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p><p class="ql-block">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介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之间,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p> <p class="ql-block">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被誉为“人文圣山”40</p><p class="ql-block">,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誉。50</p><p class="ql-block">庐山独特的局地气候和地形决定了庐山独特的气候。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气候受到大范围气候状况的制约,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表现出夏短冬长,春迟秋早的四季特色。故而有“清凉世界”的美誉。51</p><p class="ql-block">庐山有150科650多种植物,其中具药用价值的植物100种以上。</p> <p class="ql-block">1982年,庐山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12月6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4</p><p class="ql-block">。2003年,庐山成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5</p><p class="ql-block">。2004年2月13日,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41</p><p class="ql-block">。2007年3月7日,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42</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庐山云海入列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公布的中国首批15个“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37</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庐山,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而三叠泉,作为庐山最为壮观的自然景观之一,更是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p> <p class="ql-block">三叠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据传说,在古代,庐山脚下有一对恩爱夫妻,他们为了寻找水源供人们饮用,历尽艰辛,感动了山神,最终被引领到了一处隐藏的泉眼。夫妻俩不辞辛劳地挖掘,终于让泉水喷涌而出,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三叠泉。这个传说不仅赋予了三叠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让它成为了爱情和奉献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庐山地区,人们一直将三叠泉视为神圣的所在。每逢佳节或重大节日,当地民众都会前来三叠泉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三叠泉也是众多文人墨客喜爱的创作之地。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宋代诗人白玉蟾的《三叠泉》诗:“九层峭壁划青空,三叠鸣泉飞暮雨”。这些诗篇不仅赞美了三叠泉的壮丽景色,也丰富了庐山的人文底蕴。</p> <p class="ql-block">三叠泉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上。作为一处瀑布景观,三叠泉以其高达155米的落差和三级瀑布的独特形态而著称。每一叠瀑布都各具特色,或如飘云拖练,或如碎石摧冰,或如玉龙走潭,给人以震撼和美的享受。同时,三叠泉所在的九叠谷也是一处地质奇观,其崖壁由八亿年海底的沉积物堆积而成,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三叠泉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p> <p class="ql-block">在庐山的历史上,三叠泉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据史书记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来到庐山游览,对三叠泉的壮丽景色赞不绝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亲自下到三叠泉下游览。为了弥补这一遗憾,他请人将“三叠新泉”绘成一图,挂在堂上时时欣赏。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朱熹对三叠泉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雨中的庐山三叠泉,瀑布不是太清晰。</p><p class="ql-block">尔尔能看到三级瀑布。</p> <p class="ql-block">三叠泉流淌下来水质好</p> <p class="ql-block">下面庐山湖水质特别好</p> <p class="ql-block">庐山三叠泉在雨中只能看到二级瀑布</p> <p class="ql-block">横拍可以看到三级瀑布</p> <p class="ql-block">可以隐隐约约看到三级瀑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