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儿“囫囵吞枣”地在“大槐树”转了一下,马上转道汾城,去那里欣赏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汾城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南汾城16公里处,原为太平县城,唐初为尉迟恭的封地一鄂公堡。 古太平县城在唐贞观七年(633年),由古城镇迁于此地,经历朝历代建设,在汾城留下大批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汾城古建筑群现存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到清末的建筑遗构12处40余座,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主城墙始建于唐贞观七年(633年)。旧称鄂公敬德堡,周长1508.3米,高13.3米,城门5处,城墙深5米。只可惜好几处重要建筑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汾城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7年,汾城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当地文旅局并未很好地利用“优势”开发、完善、更好地展示。</p> <p class="ql-block"> 文庙位于鼓楼北街西巷,旧名"德化坊",文庙与学宫并列互通,通称"庙学",是县级培养人才的学校。元代,元至正四年(1344)重修,十八年(1358)毁,十九年(1359)重建,明清多次修葺、增建。,现存三进院落,总占地面积8235.8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影壁、棂星门、洋池、戟门、大成殿、藏;二进院东西两庑、戟门两侧东西角门、东西配房、崇圣祠,共计12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 我去时只可以参观大成殿及二进院的东西两庑。</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的门锁着,透过门缝往里看,一片膝黑。我试着将手机对着缝隙向内拍,真不错!竟然“请出了”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p> <p class="ql-block"> 前面的影壁、棂星门、洋池、戟门都不允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与县署东西相对,位于西门内路北,占地面积2222.95平方米,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原为"云龙祠",是一座道家祠宇。每届太平县令到任都会按规定斋戒拜谒,每逢水旱疫疾也都会前往祷告平安。城隍庙座北面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旗杆、山门、戏台、观看区、献亭、正殿、寝宫(不存);轴线西为西配房、西厢房、西耳房、鼓楼;轴线东为东配房、东厢房、钟楼。正殿、献亭为明代建筑,戏台主体建筑为明代,前檐抱厦为清代增建,影壁、山门、旗杆、钟鼓楼等为清代。</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戏台与庙门相距1米多,坐南面北,面阔3间,进深4椽。悬山式主体建筑。通进深10.04米,总高10.34米。 其平面呈“凸”字形。</p> <p class="ql-block"> 戏台中间为从庙门走向大殿的过道。演戏时铺板成台,故亦称过路戏台。戏台建于明代。清代屡有修葺。戏台台顶外观3层,层层有挑檐。观众区场地保留古代看戏时男女分区的格式,其总宽为18.81 米,总深17.44米,面积328平方米。中设2.45米的甬道,两侧于山门坊门位置处设1.75米宽两条甬道。甬道之间设二列三横的插杆石。</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是专门供奉城隍爷的庙宇,城隍神被视为守护城池的地方神祇,职能相当于阴间的“市长”,负责保卫城市安全与百姓安宁。其神格多由历史名臣或忠烈之士担任,如明代朱元璋曾大封天下城隍爵位,强化其监察职能。</p> <p class="ql-block"> 民众常前往城隍庙祈求平安、健康、事业顺利等,涵盖生活各方面需求。因其被认为“成愿率最高”,尤其受重视消灾解难、风调雨顺等诉求。祭祀时需遵循着装整洁、供品供奉、诚心祈祷等传统仪式。</p> <p class="ql-block"> 城隍神兼具“审判人间善恶”的职能,通过“祸福报应”观念约束民众行为,如明代城隍庙被赋予“鉴察民之善恶”的官方意义。民间故事中常有城隍显灵惩恶扬善的传说,强化社会道德秩序。</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被视为城市风水的关键节点,其香火旺盛程度甚至被民间认为与地方经济兴衰相关。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对“城池守护神”的崇拜,后经唐宋制度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 城隍神既管理阴间亡魂,又干预阳间秩序,形成“阴阳共治”的独特信仰体系。如元代封其为“佑圣王”,强化其神权地位。</p> <p class="ql-block"> 我在街边的一处拐角,看到一张张“王体复故居”的介绍,欲入内参观。旁边的小伙子忽称要收费五元。我予之,此人挪开档板,转角打开门。我入内,发现只是存有南北两间房子的一所很小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汾城进士王体复的故居,也是汾城古镇现存最早的老院落,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现仍由其后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 王体复(1545-1613),字阳父,号述斋。隆庆二年进士,历任工部都水主事、陕西按察司副使、苑马寺卿、河南按察使、陕西左布政使、顺天府尹、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贵州等职。所任皆有实政,或提倡节俭,为民纾困,或开渠灌田,或赈饥靖乱,曾单骑入虏营,宣示威德,堪称一代名官。</p> <p class="ql-block"> 辞官回乡后,王体复开设丽泽社培养子侄及家乡后进。死后赐祭葬,赠户部右侍郎,入乡贤祠。子王椿曾任广西柳州知府。王体复生前著述颇多,曾纂修万历版《太平县志》,著有《姑射山人吟稿》。襄陵进士李瑾评价他:捷于科名,邃于学问。介于操持,饶于识见。拙于干进,经国则长。平易近人,谦退不遑。怯于铺张,任事则勇。</p> <p class="ql-block"> 翊镇坊跨街而建,建于明代,修于清代,为四柱三楼式木牌坊,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通高8.12米,面阔约6.5米,立在近1米高的石基座上。檐部为7攒斗棋,斗拱雕刻精美,有祥云等图案。"翊"有辅佐、护卫之意,"镇"表示镇守、安定,翊镇坊象征着守护一方平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地方安宁的期盼。与鉴察坊共同体现了中国古代"鉴察善恶、守护道义"的传统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提醒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追求正义和善良。</p> <p class="ql-block"> 出顺化门即是城外郊野</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有一处保留完好的建筑,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看到一定有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 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与民国重修,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约15米左右,底座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两层,下层周砌女儿墙, 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墙,四面开门,内部以木梯登二层。二层置木栏杆,可远眺四方,上下两层以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观威严而华丽。</p> <p class="ql-block"> 以鼓楼为中心的古城,街道上的建筑保留着七八十年代的老样子。</p> <p class="ql-block"> 老锁匠在镇上一定是“手到锁开”。</p> <p class="ql-block"> 满满的地域美食,满满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2025.4.26 拍摄于山西临汾</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pigb3w" target="_blank">热闹的蒲县东岳庙</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piexy9" target="_blank">魏时风采:临汾鼓楼</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ogjy8c" target="_blank">铁佛寺里藏大佛</a></p> 谢谢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