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人口,一个沉甸甸的话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文/王小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质量与经济社会水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天荒地老,岁月留痕,翻阅《大荔县志》(1994版)“人口篇”,内心波澜起伏不可名状。看到“源流分布”,自豪!看到“人口管理”,兴奋!看到“人口变动”,感慨!看到“人口构成”,开悟!看到“婚姻家庭”,幸福!看到“计划生育”,遗憾!</p> <p class="ql-block"> 大荔的人口史,独特而带有普遍性,一是“早”,县域人类活动可追溯到20万年前的“大荔人”;二是“实”,从早期智人到沙苑原始人再到现代人传承有序;三是“杂”,少数民族、工程移民、军屯垦殖……进进出出增增减减可谓精彩;四是“稳”,总体增长态势持续千万年。凡事都有两面性,而且这两面在不断的交替变换。《大荔县志》(1994版)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必须肯定,小有瑕疵和不足亦是现实,以“人口篇”为例。</p><p class="ql-block"> 1,(P121)提到:“进入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约一万年前后),渭、洛河道的古地理环境基本形成……”。旧石器时代,是古人类学上的时间区段概念。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所以,此处应为“晚期”而不是“末期”。</p><p class="ql-block"> 2,(P121)提到:“据在洛河北岸15公里内,发现了埝头、同堤、梁家3处比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点建筑遗址……”。经与有关章节(P873,古遗址)内容对比,“梁家”应为“梁家坡”。</p><p class="ql-block"> 3,(P121)提到:“除汉族外,早有戎族、羌族。”戎族,是中国古代对西部少数名族的统称,而非单一民族。羌族,是戎族的一部分,属于戎族中的一支。结合大荔史实,此处把“戎族”改做“大荔戎族”更妥。</p> <p class="ql-block"> 4,(P121)提到:“汉武帝……修建龙首渠……渠修通后,大部分兵卒就地安置在今汉村、义井一代。汉村,时为乡镇名,义井是汉村乡下辖的村。汉村和义井并列,乱了“辈分”,有悖志体。把“汉村”换成具体的村名,同辈并列,才符合志书科学分类的基本原则。</p><p class="ql-block"> 5,(P122)提到:“同治年间(1862~1874),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清同治年间共计十三年,为1862年至1875年。同样的问题还有,本页最后一行提到:“大荔古时人口数字,据史志资料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嘉靖皇帝朱厚熜于1567年1月23日去世,因而嘉靖年间应为(1522~1567)。</p><p class="ql-block"> 6,(P122)提到:“左文襄悉安抚于甘肃平凉之金积堡各处……即今宁夏泾源回族自治县。”泾源县,1953年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又改称泾源回族自治县,1958年更名为泾源县至今。所以此处应为“泾源县”。</p><p class="ql-block"> 7,(P122)提到:“西平罗翟姓,宋徽宗时由山西稷县迁入。”山西省从古至今就没有稷县,如果的话,可能是稷山县。</p><p class="ql-block"> 8,(P122)提到:“明代移民入境……元朝贵族帖、答、拜三姓迁居于帖家、拜家、阳村一带。”以我在官池镇工作七年的了解,帖、答、拜三姓居住相对集中的村是帖家、官池、拜家。</p><p class="ql-block"> 9,(P123)提到:“抗日战争时期,外省人口不断流人……”。“流人”应是“流入”,错别字。</p><p class="ql-block"> 10,(P140)提到:“建国后……虽然不断地采取改良盐碱地、压沙造田、治理水土流失、弃耕还田等,增加了不少耕地面积……”。“弃耕”的意思是放弃耕作。此处说的是增加耕地面积的举措,“弃耕”明显不妥,应为“复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无足赤,人无完人,志书编纂出现问题,往往因为历史局限性,是客观条件、客观环境、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与经验值左右下的认识程度,决定了所能达到的层次水准。学习,探索,钻研,“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前人漟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后来人自当赓续传承接棒前行,以无悔的付出诠释生命的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