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五一节前的最后一个休息日。山东锦绣山河户外组织赏土泉村流苏树,沿齐长城遗迹、闻着漫山的丁香花香,徒步悬羊山、太平山、黄山大顶,走进东东峪村看泉水叮咚。<div>领队:奋斗</div><div>领队:王冠哥</div><div>领队:逍遥</div> 土泉村千年流苏树前合影 悬羊山下五角枫树前合影 淄川区太河镇土泉村有株流苏树,被誉为“山东之最”、“齐鲁树王”。流苏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木犀科流苏树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每年的3月~6月相继盛开。 <p class="ql-block">土泉村,一个以流苏树而出名的鲁中乡村。</p> 未进“千年流苏”前,已经闻到清香。及至跟前,但见绿莹莹的嫩芽,白白的花蕾,极为养眼,香气扑鼻。我们在兴奋中开始记录眼前的美景。 她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树干粗四人拉手才能勉强围过来,树形之大,树龄之长, 为山东第一。当地村民将其奉为神树,视为瑰宝,倍受珍爱,成为淄川区峨庄古村落国家森林公园的标志树。<br>流苏花开的时间相对固定,每年基本都是在“五一”前后,繁华朵朵,三五里路都能闻到流苏树的花香。 据说,这棵流苏树,是沾了王者之气,才生长的如此茂盛,如此的雍容华贵,如此的大气磅礴,而这王者,便是齐桓公。此树生于山岩石缝中,树下有流苏泉,泉水叮咚,甘冽清澈,终年不息。 当地百姓说,这株流苏树的花香味与其它流苏树花香味不同,慕名前来观赏者接连不断。一株正值盛花期流苏古树,让宁静的土泉村热闹起来,优雅清新的流苏花,让整个村子都幽静典雅了起来。 悬羊山原名岑山,又名"擎天岭"。是春秋时期古战场之一。因齐桓公小白在此悬羊击鼓取得王位,从而成就霸业而得名,海拔高程为773米。"悬羊山"的故事广为流传。<br>悬羊山山寨遗址年代为东周-清。悬羊山山寨遗址为淄川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悬羊山的历史。公元686年齐襄王驾崩后,远在鲁国公子纠与在莒国(今莒县)的公子小白兄弟俩都想夺取王位,两人在赶往齐国(临淄)桑家谷途中相遇交战,公子小白战败被赶到谷中,得胜一时的公子纠误认为谷深峰高,无路难逃,只要固守谷口便可困死公子小白。孰料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急中生智,登上谷中岑山。为迷惑公子纠,鲍叔牙令士兵在岑山中挖数条壕沟,将20多匹饿马脖系铜铃放于壕沟,又令士兵将近百只山羊倒吊树上,羊蹄下放置战鼓,羊蹄乱蹬,鼓声大震,饿马狂奔,铃声大作,公子小白则率众军悄然下山,绕青州益都直奔齐国,登基齐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然公子纠不知是计,仍苦苦守在谷口,妄图一举歼灭公子小白。<br>公子小白到达齐国登基后,立即发兵给公子纠来了一个背后突袭,此时鲁军仍苦守谷口,士兵松懈无备,全部当了俘虏,鲁庄公见此,被迫杀掉公子纠向齐国谢罪。自此便有了"悬羊击鼓,饿马提铃(也作饿马嘶草)"的典故。公子小白为纪念此山,特意传旨将岑山改名为"悬羊山"。公子小白称帝后,特意传旨将岑山改为"悬羊山",并沿用至今。 悬羊山顶 悬羊山上的古寨遗迹依然存在。未经修缮,显得有点破败。更令人联想起那古战场的战马嘶鸣、兵戈相向、杀声震天的场面。 从悬羊山山寨下来东行,沿着山脊就来到了这个垭口处,垭口宽阔平坦,一棵特立独行的五角枫突兀在眼前。大家在树下休息等待后续队员。 黄山大顶 沿着黄山大顶往前走,就到了太平山。太平山由三个山头组成,三个山头上都建有山寨。<div>一寨,又名固堆,是通往太平山的后门户,它象是哨兵,又象是狮子蹲在那儿,不分昼夜地审视着每一个过往的行人,多少年来,它尽职尽责地守护着进山的唯一通道。<br></div> 二寨:是精兵强将的所在地,它是在光滑峭壁的基础上,建起防御工事,通往三寨的道路便从它身边通过。 三寨:太平山的主体建筑,是面积最大,也是最有历史考究价值的地方。远远望去,它是一个楞角分明,略呈方形的建筑,三面具是悬崖绝壁,唯在西北面,有一通往山上的十三级台阶,也是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险地,登临山顶,不时有身悬万丈深渊之恐惧袭来,真使你手颤脚抖,一步也不能马虎。登上顶点,环视四周,茫茫群山在神秘的雨雾中时隐时现。 据说三寨为了避乱世还建有寺庙,香火还比较旺盛。现在已无处寻觅踪影,只见崖壁上的佛字。 东东峪村是一处建村600多年的传统古村落,素有春秋古战场、齐鲁百泉村美誉,先后获评山东省美丽乡村、山东省景区化村庄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支队廖容标、钱均司令员曾在这里工作和居住,指挥当地的抗日战争。这个村当年也是淄川、博山、益都、临朐四县联合办事处所在地。这里距离当年黑铁山起义的地方不远,起义成功之后,在村里设立过指挥部。 大山的赠予却一点也不小气,满村满山都是泉水。 进村后马上就看到一眼泉水——尿泉,因清泉从两米高的崖缝中射出,如顽童撒尿。名字虽然大俗,倒是非常形象,让人体会到当地村民乐观开朗、百无禁忌的天性。 走过尿泉不远,便看到了锅泉。 泉眼形状果然宛如一口铁锅。淄川有锅泉,博山有盆泉。这两个泉水相距百里,看似毫无联系,实则颇有渊源。过去,东东峪和邻村西东峪是一个村庄,名为东峪,而东峪的魏氏一族就是从博山盆泉迁居而来。东峪村中这一眼锅泉,总会在不经意间,让此地的魏家人想起老家盆泉。 流苏树洁白如雪,花香袭人;古战场遗迹斑驳,人头攒动;百泉村泉水叮咚,生生不息。一天的活动结束了,山河常在,有缘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