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去西藏旅游,是我长久以来的梦,然因各种缘由,始终未能成行。终于,在4月9日我将届73周岁之际,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历时十余日,完成了多年的夙愿。现将旅途所摄照片,编纂成《圆梦西藏》美篇集,以与诸君共享。此为《门仲民俗村》篇。</span></p> <p class="ql-block"> 来到少数民族地区,到民俗村参观是必不少的一项安排。我们这次去的是林芝市巴宜区的门仲村。</p> <p class="ql-block"> 门仲村(又称“门中村”)原本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的一个原始藏族村落。现整体搬迁于尼洋河畔的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p> <p class="ql-block"> 门仲村是2019年12月31日,被国家民委命名的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所见的,是高山脚下清一色的二层红顶彩边、漂漂亮亮的藏式别墅,一共有38幢,均为政府无偿修建。</p> <p class="ql-block"> 村里有十多户人家符合接待要求,即每家要有一位公职人员担任接待员。并规定接待员要在村口迎候每批游客。</p> <p class="ql-block"> 担任接待员的都是接待户在城里工作的人员,或教师,或工矿企业干部,或机关干部等。他们在旅游季回家做接待宣传,淡季回单位工作。</p> <p class="ql-block"> 在大巴车门口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女藏胞,她的名字好像叫什么卓玛,职业是教师,在城里的一所中学任教,每年的4-10月会回到村里做接待宣传工作。</p> <p class="ql-block"> 她热情地给我们每位游客散献了哈达。藏民敬献哈达的习俗是藏族文化中表达尊敬、祝福和友好的一种重要礼仪,</p> <p class="ql-block"> 哈达被视为"仙女的飘带",敬献哈达即是将最美好的祝愿传递给对方,寓意尊敬、友爱、虔诚和吉祥。</p> <p class="ql-block"> 敬献哈达后,卓玛给我们简要讲解了门仲村的历史,和村里接待游客的基本情况。</p> <p class="ql-block"> 她告诉我们:门仲村是一个移民村,全村共38户人家,全部是2016年前后,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搬迁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 门仲村的村民均为工布藏族,世代传承着藏族的制作工艺。因此,当地政府充分发挥他们祖传制作银器等手工艺品的特长并融入乡村旅游,使门仲村成为林芝地区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p> <p class="ql-block"> 卓玛带着我们来到她家的二层小楼门前,把我们迎进了底层那充满藏式风情宽大的客厅,同时告诉我们室内不能拍照。</p> <p class="ql-block"> 客厅的装饰风格是藏族人民钟爱的金黄色和深红色。室内摆放的藏式家具没有过多的形状变换,就是简简单单的正方形或者长方形。</p> <p class="ql-block"> 卓玛介绍说,这间大房间既是餐厅,又是卧室,也是饮茶吃饭、待人接客的厅堂。</p> <p class="ql-block"> 指着室内外的木作雕刻,以及色彩丰富得如同打翻了调色盘的装饰,卓玛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些雕刻、彩绘等都是她爷爷的杰作,是工布藏家祖传的手艺。</p> <p class="ql-block"> 客厅的长桌上摆满了青棵酒、酥油茶、糌粑和奶制品等,这是藏族同胞最纯朴、最热情的待客之道。</p> <p class="ql-block"> 卓玛告诉我们,她的祖辈解放前都为农奴,人民解放军进藏后才得以翻身解放。因此,老一辈一直教导她们全家,要世世代代感恩毛主席,感恩共产党,感恩解放军。</p> <p class="ql-block"> 闲聊中,卓玛还谈到藏区现今还沿袭着传统的多妻多夫制,全村有一半家庭是多妻或多夫。藏族同胞纯朴善良,即使是多妻多夫的家庭也相处和睦。</p> <p class="ql-block"> 客厅的桌上,盛酥油茶的小碗,有几只是亮堂堂的银碗。桌玛介绍说:藏族人出生,祖辈都会给孩子准备三样东西:银碗,银筷子,银勺子,被称为藏民的“吉祥三宝”。</p> <p class="ql-block"> 藏族人出生后,银碗即跟随其左右,外出都要随身携带。若去世后即将银碗送至寺庙供奉,表示人已经离开人间。</p> <p class="ql-block"> 卓玛告诉我们,她们小时候生活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山上的卧龙村,十分闭塞,进出仅靠江两岸的滑铁溜索过江。</p> <p class="ql-block"> 2015年由国家出资,门仲村整体搬迁到海拔较低的尼洋河畔,住进了温暖宽畅的大房子。</p> <p class="ql-block"> 为了支持多布水电站的建设,2017年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村庄再次异地重建搬迁至此。</p> <p class="ql-block"> 现在,经过两次整体搬迁的门仲村,家家住上了漂亮的藏式别墅。</p> <p class="ql-block"> 整个村庄道路宽敞、路灯明亮,停车场、小商店、公共厕所、垃圾桶、自来水等便民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藏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p> <p class="ql-block"> 卓玛在还向我们介绍了银器在藏人生活中起到的“护身符”功能,并演示了各种银器在日常生活和养生保健中的用法和效果。</p> <p class="ql-block"> 结束在家里的访谈后,卓玛又带我们来到了村里的银器销售部。银器销售由村合作社统一经营,销售收入主要用于支持村内老人、儿童及公益事业。</p> <p class="ql-block"> 销售人员会详细讲解银器的功效,并现场演示使用 。有了先前卓玛的演示推介,考虑其带有公益的性质,不少游客在这里选购了合意的银器。</p> <p class="ql-block"> 结束参访,走回村头,眼前一枝桃花鲜艳夺目,山坡上树木郁郁葱葱,雪山巍峨耸立,脚下河流蜿蜒。这一切,共同构成了雄浑壮阔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 驻足尼洋河畔,看眼前美景,不禁感叹:这里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当地人民用生态智慧与家国情怀书写的乡村振兴诗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