class="ql-block">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p><p class="ql-block"> 唐代杜荀鹤的这首《送人游吴》五绝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甪直古镇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保圣古刹,寻觅珍宝</b></p><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的魂,不仅在水巷桥影,更在于人文积淀。</p><p class="ql-block"> 保圣寺,这座江南名刹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集建筑、文物与唐代泥塑艺术于一体,距今已1520多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与其他古刹不同,保圣寺没有大雄宝殿,只有二山门、天王殿和古物馆。</p><p class="ql-block"> 走进古刹,庄严肃穆之感扑面而来。宽敞清幽的庭院,古树郁郁葱葱。宋代的幡杆夹石直插云天。</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黄墙红柱,立脚飞檐式戗角,其柱础为北宋遗物,四个斗拱的挑角上各挂着一只古式铜钟,风吹铃响。照理,天王殿有四位护法天神(即四大天王,或称四大金刚)塑像,但保圣寺的天王殿却没有。原来,四大天王塑像在抗战期间毁于侵华日军之手。</p> <p class="ql-block"> 出天王殿,沿甬道走过券拱门,见庭院中唐代青石经幢和铸于明末清初的古铁钟,还有千年银杏、百年枸杞、百年紫藤等“古木三绝”。</p><p class="ql-block"> 古物馆里有镇寺之宝九尊“塑壁罗汉”泥塑。据说出自唐代“塑圣”、甪直人杨惠之之手。泥塑罗汉原有十八尊,但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保圣寺大殿半边坠塌,半数泥塑罗汉被毁。.</p> <p class="ql-block"> 驻足细看,虽历经千年,九个泥塑罗汉依然俯仰呼应、动静交融,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水平,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 庭院西侧有一条碑廊,陈列着46块古碑石。有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碑,宋代苏东坡的《竹石图》方碑,明代董其昌《甫里夜泊》诗和陆继儒《题甫里先生祠》的合刻诗碑,清代光绪年间农田禁令碑,还有蔡元培撰文、马叙伦书写的《甪直保圣寺古物馆记》碑等。这些珍贵的石碑,反映了甪直古镇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保圣寺香火旺盛,梵音不绝,但如今保圣寺主要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古迹景点,宗教活动相对较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圣陶馆内,文气盎然</b> </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纪念馆,是来甪直古镇旅游不容错过的地方。叶圣陶是苏州人,中国文学和教育巨匠。1917~1922年,叶先生应聘到甪直任教,并在期间创作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作品。</p> <p class="ql-block"> 叶圣陶纪念馆近保圣寺西侧,明清风格建筑,古朴雅典,是叶圣陶曾任教的“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 踏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赵朴初题写的“叶圣陶纪念馆”六个石绿色大字,古朴而庄重。</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包括一幢黑瓦白墙的两层楼房,上下各4间,是原来五高的“女子部楼”,楼上是教室和办公室,楼下是礼堂、音乐教室。馆内建筑保持着当年的风貌,四面厅、鸳鸯厅、女子部楼等。</p> <p class="ql-block"> 走进女子都楼,见叶圣陶铜像,上面是“一代师表”匾,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叶圣陶早在甪直任教,自编语文教材,开办师生劳动的生生农场等教育改革,后来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晚年仍致力于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 院中间是四面厅,厅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劲松”,两边一副楹联由隶书书写:“松柏本有性,园林无俗情”。厅一侧是当年教师的宿舍和办公室,校长及叶圣陶等均在这里居住和办公。</p> <p class="ql-block"> 如今,教室仍挂着黑板,摆放着讲台和课桌椅,保留了当年的模样。白墙上写着八个大字:教学相长,德才并美。我们仿佛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当年叶圣陶教书育人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陈列了叶圣陶的生平事迹、著作以及他在教育领域所做出的贡献。看着陈列的85件实物,172张照片,149份文字资料,以及围巾、手表、收音机、放大镜、毛笔、端砚、茶具等遗物,使人感到叶先生对教育和文学的挚爱和执着。</p> <p class="ql-block"> 叶圣陶纪念馆,文气盎然,是甪直这个江南水乡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纪念馆是江苏省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老街小巷,人间烟火</b></p><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有58条街巷。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我们边走边看,感受它独有的宁静与古朴,领略其厚重的历史和人文。</p> <p class="ql-block"> 依水而建的老街是古镇的特色之一。街坊临河而筑,前街后河,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民居一般是一两间门面,前店后宅,或小门小宅,或枕河为居,形成了独特的河、桥、水巷景观,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温婉与古朴。街巷民居,白墙黛瓦,灰白斑剝的墙体,光滑的清石板路,更让人品味到那份深厚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走累了,我们找了家门前挂着红穗黄色旗幡的临河饭店,先喝茶休息再吃饭。当铜壶中的沸水冲入白色的茶盏,蜷曲的碧螺春慢慢舒展,新茶的清香顿时弥漫开来。稍后,白切鸡、清蒸白水鱼、盐水虾、油闷笋、水芹菜,苏州传统特色的奥灶面等,先后端上桌来。我们细细品尝,浓浓的江南水乡味道霎时充盈舌尖。</p> <p class="ql-block"> 饭后,边散步边逛街。来到中市街,河岸边廊棚绵延伸展,商铺林立。西汇街两街夹一河,河两侧商铺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店、小吃店琳琅满目。现做现卖的青团、袜底酥等特色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甪直古镇的每一条老街,都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和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沈家古宅,时光回廊</b></p><p class="ql-block"> 甪直人杰地灵,古宅众多,有唐代陆龟蒙、明朝许自昌、清代王韬和沈宽夫的故居,还有萧宅、戴宅、宋宅、陆宅、赵宅、徐宅等名人故居。这些历史遗留的深宅大院,前厅后堂,画栋雕梁,石库门楼,砖雕砖刻,非同凡响。</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了下塘街沈家弄3号沈宅。这是甪直古镇保存最完好的豪华宅第,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3年),为清末民初教育家沈柏寒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沈宅临街而建,坐北朝南,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高墙罩围,明清风格。门口的匾额庄重而典雅。入内见庭院宽敞,地面的石板光滑而平整,两侧的回廊曲折蜿蜒,木雕花窗玲珑剔透。</p> <p class="ql-block"> 沈氏为甪直名门望族,拥有众多的房产、店铺和工厂、作坊,民间素有“沈半镇”之称。沈宅原有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现只开放一部分,有仪仗厅、乐善堂、楼厅等。</p> <p class="ql-block"> 沿回廊前行,来到正厅乐善堂。堂内布置古朴大气,桌椅摆放整齐有序,墙上的字画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这里曾经是沈家接待宾客、商议大事的地方。抬头仰望,梁上的雕刻的人物、花鸟精美绝伦,活灵活现,展现出工匠们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 乐善堂内抱柱上两幅墨迹遒劲的楹联,反映了沈氏家族重视家庭文化品德教育的传统。其一:经济有成,事业俱自苦志起;读书最乐,俊彦都由名教来;其二:和气祥光,请声美行;尊德乐义,合泽戴仁。</p> <p class="ql-block"> 绕过正厅,来到沈家生活起居的内宅。房间布局精致,床、椅、柜、桌等家具古色古香。窗户上花鸟虫鱼的剪纸精美绝伦,让人不禁感叹民间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沈宅高大宽敞的房屋、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让人不禁感叹当年主人的富贵与显赫。虽历经百年沧桑,依旧显示出昔日的辉煌。难怪影视剧《红楼梦》和《围城》选择沈宅作为拍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如今,沈宅原来的仪仗厅,成为“甪直古镇保护成果简介展”。原茶厅现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展出包甪直传统民俗服饰,洋溢着浓浓的江南水乡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万盛米行,石埠苔阶</b></p><p class="ql-block"> 逛到古镇南门的一条河边,远远就看到了一个很大的米字。哦,这就是因叶圣陶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而出名的万盛米行遗址。</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在这篇小说中,以万盛米行为原型,描写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江南水乡粮农忍痛亏本粜米,丰年反遭厄运的苦难生活,揭露了旧社会丰收成灾、谷贱伤农的现实。</p> <p class="ql-block"> 万盛米行是甪直古镇的一家老字号店铺,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如今,米行恢复了昔日风貌,成为古镇著名的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 米行门前有条河,过兴隆桥就是米行大门口。米行门前河埠头现为游船码头,青苔斑剝的石阶,木船系绳处的绳印,仍可见旧时粮运痕迹。</p><p class="ql-block"> 跨进大门是正厅,这里还原了当年米行的铺面场景:柜台油亮可鉴,一个伙计正在等待生意,讨价还价声、账房先生拨动算盘声似乎仍在回荡。转过天井步入后场,这里摆放着许多石磨,斑驳的磨盘上凹陷处沉积着百年磨米的粉末。</p> <p class="ql-block"> 米行陈列了江南地区从稻米耕种、收割、加工的农具和交易工具,还有牛耕地的模型,以及当时大米买卖交易的场景,使人身临其境。</p> <p class="ql-block"> 随后顺梯登上二楼,这里展出了由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改编的连环画,玻璃柜中陈列着泛黄的课本与叶圣陶的手稿。此时,我们对小说中叙述的旧社会粮农遭遇谷多伤农的苦难有了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镇,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记载了往日的故事;这里桥水相映,人文绵长,每一处都流淌着江南的诗意。一日走马观花,虽难尽览,却已醉入这幅千年水墨长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背景音乐:苏州评弹《春江花月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