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菜

GT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淮扬菜系是我国四大传统菜系之一。当然也是增容后的八大菜系之一。其实,八大菜系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淮扬菜,取而代之的是苏菜。我们知道,淮扬菜是苏菜的杰出代表,苏菜中的其他菜系如金陵菜、苏锡菜和徐海菜等,都不及淮扬菜的名气大,也不及淮扬菜普及面广。前面说到的传统四大菜系中,淮扬菜是唯一没有以省命名的菜系。它亮出“淮安”、“扬州”这两个地级市名号,便与“粤”、“鲁”、“川”并列榜上。淮、扬怎这么牛呢?原来,历史上淮安和扬州所辖范围,并不等同于如今的淮、扬两地。就清代的府志看,这两府涉及到今日的扬州、淮安、南通、泰州、盐城、宿迁、连云港和徐州的地域,也就是江苏长江以北所有省辖市的地域。因此,“淮扬菜”所说的的“淮”和“扬”,是大于当今地域范围的“淮”和“扬”的。而它影响到的范围,更是遍及大江南北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盐城,历史上属于淮扬二府统辖的地方。我们是吃着淮扬菜长大的,只是不知道那些菜属于淮扬菜系而已。近日看到网上梳理的十道淮扬名菜,发现其中至少有一半与我们青少年时期吃过的菜肴类似。当然,那时生活条件差,只有过年过节或家庭重大活动时才能吃到。比如“蟹粉狮子头”是淮扬菜的一道大菜。当年,我们里下河一带每逢年节,家家户户除贴春联放鞭炮,都得准备一道名叫“肉圆”的菜。这道菜是“年”快到来的标志。“肉圆”,其实就是“狮子头”的变身。它与狮子头一样,以猪肉为原料,做成圆形。略有区别的是,我们的“狮子头”不与蟹粉为伍,个头也小一些,称其为“肉圆”名副其实。我们吃“肉圆”,通常先用油将它炸为半熟,然后再红烧,装盘时还有用绿豆做的粉丝垫底的。与蟹粉狮子头在加工上略有区别。除夕夜,“肉圆”上桌了,它不像“蟹粉狮子头”那样每人一份,而是盛上一大碗,放在八仙桌的中间,围着桌子的食客每人可以吃三个。我一表弟,曾以吃过整桌即24个“肉圆”而名闻亲友之间。我在扬州的富春茶楼吃过“蟹粉狮子头”,一人一小碗,装着一粒狮子头,带汤,汤上飘着碧绿的菜叶,吃起来肉嫩汤鲜,很是爽滑,呈现出与香糯的“红烧肉圆”有所区别的境界。当然,“肉圆”与“蟹粉狮子头”属于淮扬菜系的同一族类,是毫无疑问的。再说“软兜长鱼”,它的主食材是“长鱼”,我们那里的稻田河畔,有的是。家乡兄弟姐妹们抓长鱼、吃长鱼是常有的事。我们家乡吃长鱼的方式以炒为主,长鱼划成一寸来长的丝,配上洋葱丝和青椒丝,下锅爆炒。“炒长鱼”吃起来清甜爽口,口味独特。这盘菜与“软兜长鱼”食材相同,口味相似。日后每到淮扬菜馆解馋,我总想着点上一份以长鱼为主食材的“软兜”。当你夹上一筷笔杆粗细的的“软兜”,慢悠悠地送入口中,甜香糯滑,爽口弹牙。你会暗暗叹息人生值得。如果再呷上一口黄酒,味道会更好。这碗菜,在当年可是作为淮安府的贡品,进京祝贺过慈禧老佛爷七十大寿的,当然了得。在我吃过的“软兜长鱼”中,印象尤为深刻的有两次,一是在淮安车桥饭店吃上的有滋有味的“真品”,二是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淮扬菜品鉴馆”吃过的“软兜”。当然,我也喜欢家乡不加勾芡的“清炒长鱼”,“原汁原味”的长鱼丝,同样使人齿颊生香。再说说普通人饭桌上常常出现的“烀卜页”。那热乎乎的一碗,散发着豆制品特有的清香,稍加润色,便是一碗“大煮干丝”;再增调味,就成了通吃古今的“九丝汤”了。我自小好这一口,到淮扬菜馆,也喜欢点上一份“大煮干丝”。许多淮扬菜馆的“大煮干丝”分量都很足,真的是“大”煮,一两个人是吃不完的。我在家也特喜欢吃与煮干丝差不多的“烀卜页”。“大头鲢鱼汤”是与淮扬菜“拆烩鲢鱼头”类似的汤菜。将白鲢或花鲢的头部切下来,清洗干净,放进油锅翻炒,再加温水盖过鱼头,最后放上各种调料,煮上二十分钟,一碗浓香扑鼻的鲢鱼汤就做成了。鱼头汤以常州溧阳的“天目湖鱼头汤”最为著名,据说离开了天目湖的鱼和天目湖的水,就做不出那味道了。十多年前,我曾在溧阳的老同学那里喝过这鱼头汤,味道真的比我们家乡的好一些。“淮安茶馓”是淮扬菜系著名的点心。它小巧脆酥,香甜可口。我们家乡也制作茶馓,它既有淮安那样小把的,也有大把的。小把茶馓浸在丝瓜蛤蛎汤里,味道很不错。大把的则用红糖水煮着吃,油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想当年,这著名的淮扬点心,在我们家乡有两大用处,一是加上荷包蛋款待贵客,二是加上红糖伺候产妇。</p><p class="ql-block"> 淮扬菜源自民间,早在先秦时期,古扬州一带就普及了熟食。随着大运河的建设,沿河地区日渐兴旺。淮扬一带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带头先富了起来,饮食服务业逐渐发达起来。及至明清时期,淮扬菜系开始成形。在商贾、官吏们推动下,淮扬菜开始升级。明太祖朱元璋老爷子本人特好淮扬菜,明朝宫廷的御厨多为淮扬菜师傅。明代帝王南巡时,尤其喜欢淮扬菜常用食材中的水产品,例如“长江三鲜”,即长江刀鱼、鲥鱼和鮰鱼。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两位老爷子,也钟情于淮扬菜。他俩下江南时,淮扬一带大官小吏为恭迎圣上,对原有的淮扬美味“精耕细作”,亲监亲尝,使菜品质量一再升级。例如,一盘“大煮干丝”,被生生地折腾成一碗“九丝汤”。“九丝”的“九”该是多的意思,九丝的构成有多种说法,一般是指干丝、鸡丝、火腿丝、木耳丝、银鱼丝、紫菜丝、蛋皮丝和笋丝等,有时还会加入燕窝丝和海参丝等“高档丝”。这样的菜品当然会得到皇家老爷子的肯定。乾隆帝本是美食高手,他的挑剔更是提升了淮扬菜的品格,当他面对“九丝汤”颔首微笑时,无疑是为淮扬菜做了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广告。清代淮扬菜的提升还依赖于一群文人雅士。其实追溯到唐代,李白、刘禹锡等人,就盛赞过扬州菜肴。及至宋代,秦观、陆游等都对淮扬菜大加赞许。元时的吴师道等,对淮扬一带的美味也是赞不绝口。但历史上的这些名人,都不及清朝的文人雅士。在大量的清代诗文中,从食材、烹饪、宴会、酒楼和厨艺等多方位,对淮扬美食予以肯定,使淮扬菜品味直线上升,地位得以强化。清末著名小说《红楼梦》中,各类食谱多达180余种,其中涉及淮扬菜的经典菜品占很大比重,蟹粉狮子头、软兜长鱼、松鼠鳜鱼、酒酿蒸鸭等淮扬名菜赫然在目。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同样列有狮子头、大煮干丝、松鼠桂鱼、扬州炒饭等淮扬佳肴。</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淮扬菜首次高调出场,是在庆祝建国的盛宴上。开国大典的当晚,在北京饭店举办了开国第一宴。考虑到淮扬菜所具有的清淡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尤其是作为我国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代表性符号,它被重用为国宴的主菜。遥想当年,恩来总理含笑为毛主席夹上一块红烧肉,“主席,尝尝我们家乡的红烧肉,可香啦。”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淮扬菜一直作为国宴的主菜,活跃在中南海的宴会厅。无论是国庆五十周年的重大宴请,还是国家主要领导人设宴招待外国元首,狮子头、软兜长鱼、煮干丝和文思豆腐等淮扬菜品,都频繁出现在餐桌上,成为中华美味的代表和招牌。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一直力推自己家乡的淮扬菜,他曾将淮扬菜的精工细作、韵味十足与中国诗画相提并论,指出他们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晚年的恩来总理,一再要求淮扬菜名厨写一部经典淮扬菜谱,以弘扬淮扬菜系。</p><p class="ql-block"> 著名散文家汪曾祺老师,老家在紧挨淮安的高邮市。他当然也是吃着淮扬菜长大的。这个在运河畔小城里成长起来的大作家,在运河沿岸疯跑的少年时代,眼中时常见到淮扬菜的各种鲜活食材,身旁弥漫着淮扬菜的恬淡韵味。这位善于品尝和描绘淮扬菜品的运河之子,后来又迷上了淮扬菜的制作。他做的许多淮扬菜肴,不亚于专业厨师 尤其是一份大煮干丝,俘获了许多食客的味蕾。美国作家聂华苓是汪曾祺的好友。她青少年时期是在湖北度过的,自小吃过许多淮扬菜。上世纪六十年代赴美定居后,面对美国的各种快餐,聂华苓时常怀念中国菜肴,特别是淮扬菜。那次她在北京访问,作协特地安排在汪曾祺家吃一顿饭。汪老师亲自下厨给她做了一份“大煮干丝”。这一份大煮干丝,吃得聂华苓味蕾大开,吃得她家乡情怀爆棚,吃得她喝干了最后一口汤,还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碗筷。一份大煮干丝成就了这两位文坛高人的一段佳话。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21日,聂华苓女士驾鹤西去了。想来汪老师已在天堂为她备好香气四溢的大煮干丝。台湾作家陈怡真女士,也是汪曾祺先生的好友。汪先生为她做过一道淮扬名菜“红烧小萝卜”,她吃得适意而满足,久久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淮扬菜在发扬光大传统菜品的基础上,走上了改革创新之路。去年,在镇江苏宁广场美食区,就看到过一家名为“创意淮扬菜”的餐厅。我去品尝过两次 ,感到那里的“煮干丝”和“松鼠鳜鱼”特别好吃。可惜还没有悟出门道,第三次前往时,该餐厅已经关门大吉了。据我想来,“创新淮扬菜”更重视菜品从菜名到形式和内容的创意,更强调与其他菜系尤其是鲁菜、湘菜和川菜等的融合,强调菜品原料的更新,强调菜品制作工艺的更新,强调养生菜品的开发。在这种理念下,虎尾烫干丝、绿杨春茶香乳鸽、葱烧聚三仙等一道道新创淮扬菜不断被开发,受到了新老顾客的欢迎。淮扬菜新飞跃的时期来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