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的石碑上,“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在千年风雨中愈发清晰。当我们站在人生的渡口回望,会发现生命是一艘单程航行的船,既没有返程的船票,也无法修改航行的轨迹。如何让这趟旅程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答案藏在对生命本质的追问里,在超越自我的创造中,更在每个当下的郑重以待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认清生命的本质:拒绝虚无的消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代社会的便捷正在制造一种隐蔽的幻觉,短视频的碎片、社交软件的红点、消费主义的浪潮,将生命切割成无数个琐碎的“即时满足”。但正如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会思想的苇草。”若任由感官欲望支配人生,便如同驾驶着漏水的船在海上漂流,终将被虚无的浪潮吞没。敦煌藏经洞的唐代写经生在经卷上写下“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道破了现象世界的虚幻本质。反观张桂梅校长在华坪女高的二十年坚守,樊锦诗在莫高窟的半个世纪守护,他们之所以能在时光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正是因为懂得过滤生命中的杂质,将精力聚焦于真正有价值的事业——教育与文化,这些超越个体存在的精神追求,让有限的生命获得了抵御虚无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在有限中创造无限:赋予生命超越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庄子曾悲叹“吾生也有涯”,但人类文明史却不断证明,生命的价值可以突破物理时间的限制。苏格拉底在雅典城邦的监狱中饮下毒酒,却用思想的光辉照亮了整个西方文明;王阳明在龙场驿的深夜里悟道,将“知行合一”的哲学刻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梵高在阿尔勒的星空下挥笔,让短暂的37年生命化作永恒的艺术星辰。这些超越时代的灵魂告诉我们:当个体生命与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相连,有限便融入了无限。敦煌壁画上的飞天穿越千年依然翱翔,不是因为画工的名字被铭记,而是因为他们用画笔凝固了人类对自由与美好的永恒向往。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必成为伟人,但可以像敦煌研究院的修复师那样,在临摹壁画时让古老文明重焕生机;像乡村教师那样,在三尺讲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每个认真创造、真诚奉献的瞬间,都是在为生命添加超越个体的重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以觉知之心活在当下:让每个瞬间成为生命的注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禅宗典籍《指月录》记载,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看似简单的回答,道破了生命最本真的修行——以觉知之心拥抱当下。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写下:“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看太阳和蓝色的地平线。”他用两年时间观察自然,却让每个清晨的露水、每片飘落的秋叶都成为生命的诗篇。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坚持数十年的晨跑与写作,在规律的生活中修炼出对当下的专注力;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在放大镜下校准零件时,每一次呼吸都与百年前的匠人对话。这些“活在当下”的践行者明白:生命不是线性的进度条,而是由无数个“此刻”编织的锦缎。当我们在阅读时全身心潜入文字的世界,在陪伴亲人时专注于眼前的笑容,在工作中沉浸于技艺的打磨,每个被认真对待的瞬间都会成为生命最坚实的基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时间的长河边,我们既是过客,也是创造者。人生的不辜负,不在于追逐虚无的永恒,而在于在有限的航程中,以清醒的认知锚定方向,以超越的情怀拓展边界,以觉知的态度掌舵前行。正如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虽然衣袂终将褪色,但她们舒展的姿态早已成为人类对生命之美的永恒向往。当我们离开时,不必留下显赫的名字,只要每个用心度过的日子,都在时光的沙滩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脚印,便是对这仅有一次的人生,最动人的回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