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被文字拓宽的目光

湘汉煜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是被文字拓宽的目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卢春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鲁北平原那座质朴的老屋里,有一幕场景,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 祖母正用糊墙纸仔细地补着窗户。那泛黄的纸张,竟是《水浒传》的残页,它们妥帖地贴在木棂之上。每当微风轻轻拂过,纸页便发出细碎的 “哗哗” 声,那声音奇妙极了,恍惚间,恰似梁山好汉们骑着骏马,马蹄声哒哒地踏过青石板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的我,总爱蜷缩在温暖的土炕上,专注地辨认着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文字。一旁,祖母手持烧火棍,在灶膛的草灰上缓缓画出 “田”“井” 字样,她轻声说道:“娃呀,这可是老祖宗刻在甲骨上的记号哩。你若读不懂,眼前也就只闻得着灶台上煎饼那诱人的香气;可要是读懂喽,那平原外头的河,山外头的山,都会一股脑儿地朝你奔涌过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岁那年,父亲从镇上的供销社带回一本破旧的书,封面是已然褪色的连环画《水浒传》。我满心欢喜地趴在炕席上,小心翼翼地翻看着。当指尖轻轻滑过林冲雪夜上梁山的线条时,奇妙的感觉瞬间袭来,原本熟悉的土炕苇席,仿佛一下子变成了梁山泊那广袤无垠的芦苇荡,而灶膛里袅袅升起的青烟,竟好似聚义厅中弥漫的朦胧雾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在一旁熟练地摊着煎饼,鏊子 “滋滋” 作响,热气腾腾。她瞧见我对着书页发愣的模样,不禁笑着说道:“你爹当年在供销社扛麻袋的时候,就爱偷着读《三国演义》,结果被掌柜的狠狠训了一顿,说还不如多学学称盐打油的本事。可你爹却回屋借着煤油灯接着看,还说书里关云长拖刀斩蔡阳的威风劲儿,可比咱镇上的铁匠厉害多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整个村子还没有通电,昏黄如豆的煤油灯光晕下,我沉浸在武松打虎、宋江题诗的精彩故事里。这些故事就如同灶膛里溅出的火星,“噗噗” 地落在我的心田,烧出一个个小小的孔洞。透过这些孔洞,我仿佛看见了比村口那片涝洼塘更为宽阔的河流,比盐碱地上槐树还要高耸的山峦。而隔壁的虎娃,因为没读过书,总是固执地说平原的尽头依旧是平原。直到有一天,他跟着拖拉机跑出去三十里地,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平原之外,还有像银蛇一般蜿蜒趴在大地上的铁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三岁时,我前往县城读初中。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我偶然邂逅了《徐霞客游记》。当翻开那泛黄的纸页,华北平原仿佛在我眼前缓缓铺展,黄河的惊涛骇浪似乎正汹涌地拍打着课本的边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末,我喜欢坐在护城河边的石台上,静静地品读着 “平野入青徐,桑麻夹路稠”。就在那一瞬间,眼前真实的麦田与书中描绘的阡陌,竟在我的视网膜上奇妙地重叠在一起。我这才惊觉,原来文字拥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它能让百里之外的风景,在我的瞳孔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能让百年之前的阳光,毫无阻隔地洒落在我此刻的肩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同桌大壮,平日里只专注于课本,没看过什么课外书籍。他总是理所当然地说,地理课本上的黄河不过是一条普通的黄色线条罢了。直到我将《徐霞客游记》借给他,他盯着 “河水奔浊浪,泥淖陷车轮” 这句话,久久地发起呆来。后来,他突然激动地指着地图上的黄河大声嚷道:“原来黄河不是一条简单的线啊,它分明是一条会咆哮的黄龙,是徐霞客用他的双脚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激昂战歌!” 就在那一刻,我深刻地领悟到,文字就像是一扇比眼睛更为深邃、更为广阔的窗口,它能够让那些我们看不见的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深深扎根;能让遥远的时空,因为我们内心的共鸣而变得不再遥远,仿佛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有一年,我来到济南,漫步在大明湖畔。偶然间,我瞧见一位老人悠闲地坐在柳树下,正专注地读着《金瓶梅》。他操着浓郁的济南腔,那声音仿佛浸透着墨香。当他念到 “武松斗杀西门庆” 时,湖中的锦鲤像是被这精彩的情节所吸引,忽然欢快地摆起尾来,仿佛它们也听懂了运河边那段跌宕起伏的恩怨情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情此景,让我不禁想起祖母临终前对我念叨的话:“娃呀,我这辈子都没走出过咱这平原,可从《齐民要术》里,我好似亲眼见过那遍野的桑麻;从《聊斋》里,我也仿若尝到了崂山茶的清香。虽说我这双眼睛没能亲眼看过外头的世界,可我的心呀,都跟着这些书看过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来到京城的国家图书馆,在那古老的《禹贡》竹简前久久驻足。刹那间,蒲松龄笔下的 “崂山道士”,孔夫子书里 “登泰山而小天下” 的豪迈语句,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用汉字精心搭建起来的世界,此刻与眼前陈列的古老典籍奇妙地重叠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这才明白,原来这么多年的读书时光,早已在我心里种下了一双翅膀,让我在面对悠悠千年的华夏文明时,能够以文字为舟,从容地渡越时光的滔滔河流。而同行的旅伴,由于看不懂竹简上那些形似蝌蚪的古老文字,只觉得它们神秘而遥远,却不知每一道刻痕背后,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长风,每一片简牍,都是中华民族文字的深厚根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常常在书房里备课。不经意间,就能看见女儿趴在地板上,津津有味地读着绘本。她的指尖轻轻划过《林海雪原》的精美插图,嘴里还念叨着 “威虎山”。她从未亲眼见过真正的雪山,可却能准确说出每种松树的名字,还能清晰分辨出东北虎与野狼的脚印。这些知识就像她辫梢上系着的红头绳,为平凡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闪耀着未知光芒的亮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观小区里的其他孩子,若是整日只知道盯着手机屏幕,便会觉得雪原不过是游戏里毫无生气的虚拟场景,星空也仅仅是 APP 里的动态壁纸,毫无真实的美感与震撼可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年前年,我回到鲁北老家。一进村,就看见村小的墙上刷着醒目的标语 ——“读书改变命运”。教室里,油墨香四溢,孩子们正捧着课本,大声朗读着 “大漠孤烟直”,他们的眼睛却不时望向窗外那片生机勃勃的麦田。我知道,这些优美的文字,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悄然凿开一道道裂缝,让平原之外的灿烂阳光,丝丝缕缕地渗透进来,让未来无限的可能性,在字里行间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场景,就如同当年祖母用《水浒传》的残页补窗,千年的历史长风,透过那薄薄的纸页,轻柔地拂过我童年的额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上书本时,暮色已悄然爬上窗台。远处的高速公路上,车流如织,灯光闪烁,好似一条流动的璀璨星河。忽然间,我想起孔子说的 “博学于文”。直到此刻,我才真正明白,读书从来不是为了逃离眼前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平原,而是为了让眼前的平原与书中那丰富多彩的世界相互辉映、彼此照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文字在心中徐徐铺展开来,每一粒麦种,都仿佛能够折射出整个秋天的丰硕与绚烂;每一片飘落的落叶,都承载着千年岁月沉淀下来的霜华与记忆。那些在纸页间穿梭而过的悠悠时光,终将汇聚成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引领我们走向更为辽阔、更为深远的人生之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