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闽南

星星之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游完厦门,我们继续闽南地区的游览。闽南地区包括福建漳州、晋江、莆田等地,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集美学村出来两小时车程,我们来到国家5A级景区——云水谣,参观游览这里福建土楼的两个典型代表——怀远楼和和贵楼。</b></p> 云水谣:福建土楼奇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云水谣,原名长教村,是位于漳州南靖县下面一个古村落,后因电影《云水谣》在此取景而改名。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土楼,还有千年古榕树、清澈的溪流和鹅卵石古道,是一处充满诗意的山水田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们先来到镇上的怀远楼,这是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圆形土楼。这座宏伟壮观的双环圆形土楼是由客家四兄弟耗资1万多两白银历时三年才完工建成,楼名“怀远”蕴含着客家人对远方迁徙和亲人思念之情,以及告诫后人要胸怀远大志向、进取上进的族训。这座土楼坐北朝南,共四层,每层34个房间,楼梯均匀分布于圆楼内。每户人家占据1个垂直单元:一层做饭,二层储存粮食,三四层住人,这种垂直功能分区,体现了客家土楼合理的生活空间。怀远楼是双环圆楼设计:外环呈现完美的圆形轮廓,为住宅区;内环在土楼内院中央,是一座既是私塾又是祖堂的“斯是室”,即学堂与祭祀的场所。 </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怀远楼体现了客家先民的智慧。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去,门顶绘有八卦图案,既有风水意义,也反映了防范外敌的考虑。楼内打有水井,可储备半年以上粮食,使土楼在紧急情况下能自给自足,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怀远楼出来,我们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古道前行。这条古道是古代漳州通往闽西的必经之路,如今成为古镇的游览步道。漫步在云水谣古道,溪水潺潺,溪边的古榕树繁茂,两岸的竹林掩映,还有保留完好的老商铺,以及古码头遗址等。村中还有一架为电影拍摄而建的大水车,这是古镇一个标志,现成为拍照打卡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沿古道继续前行是古榕树群。这里有多颗数百年的榕树,其中最著名的一颗有700年树龄,覆盖面积近两千平米,树干上垂下无数气根,有些已经扎入土中,形成新的树干。树下摆着茶摊,可品尝客家擂茶。这颗榕树也是一颗“神树”: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全村人都会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穿过古镇步行十几分钟,便抵达镇上另一座著名土楼——和贵楼,这是一座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方形土楼 。这座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和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楼。和贵楼高21.5米,是福建土楼中最高的。它有五层结构,140个房间,四周各设有楼梯道,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匠心。 楼内有两口井,一清一浊,被称为“阴阳井”。登上顶层,可以俯瞰整个村落。院子中的空地,踩上去软软的,竹竿插进去会出水。和贵楼是福建土楼中方形楼的典型代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福建土楼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客家人在漫长辗转迁徙途中,凭借对古老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创造出这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的瑰宝。一座座土楼就像一颗颗散落人间的珍珠,在闽南的山水之间煜煜生辉。福建土楼的建造,完美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或因山就势,或因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而粗犷,形式优美又奇特,既具备齐全的功能,又与周边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融为一体,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意境。</b></p> 安平桥:横跨海湾的卧波长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安平桥,是中国现存最长的一座石桥。它建于南宋,是由僧人主持捐建的,全长两千多米,201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的桥体全部用花岗岩砌筑,横跨在晋江与南安交界的海湾上。因桥长五华里,俗称五里桥。在闽南第三天,我们来到这座古桥参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安平桥的建筑很有特色。它所处的港湾淤泥堆积,造桥者便创造性地使用了“睡木沉基”的方法,奠定了桥墩的稳固基础。同时,还因地制宜地设置了长方形、单尖船形和双尖船形三种不同桥墩:水浅处采用长方形、水较深则改用单尖船形、最深处采用双尖船形桥墩。古时没有钢筋混凝土加固,安平桥便独出心裁地利用桥墩养殖牡蛎,用牡蛎的吸附作用来加固桥基,比现代水泥还牢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们的游览从桥头起点石亭开始。桥上共有五座石亭,桥中两座石亭供人休憩,故称憩亭,又称凉亭、雨亭,既可休息避雨,又可欣赏海风及退潮时的滩涂景色, 古人修桥时人性化做法可见一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踏上一眼望不到头的安平桥,视野一下开阔起来。它如一条长龙,安静地平卧在碧波荡漾的海水中。桥上巨大的石板厚重而凹凸不平,有些石板已经开裂,有些则被无数脚印磨得光滑如镜。 虽然历经千年,但仍坚固地承载着桥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不禁让人感慨万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以舟桥水路为主导的年代,安平桥在商贸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古代泉州港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端口。今天,安平桥已成为海内外泉州人的乡愁寄托,作为泉州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它讲诉着泉州引以为傲的历史与智慧。</b></p> 梧林村落:红砖古厝中的南洋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漫游闽南最后一站,我们来到泉州市晋江的梧林传统村落。这个村落因“栽下梧桐树,能引凤凰来”而得名,自明朝到现在已有600多年历史。这里不仅是闽南人以海为田、波澜壮阔下南洋的一个缩影,更是华侨文化的瑰宝。</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个典型而完备的闽南传统村落, 人口不到两千,旅居海外的华侨就有1万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侨乡。村落里分布着明清以及近现代各种风格的建筑近百幢,有“华侨建筑博物馆”之称。走进这个传统村落,立马感受到这个闽南侨乡的南洋风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座建于1930年的罗马式洋楼叫朝东楼,是村里最早的西洋建筑,现为村史馆。它斑驳的墙体与精美的西洋柱式,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当年由旅菲侨胞蔡朝东修建,原本计划作为豪宅,却因抗战爆发主动停工,把剩下装修款捐出支援祖国。如今内部仍保留着未完工的毛坯状态,这栋楼也因此获得“最美烂尾楼”的称号。在梧林村这不是个例,一栋栋有始无终的小洋楼,见证了华侨们家国大义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栋闽南红砖厝(闽南语厝就是二层以下的房屋)叫侨批馆,又称旧学堂,里面陈放着一封封侨披。侨披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之间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侨批馆实际就是华侨与家乡联络的邮政局。梧林的华侨正是通过这种民间渠道,寄回一封封家书和汇款来解乡愁。我们看到,展柜里有张发黄的披信上写着:寄大洋贰拾圆,以奉母亲大人寿辰之用。字里行间都是游子的牵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眼前这座像叠蛋糕一样的建筑叫五层厝,是爱国华侨蔡德鑨主持建造的,它是闽南传统风格与哥特式尖顶的混合物。一层燕尾脊是典型闽南风,顶层却长出西式露台,这种突兀的混搭,恰恰体现了那时海外华侨穿西装戴斗笠的文化认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座形似欧洲古堡的建筑叫枪楼,也叫修养楼,是1934年侨胞为抵御土匪修建的。墙体厚达60公分,窗户内宽外窄便于射击。楼顶的环形瞭望台可以监控全村,抗战时期日军曾在此驻扎,墙上的弹痕至今可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村落中心广场坐落着这个村落望族——蔡氏家庙,这是一座祖祠。祠前的旗杆石,是这个家族荣耀和宗族精神的象征,每当有考取功名者便立此杆。当新旗杆立起时,族里还要鸣放礼炮来庆祝,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还风光。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世界各地的蔡氏后裔会在此举行祭祖大典,盛况空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座古村落,半部南洋史。梧林村落的建筑,让我们见证了这里华侨下南洋拼搏奋斗的家国情怀。夕阳西下,看着眼前这片风格各异的建筑在阳光下和谐共处,我们忽然意识到,梧林村这座古村落最动人的风景,就是用建筑书写了一部华侨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闽南的旅程结束了。云水谣的土楼,安平桥的石板,梧林村的红砖厝,这些精彩纷呈的旅游景点,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记忆。翻看手机照片,发现最打动我们的,还是闽南这片土地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根”,即无论走多远,总有一种力量将人拉回原点。就像那些南洋华侨,即便在异国他乡功成名就,最终还是要回乡建一座房子,捐一所学校,修一座桥。这种对故土的眷恋,或许就是中国文化最深厚的底蕴。美丽而又多情的闽南,再见!</b></p>