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眼中的昭化古城</p><p class="ql-block"> 漫漫岁月里的昭化古城,是中国历史县制建设沿续的标本,自蜀王用之弟葭萌名命,到刘备称帝改称汉寿县,再经北宋赵匡胤将其更名昭化,已历经2400多年的时光,倘若自唐虞始,昭化古城己有4000多年的历史文明,在中国历史的長河里,是一朵靓丽的浪花,妥妥的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文化古城。</p><p class="ql-block"> 悠悠时光里的昭化古城,是蜀汉的龙兴之地,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三国古城,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古时的昭化背靠天雄关、剑门关,地控秦陇,势扼蜀巴,水连阆中,直抵重庆,是全蜀的咽喉,川北的锁钥,蜀国的命脉。虽是弹丸小城,却有固若金汤之阵,然岂敢称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然岂有蜀汉兴,葭荫起,蜀汉亡,葭萌止之民谣?在昭化古城流传最多的是三国的传奇,领略最多的蜀汉传下的民风和习俗。</p><p class="ql-block"> 滚滚历史长河里的昭化古城,是一处风水宝地,东门外是嘉陵江、白龙汉的交汇处,两江初交,嘉陵江水赤,白龙江水白,互不交融,不改流向,泾渭分明,似两条皎龙穿过昭化。昭化还是蜀道线上著名的“桔柏古渡”,最繁忙的水运码头,舟船林立,车辆如梭,白昼万人拱手,夜晚千盏明灯,极盛繁荣。昭化古城还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之誉。因嘉陵江水在这里洄澜,太极图卷宛若天成。昭化四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水云烟美如画卷。昭化座落太极阳眼处,太极福萌,掛象兴旺,天佑昭化兴运绵长。传说唐太宗幸蜀,在此遇有双鱼负舟过津,众皆曰龙。唐太宗大喜,在渡口南岸罢兵三日摆宴以贺,此地至今还叫摆宴埧。城内至今还留有完整的县衙,考棚等旧址,城外还有丁家祠,费祎墓等古迹。我们到昭化古城的当晚,即到东门外观看两江交汇,由于天太黑,看了个寂寞。历史的云烟早已湮没了昭化古渡的辉煌,时光的风雨也早已洗刷了昭化烽火的痕迹,只留下了历史的回响,记忆的绝唱。</p><p class="ql-block"> 袅袅炊烟里的昭化古城,四街五巷的布局,小巧玲珑,窄窄的街道,按三横两纵,中间高两侧低的瓦背风格,随坡就势而成,街巷之间丁字相连,道路交错,城门不相对,历史遗留给昭化古城永久的军事防御的特色。明、清建筑多为穿逗木错构,小青瓦,古朴的川北风格的民居。街道两边全是富有特色的昭化腐乳,酥糖,淹菜,木耳等,各类特色的小吃店,三餐四季,人间烟火,让人们永远保留舌尖上昭化古城的美味,也只有炊烟里的昭化古城,人们感受的最为真实。</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四月二十号下午到的昭化古城,穿梭在青石铺就的街巷,寻觅前年来住的客栈,及至找到,店老板已转行,后又找到名为游人之家的客栈,就在古城主街道,正对北城门。我们住的二楼,一楼是店铺,全街巷几乎都是一楼店铺,二楼住人。推窗而望,古城街道,川北人家,城外江水,三国战场。突然想起了与之不相干的抛绣球,实际上这种古城二楼临街的厢房正是抛绣球的闺房。只是我一大老爷们抛给谁呢?只有祁盼沿山树色来窗外,彻夜江声落枕旁,晚上做个好梦。昭化古城的饭好吃,询问了摆摊的店家,推荐了乡村小炒店,昭化特色菜,昭化老窖酒,给自己接风洗尘。吃的李先生兴起,索性脱了上衣,赤博上阵,在薄暮的街道上,在袅袅的炊烟里,留下了一帧似有不雅,但却真性情的照片。也许不是节假日的缘故,古城街巷显的很冷清,我们沿着四街五巷一直转到东门外,游人了了,只有灯光和商家偶尔的吆喝相随,东门外有一处幻灯,向地上播放着有关三国的诗词,还有一处红色的教育遗址。寂静的街道记载着古渡的繁华和喧嚣,微凉的风儿吟颂着昭化的传奇飘入了历史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遇雨,沿着湿漉漉的街巷去赶早市,清新空气里弥漫着花香,飘散着烟火里小吃的香气,肯定有武媚娘从小爱吃的面调出的香气,反正女皇凉面是家家都打的招牌。这里的韭黄很出名,是专供朝庭的贡菜,只是早市上没有。蔬菜很是很新鲜,都是从地头直接到摊头的,每人便买了一些,又买了特色腐乳和萝卜干咸菜,不负来一趟昭化。在城墙处,李先生与两老人坐城墙下扯闲,询问方知一老者九十岁,另一位八十九岁,其精神头看上去像六七十岁的人,看来昭化的水土真是养人。不过四川人向来心大,得闲便是喝茶摆龙门阵,搓麻,推牌九,日子过得很安逸,心态放的很巴适。正应了那句火遍全国的金句,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p><p class="ql-block"> 昭化古城让我很是留恋,留恋古城文化的厚重,留恋古城山水的青秀,留恋古城街巷的静谧,更留恋古城舌尖上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