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发现血糖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和管理:</p><p class="ql-block">生活方式调整</p><p class="ql-block">饮食控制</p><p class="ql-block">控制总热量: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计算每天所需的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 - 60%,蛋白质占15% - 20%,脂肪占20% - 30%。</p><p class="ql-block">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牛奶等)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取,比如糖果、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p><p class="ql-block">少食多餐:将每天的饮食分为5 - 6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p><p class="ql-block">运动管理</p><p class="ql-block">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p><p class="ql-block">力量训练:包括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控制血糖。建议每周进行2 - 3次力量训练。</p><p class="ql-block">运动时间:最好在饭后1 - 2小时进行运动,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运动前要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运动后要进行放松活动。</p><p class="ql-block">规律作息</p><p class="ql-block">充足睡眠:每天保证7 - 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激素分泌,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p><p class="ql-block">避免熬夜: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p><p class="ql-block">血糖监测</p><p class="ql-block">定期检测: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测量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可以使用血糖仪在家中自行检测,也可以定期到医院进行静脉血糖检测。</p><p class="ql-block">记录血糖值:将每次测量的血糖值记录下来,包括测量时间、血糖值、饮食、运动等情况。这样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你的血糖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p><p class="ql-block">药物治疗</p><p class="ql-block">口服降糖药: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医生可能会开具口服降糖药。常见的口服降糖药有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α - 糖苷酶抑制剂等。不同类型的降糖药作用机制不同,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有所差异,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p><p class="ql-block">胰岛素治疗:对于一些血糖过高、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短效、中效、长效和预混胰岛素等,使用方法通常为皮下注射。使用胰岛素时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剂量的准确等问题。</p><p class="ql-block">心理调节</p><p class="ql-block">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不良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血糖的控制。因此,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如果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p><p class="ql-block">如果发现血糖高,不要过于惊慌,但也不能忽视,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管理和治疗。</p> <p class="ql-block">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常见的几类糖尿病药物:</p><p class="ql-block"> 口服降糖药</p><p class="ql-block">1. **双胍类**</p><p class="ql-block"> - **代表药物**:二甲双胍。</p><p class="ql-block"> - **作用机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可减少肝糖输出、改善肌肉糖原合成和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p><p class="ql-block"> - **优点**:降糖效果好,尤其降空腹血糖效果好,且单独使用不发生低血糖,还可降低体重,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一线)用药。</p><p class="ql-block"> - **缺点**:胃肠道反应多见。</p><p class="ql-block"> - **注意事项**:餐中或餐后服用可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长期使用的患者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12。</p><p class="ql-block">2. **α - 糖苷酶抑制剂**</p><p class="ql-block"> - **代表药物**: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p><p class="ql-block"> - **作用机制**:抑制糖苷键水解,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p><p class="ql-block"> - **优点**:不引起低血糖,有降体重作用,尤其适用于我国以碳水化合物摄入为主的人群,是当前MD诊治指南中推荐使用的一线药,也是我国唯一获得葡萄糖耐量受损适应证的药物。</p><p class="ql-block"> - **缺点**:初用时有腹胀、排气增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p><p class="ql-block"> - **注意事项**:禁用于慢性胃肠功能紊乱者、患肠胀气而可能恶化的疾患、严重肾损的患者,18岁以下患者及孕妇不应使用。</p><p class="ql-block">3. **磺酰脲类**</p><p class="ql-block"> - **代表药物**: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p><p class="ql-block"> - **作用机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用此类药的前提是患者有一定的胰岛功能。</p><p class="ql-block"> - **优点**:降糖效果好,主要用于有一定β细胞功能、无磺脲类药物使用禁忌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不适合使用二甲双胍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首选,或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用药方案首选。</p><p class="ql-block"> - **缺点**:易发生低血糖风险及体重增加。</p><p class="ql-block">4. **格列奈类**</p><p class="ql-block"> - **代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p><p class="ql-block"> - **作用机制**: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 **优点**:适用于轻症和年轻患者,尤其餐后血糖升高者,不良反应较少。</p><p class="ql-block"> - **缺点**:长期使用仍需注意低血糖和胰岛功能下降的风险。</p><p class="ql-block">5. **噻唑烷二酮类**</p><p class="ql-block"> - **代表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p><p class="ql-block"> - **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p><p class="ql-block"> - **优点**:可增强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糖。</p><p class="ql-block"> - **缺点**:长期使用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因此心脏病患者慎用;还可能增加体重、水钠潴留等。</p><p class="ql-block">6. **DPP - 4抑制剂**</p><p class="ql-block"> - **代表药物**: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p><p class="ql-block"> -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DPP - 4酶活性,增加内源性GLP - 1水平,从而改善血糖控制。</p><p class="ql-block"> - **优点**:不良反应较少,单独用药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也不增加体重,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以饮食控制的早期患者和体型偏瘦的年轻患者。</p><p class="ql-block">7. **SGLT - 2抑制剂**</p><p class="ql-block"> - **代表药物**:达格列净、卡格列净等。</p><p class="ql-block"> -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SGLT - 2蛋白活性,减少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p><p class="ql-block"> - **优点**:能显著降低血压尤其是收缩压,且低血糖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良好,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和肾功能正常者。</p><p class="ql-block"> - **缺点**:不良反应包括泌尿生殖道感染、低血糖等。</p><p class="ql-block">### 注射类药物</p><p class="ql-block">1. **胰岛素**</p><p class="ql-block"> - **代表药物**: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按照起效的快慢,人胰岛素又分为短效(如人胰岛素R)、中效(如人胰岛素N)、预混(如人胰岛素30R)。胰岛素类似物有速效(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预混(如门冬胰岛素30、赖脯胰岛素25)、长效(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德谷胰岛素)。</p><p class="ql-block"> - **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与胰岛素相同。</p><p class="ql-block"> - **优点**:因胰岛素类似物更符合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目前临床应用较多,具有不增加体重、注射时间灵活、低血糖发生率低的优点,胰岛素尤其适用于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者。对于新诊断但血糖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体重下降者,此时可以首选胰岛素治疗。</p><p class="ql-block"> - **缺点**:可能有低血糖和增加体重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 **注意事项**:当患者自觉有低血糖的症状却无法监测血糖时,不要等待,应立即口服高糖饮料或食物。</p><p class="ql-block">2. **GLP - 1受体激动剂**</p><p class="ql-block"> - **代表药物**:艾塞那肽、利拉鲁肽等。</p><p class="ql-block"> - **作用机制**: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p><p class="ql-block"> - **优点**:降糖效果确切、低血糖发生率低,还可降低体重,尤其适合餐后血糖波动的肥胖型糖尿病患者。</p><p class="ql-block">### 中成药</p><p class="ql-block"> - **代表药物**:消渴丸、消糖灵片、消渴降糖胶囊、降糖胶囊、十味降糖胶囊和糖维胶囊等。</p><p class="ql-block"> - **作用机制**:滋阴清热,补肾益精。</p><p class="ql-block"> - **优点**:利用中西药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水平。</p><p class="ql-block"> - **缺点**:降糖效果不明确。</p><p class="ql-block"> - **注意事项**:有的中成药复方制剂含有西药化学成分格列苯脲,比如消渴丸,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p><p class="ql-block">在选择糖尿病药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血糖水平、体型、并发症及合并症等情况。一般来说,对于初诊患者或仅以饮食控制的轻症患者,可选用胰岛素促泌剂或双胍类药物;对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明显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噻唑烷二酮类或DPP - 4抑制剂;对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α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于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SGLT - 2抑制剂。此外,对于并发症和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降糖药物。同时,降糖药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注意血糖监测、严格按照性能选择给药时间,服药后定时进餐,避免服药前后剧烈运动,避免空腹饮酒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