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2:三坊七巷

飞越朝阳

入住福州聚春园大酒店,到三坊七巷并不远,从东街口沿杨桥东路走到南后街不过十分钟的路。南后街是一条步行街,三坊七巷就在左右两侧。 福州于汉朝建城,到了清道光年间有记载:“郡西南隅,自杨桥直南至鸭门桥,皆曰南后街。其街东经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凡七巷,西口皆达于此。俗有三坊七巷之名。” 道光年间进士刘心香诗云:“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紫菱丹荔黄皮果,一路香风引酒楼。”当年情景历历在目。 走进南后街,左侧有郎官巷等七巷,右侧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等三坊,巷口坊门都对着南后街,布局颇为整齐。郎官巷‌因宋朝刘涛子孙数世皆为郎官而得名。 门前对联描绘了郎官巷内浓厚的文化氛围:“课学秋灯,书声喧里巷;温诗春酒,豪语动枌榆。”引得学子们纷纷到这里来激励自己。 巷内有严复故居。严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翻译了《天演论》,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严复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 巷内有二梅书屋,正门位于郎官巷25号,后门则在塔巷25号。其五进的建筑格局,是福州市明清民居的典型代表,拥有极高的历史、建筑和艺术价值。 在郎官巷深处,隐藏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天后宫,它是福州旧城内仅存的天后宫之一。天后宫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塔巷,旧名修文巷,因闽国时建育王塔院而得名,巷内有半片小塔作为古迹纪念。 黄巷,因晋永嘉二年黄元方避乱入闽而得名,巷内有小黄楼等历史建筑。 小黄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是学者黄璞的故居。现在看到的小黄楼,是清道光年间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建的。 东花厅的藤花吟馆,挂着一副梁章钜亲笔所书的楹联:“诗敲梅下月,醉卧柳边风。”现在那里成了楹联展馆,收藏了九十多块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名人牌匾。 楹联展馆有清朝的雍正、乾隆皇帝的,还有纪晓岚、张之洞这些名臣的,甚至还有民国时期袁世凯、蒋介石的,每块牌匾背后都有故事。“照古腾今”这匾是严复的真迹。 西花厅取名小黄楼,楼前是天井,对面太湖石垒成的假山,小巧鱼池,拱形小石桥跨越其上。庭内花木扶苏,环境清幽,格调高雅,东侧一座半边凉亭,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整座花园四周围墙,自成院落。 在黄楼暨东园的邻居,有一闻名闽中的小嫏嬛馆,那是著名藏书家陈寿祺的藏书楼。 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因黄巢入闽时出告示安民而得名,巷内有新四军驻闽办事处旧址。 一九三八年春,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云逸到福州,就国共合作抗日同国民党政府谈判,设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于此。 宫巷,旧名仙居巷,因巷内有紫极宫而得名。巷内建筑结构精巧,木雕石刻丰富。 吉庇巷,又称魁铺里,是七巷中最南面的巷,因南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而得名。民国初期扩建为马路,吉庇巷内有谢家祠等院落。 吉庇巷的笔墨家图书院。 吉庇巷海峡民间艺术馆书法展出。 七巷中的杨桥巷在最北面,已经改建成杨桥东路了。这里有林觉民故居和冰心故居,当年林觉民就义后,其父为了避祸而搬家,将宅院卖给了当时的举人谢銮恩,即冰心的祖父。 林觉民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唯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林觉民与方声洞、林尹民、林文等在辛亥革命中牺牲的烈士被称为“福建十杰”。 冰心是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爱的哲学”,是一种富有感召力的文学创作思想,凝聚了人类的共同感受。 三坊七巷第一坊是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宋朝陆蕴、陆藻兄弟衣锦还乡而得名。 坊内有著名的水榭戏台,是福州市现存的水榭戏台之一。 文儒坊为福州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初名儒林,因北宋国子监祭酒郑穆居此而改名,国子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 郑穆(1018年-1092年),字闳中,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中国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与陈襄、陈烈、周希孟并称“古灵四先生”,开宋新儒学之先声。 文儒坊的陈承袭故居,临街六扇门,门额上高悬“六子科甲”横匾。陈承袭有六个儿子,皆登科及第,其中三个举人、三个进士,成为清代福建科考史上的一个奇迹。 林白水创办的蒙学堂就设在文儒坊内,这个学堂吸引了许多近代知名民主革命志士前来求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林文、方声洞等大批革命志士也都曾在此学习。 文儒坊21号是“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事迹展示馆,他用近一个世纪的风霜,驮起了一万六千个患者的命和家。璀璨的星河上,有颗编号17606号的“吴孟超星”一直供人们仰望,肝胆相照济苍生,这星光,与日月同辉。 第三坊为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因福州郡守程师孟在此吟诗而得名,坊内有光禄吟台等名胜。 南后街西侧有一条丰井营巷,与宫巷一街之隔,巷口门楼上写“泔液境”,并不在七巷之列。北宋太常博士苏舜元在福州任职时,为解决居民用水,主持凿了十二口水井,这里是其中一口。 巷内有两幅石刻,一幅是“林则徐放鹤图”。道光三十年,林则徐被贬回到福州后,多次放鹤于光禄吟台等地,寓意林则徐高洁的品格和对清廉政治的追求。 另一幅是“程师孟题石图”。北宋熙宁三年,知州事程师孟以光禄卿游法祥寺,僧为镌“光禄吟台”四字于石,并请程师孟题名于石上。程师孟吟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名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 光禄坊南面是林则徐纪念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 纪念馆正在举办林则徐史绩展。林则徐,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任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整顿吏治、平反冤狱、兴修水利、救灾办赈。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该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林则徐,中国近代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领导者。毛泽东曾说:“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对中国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于此。 三坊七巷不仅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 南后街上,一棵“爱心树”引来众多摄影爱好者。 南后街口,曾经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历代人物惊艳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