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昵称:绿草芳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96270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寻探景点:新疆克孜尔千佛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万里流沙临瀚海,千峰壁立上昆仑”。多年前就听说在新疆的拜城,隐藏着一个比莫高窟还要古老两三百年的石窟群—克孜尔千佛洞,又称克孜尔石窟,石窟群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克孜尔石窟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延续时间最长的的大型石窟群。该石窟在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克孜尔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月28日上午9:10我们乘坐越野车从库车县城出发,经G217高速1小时后抵达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克孜尔千佛洞景区。进入景区大门后走了较长的一段路,才隐隐约约看到石窟群。这是隐匿于时光深处的人间瑰宝,是一个令我心念念的地方,我渴望立刻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探寻其中隐藏的无尽奥秘,不由得加快脚步去感受那穿越千年的佛教艺术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往千佛洞道路上,高耸的白桦树像忠诚的卫士挺立在道路两旁,一阵西部干燥清冷的晨风呼啸而过,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扑面而来。随着距离的拉近,千佛洞的身姿逐渐清晰。它依山而建,洞窟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悬崖峭壁之上,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雄浑壮阔而又神秘莫测的画卷。</span></p> 鸠摩罗什雕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克孜尔千佛洞前有一个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座黑色铜制人物雕塑,我与好友上前仔细观看,原来是鸠摩罗什雕像。在此之前我不清楚鸠摩罗什究竟是什么人?为何要在克孜尔石窟雕刻一尊他的塑像?带着疑问,我请教了知情人士,告知这座雕像是龟兹国佛教大师鸠摩罗什,因为鸠摩罗什高僧与龟兹和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是克孜尔石窟的捍卫者守护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鸠摩罗什又叫鸠摩罗耄婆,是后秦著名的高僧,鸠摩罗什出身西域龟兹国名门望族,从小天资超凡。七岁随母出家,在克孜尔石窟修行学习佛家经典。少年时期的他游历诸国,并拜各路大师为师,深通佛法之精髓。在多年的努力学习中,他既能娴于梵语,又精通汉文,佛教的大乘与小乘真经也都被他深刻掌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们熟知的《般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及《维摩经》等300余卷佛典全部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些经典,成为天台宗、净土宗、净土真宗、日莲宗、禅宗等中国和日本佛教宗派的基本教义。</span></p> 克孜尔石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景区导游的带领下(千佛洞不可随意出入),我们登上了砂岩峭壁石梯,抬眼便是如蜂巢般嵌入山体的的洞窟群,俯瞰是千佛洞中轴线上的广场雕塑和四周连绵起伏的沙丘和戈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克孜尔石窟群有300多个洞窖,其中263个有编号,135个较为完整,对外开放的只有6个,最完整的是8窟。石窟的特色是菱格画,每个菱格里都有一个佛教故事。壁画色调中的青色是当地矿物,蓝色则是用青金石研磨而成,人物形象颇具早期犍陀罗风格。</span></p> 洞窟内的艺术世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近千佛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斑驳的洞窟墙壁和色彩依然鲜艳的壁画。这些壁画仿佛是时间长河中的凝固瞬间,将古代佛教艺术的辉煌瞬间定格下来。每一幅壁画都蕴含着深刻的故事和寓意,从佛教的教义、传说到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无一不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们如同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千年前的往事。千佛洞虽然历经战乱、人为破坏和盗窃,但洞窟中残存的壁画依然散发着令人赞叹的光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踏入石窟内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干年。随着讲觧员的手电筒灯光照射在古老的石壁上,佛像们仿佛从历史长河中苏醒,静静地注视着每一位游客。洞内的空间并不宽敞,但却布置得十分精巧。墙壁上、穹顶上布满了精美的壁画,色彩斑斓,线条流畅。这些壁画采用了多种绘画技法,如重彩、淡彩、线描等,将佛教的形象和故事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中,佛像的绘制尤为精细,他们面容慈祥,眼神深邃,仿佛具有一种超凡的力量,能够洞察人心。</span></p> 第27(多龛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心柱窟,德国人称多龛窟(Nischenhöhle)。前室坍毁,损坏严重。主室,方顶,原凿平茶十六格,现存十四格,中绘莲花;东西两壁开龛,西壁三列,共十三龛,东壁残存二列四龛,龛上绘宝盖;前壁残存西侧壁,开长方龛;门上绘兜率天宫说法,西侧存八身听法菩萨像,下作出一层迭涩,迭涩下绘有坐佛一身、比丘二身;后壁佛龛与后室凿通遂成一隧道。</span></p> 第32(中心柱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心柱窟,前室坍毁。主室纵券顶,中脊壁画剥落,两侧绘因缘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残,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已漫漶。“小儿散花供养佛、提婆达多砸佛、佛渡恶牛”故事保存较好。</span></p> 第34 (思惟日神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为僧房窟,前室坍毁。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东甬道外侧壁仅存一供养人像。后室横券顶,绘伎乐飞天,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前壁绘八王分舍利,后壁凿涅槃台,两端壁前半部凿出低台,各壁画仅存残迹。</span></p> 第8(十六佩剑者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心柱窟,德国人称佩刀人洞,该窟前室已塌毁,主室和后室遗存软为完整,主室券顶绘以精美的菱格故事画,色彩绚丽,构图跌峦起伏,每个菱格描绘一个佛教故事,为龟兹壁画艺术之独创,主室顶上方“说法图”中所表现的飞天形象,雍容华贵、凸显了本土艺术特色。左右甬道两侧残壁原绘十大身精美的龟兹(佩剑武士)供养人。20世纪初被德国探险队剥走。现存德园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span></p> 第10(憎房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僧房,西甬道,纵券顶,下作出双层迭涩并枭混线,后端壁开龛。居室为横券顶,下作出双层迭涩并枭混线,东壁保存一壁灶,西壁下有一炕,前壁中开窗,后壁刻有韩乐然(</span><b style="font-size:20px;">开创“新疆壁画考古”先河,推动内地与新疆美术交流“中国的毕加索”</b> )<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的题记。</span></p> 第17(菩萨天井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心柱窟,德国人称(菩萨圆拱洞),前室残毁,仅存东西两壁后下部残垣。主室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本生故事,题材和种类有40余种,东壁尚存四铺;门上圆拱壁绘弥勒兜率天说法。甬道侧壁上的立佛身上绘出“六道”,或为卢舍那佛在龟兹造像中最初的雏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过千佛洞导游的讲解,我了解到壁画中的菱格构图,既符合印度佛教典籍的叙事逻辑,又暗合中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思维,证明艺术创造始终在跨文化的语境中生长。从壁画中所描绘的宫廷生活、农业生产、商贸往来等场景,我仿佛看到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景,这壁画就像一部部无声的史书。洞内壁画是古人用颜料画笔在墙上记录的信仰与文化,如同现代人用文字记录生活一样,这壁画是古人用画笔谱写的华丽乐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洞窟内除了壁画,还有许多精美的雕塑。在洞窟的深处,还有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经卷和文物。这些经卷记载了佛教的经典教义和历史事件,是研究佛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文物的种类繁多,包括佛塔、法器、经幡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古代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span></p> 探秘感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千佛洞优美绝伦的壁画名震八方,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多个朝代的营造和修缮。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千佛洞见证了不同朝代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不同朝代的工匠们在洞窟中留下了各自的风格和特色,使得千佛洞的壁画和雕塑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我深刻地感受到克孜尔石窟不仅是佛教信徒修行的圣地,更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在这里,可以看到佛教艺术最初的形态,感受到古代龟兹国作为佛教中心的艺术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非常庆幸自己有生之年,能够亲眼目睹这些历史痕迹与龟慈传统文化、感受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探秘千佛洞,这是一次穿越千年的艺术之旅,也是一次与历史和文化的对话。克孜尔石窟,是凿刻在岩壁上的文明史诗,是西北大地佛教艺术殿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